杨柳的散文(精选25篇)
春浅谁先知
文/孙文胜
今年冬天干燥多霾,后院几棵杏树,枝干皲裂,形神萎靡,总是呆立在迷蒙的雾霭中。我偶尔去菜园小憩,都懒得多看它们一眼。到了五九,一场不大不小的雨雪过后,我却意外地发现,杏树暗褐色的枝条,不知何时覆上了一层红晕,皮里皮外竟生发出了生命的水色。再看前段干瘪的叶卵,也都鼓突出了鸟啄般的芽尖。一切预示着春神将要降临。
春之归,经常是悄无声息的。前年春节过后,我看后院的果蔬还是鸦雀无声,然外出大半月归来,蓦地就发现杏花开得沸沸扬扬。花儿朵朵相拥,羞怯地抱成一团,好像堆满枝头的积雪,又似徜徉低空的云朵,从远处看去,若淡淡的水粉画,透出几分朦胧,透出几分素雅。杏花瓣分五出,花蕊里浅黄的细丝顶着豆芽形的弯头,绝妙如乐谱上的音符,悄悄奏着只可意会的乐章。那天心头虽有惊奇掠过,但我并没有多想。今日面对报春的枝条,不由慨叹时光匆匆,生活麻木,枉自错过诸多美好的景致。
人若有心,春是可以早早发现的。韩愈有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
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天的影儿是看不见的。但有天雪花凝成了小雨,春天就来了。历经酷寒的小草稀疏矮小,若有若无。走近了,冬衣遮身,看不出醒动。烟雨里望去,朦胧间却见淡绿泅染了半面天光。韩愈诗句远近兼摄,空灵传神,全无为诗造句,为意设景之嫌,我相信他写的是真实所见,真实感受。
迎春花,是早春舞台上的奇葩。几年前的一个冬末,有好友邀我为他们戏校将要毕业的小学员拍照留念。戏校坐落在北原的一个土坎下,一排窑洞虽已破落,但陡峭的崖壁上,由上至下却铺满了迎春花的枝条。凛冽的北风里,迎春的枝条青里泛红,羞涩的花苞半开微张,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密密匝匝洒落满壁,如朗夜的繁星醒目灿烂,点缀得土崖鲜活生动。为了留下最美的影像,几个小姑娘轻轻掐下一束枝条,左缠右绕盘成花环戴在头上,引得围观的师友啧啧称赞。半大小子们则不同,他们换上练功服,在花壁前有踢腿的、有下腰的、有劈叉的,还有扎势跑圆场的,个个活蹦乱跳,生龙活虎,看得我眼都直了。忽然,有人喊我该拍照了,才发觉自己走了神。我的心那一刻,被那花、那人,照得敞亮亮的,没了星点灰色和沉闷。
早春的消息,就是如此令人心动,令人忘忧。去年冬天,琐事奇多。到了腊月三十,我和妻才慌脚乱手地赶去县城办年货。那天适逢一场大雪,回来时两人都冻得手脚冰冷,眉毛挂霜,没有丝毫赏雪的浪漫。然而,当我们发现路边的花圃里,有一株红梅傲雪绽放时,不由都停下了脚步。雪映梅红,梅点雪亮,妻围着那株梅双眸有神,左看右看不忍离去,兴奋的脸蛋都沁出了胭红,仿佛我们原本就不是迎年的,而是因一株花才奔波的。
杨柳姿态婆娑,清丽潇洒,报春时常常出人意料。明明昨日还冻得人搓脸呵手,今日不经意地推开窗,忽然就会呼吸到一股久违的清新。循着淡香极目,你眼里定是“杨柳青青轻烟凝”的奇景。“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有风即情,微妙的色彩变换,把暖春佳音描绘得妩媚婀娜。童年时,我很喜欢柳条帽,虽然编制得粗粝,却编进了梦想,织进了快乐。取一截柳枝拧下外皮,做成的柳笛呜呜哇哇,把寂寥的童年吹得有声有色。
寻春,寻的就是一份明媚,一份阳光。寻着了,知春了,谁不想蘸着汗水,用脚印在充满希望的季节写下踏实的诗行?
吹面不寒杨柳风
文/鲁先圣
春天来了,哪里最是好去处?哪里最先透露出春天的信号?
没有另外一个地方比长满柳树的河边最先奏出春天的乐章,去河边看柳!
要说柳树生出万千曼妙的具体地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泉城济南了。济南的环城河两岸,是清一色的柳树;大明湖边,也都是柳树;着名的72泉群里,更是柳树的天下,所以,济南自古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这幅现在镶嵌在大明湖小沧浪园的对联,也成为济南生动的写照。
而与济南的这幅对联有一比的是描写扬州瘦西湖的“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经过千里奔波到达扬州的大运河,两岸杨柳依依,柳色如烟,烟雨江南的景色尽收眼底。这幅对联成为扬州廿四景之一“西园曲水”的代名词,镶嵌在石坊上,名曰“翔凫”,临岸贴水,状似待客游湖,意境幽远,将乘舟游览瘦西湖所能看到的景致,刻画得惟妙惟肖。
唐朝诗人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最能代表河边之柳的风度了。“江”、“雨”、“草”三者交衬共融,与岸边杨柳一起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而堆烟叠雾的杨柳绿遍十里长堤,则衬托出大自然生机勃勃、逢春必发的万千景象。
但如果说柳的浪漫和凄婉诗意,则要首推宋代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宋词中的代表作,把河岸之柳带进了千年词坛,每当诗家词人到了河边水岸,哪个不发“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吟诵!这首词原为唐教坊曲,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这句词抒发的是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站在河边柳树下,看着随风飘动的杨柳,表达难留的离情;用晓风凄冷表达别后的寒心;用残月破碎表达此后难圆之意,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如果说哪首咏柳的古诗最为着名,当然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因为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不仅仅成为一代代中国少年普及古诗的范本,也赋予了柳树婀娜多姿的浪漫情怀。
这首诗,把杨柳曼长披拂的枝条形象,形容、比拟成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枝”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写活了。
然而,更妙的是“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咏柳》也因此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杜甫的《腊日》有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也是歌咏杨柳的名句。诗人告诉人们,忘忧草还承受着雪色寒气的侵袭,可是,柳树的枝条已经开始吐绿,报告人间万物复苏的春天就要来临了。
南宋诗人僧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也是把柳与春风联系在一起。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而最先报告春消息的是万千杨柳。柳色如烟,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美妙的诗意和浪漫。
三月,杨柳风
文/九絮扬
当我目送你远去,却念着初逢,今夜我将拥你入梦;当你在我怀中,却不见得你我别后还会重逢,今生你将拥我在风中云中雨中,愿一切只是初逢。三月,杨柳风,像尽你我之间的种种,你是秋殇后的自在枫叶,我则是春逝时的一夜桃花雨,风走叶舞,桃花落,闲池阁,一夜雨纷纷,偏偏相遇在黑夜的海上,视线交汇成一座灯塔,而后不能自已地牵引你走向我,我走向你,走向难以把握的命运航程,是神的指引吧?
这尘世一如既往地编织着她纯真的假面与复杂的单调色彩,当我仰望天空,试图寻回一个天蓝的梦,你却笑着说那是你最爱的眼神,天蓝是不是过于忧郁呢?你为何偏爱这单调的旋律?不如我们跳舞吧,将你的长发在我的心河游离,将我的背影融入你的岁月轮回。你,累了吗?不如我们就栖息在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相依相偎,朝朝暮暮,我相信,如能相知,定会相随。
我们总是喜欢谈起年老时的模样,究竟是你搀扶着我还是我跟随着你?但似乎青春尚未凋零散尽,你看那春花方艳,丝雨正舞,杨柳依依,絮飞入梦,满城飘起杨柳风,她们还在纪念你我的初逢。你等我很久了么?如是我闻,等待比仰慕还苦,当我流泪,你应微笑;当你流泪,我愿沉默——我想那时你我已懂得珍惜。
三月了,咋暖还凉,春寒加剧,夜吟仍觉寒,你可见我整夜辗转反侧无心睡眠,不是怕风雨转向,而是怕情路坎坷,迷离烟雨路。我本不屑前途荆棘密布,此刻却心一颤:我怕我再没勇气独身走天涯。
你笑了,我却记起你的泪来,那晶莹的露珠还在我的晨昏里泛起虹影,刚刚还是清晨,不觉已是黄昏,黄昏近晚霞,顿觉晚霞太过逊色于那虹影,试问君:独行可有牵挂?不觉间,林花已谢了春红,太匆匆,有你在身旁,时间总是走得太快,太快,却又不能一夜白头,于是我的天空时常下起雨来,梅子黄时雨,萧萧风吹雨,一夜涨春池溢秋池。
你问我的名是为谁?九月飞絮是昨天不堪回首的恋歌,满城萧瑟是那一季令人心醉的主题,直到遇见你,这柳絮扰我心——你看那杨柳依依絮纷纷,飘扬在晨晨昏昏,可否给它一个名分:朝朝暮暮,一生一世,九月,柳絮,飘扬……
当我回首,你不应远走;当你远走,我不该再回首。君问归期未有期,只因你我从不会分离,你在我的心上,我在你的眼中……
灞桥赏柳
文/罗妹
到西安探友,我执意要前往灞桥,朋友颇为不解并反复建议:虽说“灞桥飞絮”是关中八景之一,可现在并不是赏柳的季节,我们最好还是去欣赏“骊山晚照”和“雁塔晨钟”吧……
晚照自然有其瑰丽的色彩,晨钟想必也有其沉浑的意蕴,而我之所以对灞桥魂牵梦绕,主要是基于长久以来积郁于心的一种牵挂和一份感怀。
早在中学时代,酷爱诗词的我就发现“灞桥”一词频频见于文人墨客的佳词妙章中,譬如“春色东来渡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灞陵桥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地垂”等,尤其是李白《忆秦娥》的上阕:“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读后常常使人联想到萧瑟的咸阳古道上,诗人那慨然万千又怅然万千的忧郁神情。
我还留意到一个细节,仿佛只要提到“灞桥”二字,几乎就能见到杨柳依依的倩影,或者说“灞桥”只有与“杨柳”连用才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我曾虚心地将这一问题请教过一位老师,老师的解释使我茅塞顿开——唐代在灞桥设立了驿站,长安人士送别亲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桥才分手,同时折下桥头的柳枝相赠,并且“折柳赠别”有以下三种说法:一说杨柳长条低垂,似有依依恋人之感;二说“柳”与“留”谐音,折柳是希望离别的人留下之意;三说柳条柔软,折柳送行亲友是希望将他们的心儿拴住。
既然心仪已久的灞桥近在咫尺,我怎能错过这大好机会?朋友见我如此执拗,只好将车折向西安城东疾驰而去,片刻工夫,唐代诗人王昌龄笔下的灞桥便在我们脚下了。
果然不是赏柳的季节,灞水沿岸不见青草碧色、杨柳堆烟的胜景,灞桥两旁也难寻绿丝纷披、絮花纷飞的婀娜,不过这并不影响我的追思,也不妨碍我的伫望。我索性将眼睛紧闭,全凭想象来会晤此地“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杨柳。须臾之间,我的眼前慢慢浮现出处子般的绿意,她们仿佛一捧浸润得让人心静的春水,从我神往和欣喜的心头轻轻掠过,尔后只见一株株一排排的杨柳织入烟云,绵延而去,伸向了辽远的天涯或落寞的孤旅。我的脑海恍然在一笼轻烟里,一直叠映着古人折柳的情境和伤别的画面——即使隔着晦气沉沉的日影、孤星、晓风、残月,即使隔着历经千年的先秦、后汉、盛唐、晚清,即使遭遇过命运未卜的微雨、沉雷、薄雾、寒露,我仍能在依稀的泪眼中真切地触摸到离人们凄凉的生离和哀戚的死别。
在这里,杨柳不是无情物,年年攀折年年植;在这里,离去不是离去诗,归来不是归来辞;在这里,长条折尽减春风,情思更比柳丝长。世人感怀钟情于此,一往而专注,笃定而情深,怎一个“情”字了得!那一份“情”就是一枚硕大的生命之魂,凝聚了生离死别的声音和隐隐约约的哽咽,它是本真,是大美,是撼世惊心的绝唱和刻骨铭心的寄望。难怪李白会仰天长叹:“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难怪王维会真情相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灞桥在我们心里很近却也很远,烟柳在我们梦中清晰而又迷蒙。回城的路上,我想起了张咪的那首《灞桥柳》:“灞桥柳,灞桥柳,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无奈的风霜,它怎样在我脸上流……”轻哼着这首歌,我的眼一直停留在那典雅的灞桥上,我的心也始终沉浸在那青青的柳色中……
乐在船行处
文/吕文艺
一个周末的下午,儿子提议去划船。我推脱说:“等你将来长大了……”儿子说:“我们现在就去龙潭公园划吧。说不定还能划出一首新诗来!”我只好随他去。
花船在水面团团打转。我是第一次划船,不知道怎样打方向盘,用脚乱蹬几次,船依然停滞不前。
儿子说:“还是我来吧!”他一把抓住方向盘,用劲向左旋转,同时向前踩踏板。船儿听话地驶向湖中心。“向哪里划呢?”儿子问我。
抬头看见碧波边有一棵初吐芽苞的杨柳,我说:“划到杨柳边吧,咱们也聊采一枝春!”
碧波翻起雪白的浪花,船停在杨柳边。这是一棵碗口粗的杨柳,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向我们招手。我拉住一枝柳条,对儿子说:“我们就以这棵杨柳为题各咏一句诗吧?”儿子点头同意。我先说:“杨柳鹅黄春风软。”儿子说:“杨柳依风舞妖娆。”
就在我俩掉转船头驶向第一座小拱桥时,迎面的“小天鹅”船歪过来,与我们的花船对撞。两只小船都摇晃起来,击起一阵阵波浪拍打湖岸。船内的一对情侣不好意思地冲着我们笑,幸好儿子机灵,快速转动方向盘后退到岸边,让他们先过了半圆形桥拱。小船平静地划向窄窄的带状水域。
当我们划到第二座小桥时,对面冲来两只大花船。我们来不及退让就被撞到桥脚边。大花船上的人笑得合不拢嘴,我们也笑起来:虽然彼此不认识,但满脸的笑容是开心的。
“下一个目标呢?”儿子转着方向盘问我。
我指了指不远处的灰色天鹅石雕。花船很快划到天鹅边,只见四只天鹅或展翅欲飞,或低头饮水,情态各异。我们边欣赏石雕边绕过它们,向宽阔的水域划去。看儿子有些累,我接着划起花船,按原先的路径划起来,谁知还没划到一半,两只膝盖就酸痛起来。我伸出右脚平放,舒展一下筋骨,后面的花船就超过我们,划到前面去了。儿子连忙接过方向盘快速划动,湖岸上的吆喝声、歌唱声,声声入耳,欢声笑语久久萦绕在碧水清波上。
登岸后,儿子笑问我感觉如何?我说很开心,感谢儿子给了我一次体验生活的机会。其实,我最开心的是儿子在划船过程中与人为善,有一颗快乐的心。如若在人生旅途中如此,收获的必然是满满的幸福。
拂堤杨柳醉春烟
文/刘绍义
有人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我倒以为,最先报告春天消息的,应该是那些普普通通的杨柳。春风一捎信儿,杨柳很快就绿啦。杨柳才是春天的使者,春天的象征。
大地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一丝丝杨柳枝已经泛青,那鼓胀的苞芽,就像刚做妈妈的少妇乳头,洇润开来,饱含温馨,苍翠欲滴。一转眼的功夫,早已春光一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诗句,真真切切地道出了二月春风的神奇,让无数描写春天的诗句顿觉逊色。
不过,袁枚先生倒觉得李商隐的《赠柳》才是古代文人咏柳的千古绝唱。“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堤畔幽远,杨柳烟笼雾绕,垂枝依依,顺着长堤而生,似乎要随堤而去。杨柳的意态情状,被诗人刻画得淋漓尽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自从《诗经·小雅·采薇》把杨柳与离别联系在一起后,我最心仪的还是唐人摧魂裂魄的折柳送别诗。“雾捻烟搓一索春,年年长似染来新。应须唤作风流线,系得东西南北人”;“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能迎人只送人”。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杨柳是极具生命力的一种树,折截杨柳枝随便往泥土里一插,就是一片绿色。陶渊明就是一个非常喜欢杨柳的人,他任彭泽县令时,就在自己的宅边栽了五棵柳树,并自号“五柳先生”。还有湘军名将左宗棠,驻守大西北时,也曾号召士兵到处植柳,还高兴地吟诵道:“手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一个“栽”字,浑身上下都是“戈”的身影,沉甸甸的,要比“植”字和“插”字厚重得多,落地生根,见风抽芽,看着读着,都让人过瘾。
当大地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杨柳就早早地发芽了,比所有的春花来得都早。人们不但自己乐于佩戴它,还将它插在门楣之上,用以避邪。有的地方还用面和枣做成飞燕,再用柳枝串起来,插到门上,称作“子推燕”。连观音菩萨都拿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更让杨柳在人们心中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了。
杨柳,也是人们妆点景区最普遍的绿化植物。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无柳难成气候;杭州西湖十景,第一景就是垂柳依依、柳笼轻烟的“苏堤春晓”;还有《红楼梦》在建设大观园时,无数次提到“花柳山水”。这些都说明有水有桥的地方必定有柳,那真是无柳难成景,无柳难成春了。就是那些相信“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知名画家,在画早春之景时,也无不缀上几丝摇曳交错的柳条作为衬托,不然,那一园生机就难以表述。
“数数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袅袅千条复万条……风流才是女儿腰”。正是杨柳的美,杨柳的娇媚,才让人们用纤细柔软的柳条形容美人的细腰,用娇嫩清圆的柳芽形容美人的眼睛,用匀称细长的柳叶形容美人的眉毛。所谓的“柳腰”、“柳眼”、“柳叶眉”,即是也。
爱在春天
文/白坡山人
爱在春天
总是在无意间,品味大自然的灵气,也让自己的心灵得一片刻的安宁。再一次看那棵杨柳,羽翼渐丰,身姿绰约如飞天。摇摆的胳膊,轻轻地弹奏涌动的春潮曲,是那样的风情和飘逸。时而静若出击前的猛狮,又时而动若鹰击长空,总是那么的自信和坚定。柔弱中的刚毅透在那油绿般的外衣上、躯干里,泾渭分明。个性的无限张扬,源于春天里生命特有的冲动所至。我儿今天整9岁,也如这杨柳般的成长。在过去的岁月里,每逢这一天,我都被暖暖的溪流滋润。忘记了世界的所有,也不会忘记这一天,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并且与我有关,这是我一生的牵挂。
成长中的柳枝如歌,我儿的成长亦如此。那一点点、一天天长大的柳叶,就是儿成长的缩影,也把我的生命变得丰富儿多彩。没有给予你精彩的浮云和彩霞,只有一日三餐的呵护,用心铸就你成长的云梯。无论何时,都如这棵杨柳守护你的身旁。
榆钱儿油光锃亮的招摇,勾起人无尽的馋意。那是我儿时的野餐之一。而今,在儿的眼里普通的有些陌生。时代与环境影响和改变着人的一生,我无语。可又忍不住给他讲这可餐的尤物,这是我的记忆和牵挂。你看那挂满纸枝条的榆钱,形如硬币般大小,且又相互结伴,叠在一起出生。春风给了它们生长的动力,搭起了舞台,就不再犹豫,顶风冒雨的劲头,就为了给春天增色。和杨柳相比,它们各有千秋,但又不争斗,只把自己的魅力一面展示,这就是品格,自然的品格。童心未眠的儿又能知多少,体会多少,我不得而知,心里顿时涌起无限的祝愿。智者取其一二,我生足矣!
春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爱的季节,容易让人暇想联翩,因为有爱,所以变得美好,这就是春天的魅力之处。平实的杨柳和榆树不择地、不吝啬,总把阳光的一面给予大自然,人生如此,岂不更好!我儿如此,岂不是更好!
吹面不寒杨柳风
文/谢祺相
当然不是寒风突然改了脾性,而是风儿里有了杨柳的气息,于是便不会觉得刺骨的寒冷。杨柳比人类更能体会到春天的到来,它们的树干枝条已经不自禁地变换着模样,是那种初春的样子,有一点绿,有一点青,有着柔嫩的萌萌的样子,有着非常好看的蓬勃生机。
到了此时,再也不用担心春天一去不返了,再也不用担心冬天永远盘踞了,再也不用害怕那如刀子一般的西北风了。春风自然和煦,九转十八弯过后,总能找到渴望温暖的每一个人,总能照顾到乡村都市里的每一棵树,总能抚摸人们的每一寸肌肤,总能吹透树木的每一个毛孔。有趣的是,春风吹拂下,树木返青发芽,慢慢长出新的枝叶,像是穿上一件件崭新的衣裳,因而变得丰腴。而人们却在减衣,厚厚的棉衣渐渐变薄,然后一件件变少,直至到了温暖春天里的单衣薄裳,因而变得生动起来。这种人与树木截然相反的情景,是不是双方都在努力地相互融合呢?人渴望扑进大自然,大自然希望拥抱每个人,天人合一不再是理想,而是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真没想到春风如此能干,刚开始还有点为它担心呢!面对河面上的冰,春风努力又努力,终于吹破了冰壳,然后钻进去,从里到外各个击破。真是一物降一物,冬天里不可一世的坚冰就这样被春风瓦解,变成一个令人稍微有点心悸却又痛快淋漓的回忆。面对田野里的积雪,春风可以稍微省力些,每一棵麦苗都在假寐,它们麻痹着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冬天,等的就是这个时刻,它们与春风里应外合,很快就让田野绿得生机盎然。田野真是绿得不像话,绿得老农们咧开嘴,绿得孩子们像长了翅膀,绿得很多饱读诗书的人想变成麦子,无忧无虑无拘无束。
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其实是无声的,它不会装腔作势狐假虎威,也不会搞煽情引诱涕泪俱下那一套,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却又深知它已经真的到来。春风最不离不弃的伙伴是燕子,这些黑色的精灵从南到北不知飞越了几万里,还是那样精神,还能找到去年的家门。人们热爱春风中的家园,可跟燕子比起来,就有点狭隘了,太多故土难离的人,真应该学一学燕子的放眼天下,学一学它们闯南闯北不畏艰辛。当然,尽管春风无声,却能化雨,春雨沙沙落在地上,那声音好听极了,让人不由自主地舒缓,让心灵慢慢融化。我相信,春雨落在每一个人的心头,都会长出很多东西,例如理想,例如希望,例如爱情。
春风是春天的至宝,却能舍得放逐人间,真是令人叹服。我们闻着杨柳的气息,想着与春天有关的事情,生活就是走走停停,生活就得热热闹闹。疲倦了会在春风里入睡,尽管不愿醒,尽管还会醒,好在有场难得的春梦,不管是否留下痕迹,一切都会时来运转,一切都会笑逐颜开。
春风杨柳时光里的故园山水不了情
文/李三祥
春日意迟迟,吹度杨柳风。春天的脚步依然,悄然萌发的思绪,穿梭在这个庚子年的时光走廊里,不同于往年一贯的春暖花开和暖意萦怀,此时此刻,心底涌动的伤感与悲情,在自己的年龄已步入天命之年这样的人生的岁月里,被一种无可奈何的离别情绪,一种因严父慈母相继辞世,催生出挥之不去的几多寒意,弥漫了心境。在今年这段特殊的时间里,自己的心情,总是不能保持平静。
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个人,就子女而言,父母在世,人生就拥有了一种可以随时慰藉自己心灵的栖居地和精神上的归宿感。无论离家远近,不管年龄如何,在工作之余,心里能够装得下的,是一种源自天然,生发于家庭亲情而与生俱来的温馨与牵挂。作为人子,当年迈的父亲和母亲一旦离开人世,伴随着刻骨铭心的丧亲之痛,经历了安葬亲人之后的这样一个特殊人生阅历,悄然而至的,已然是父母与儿女子孙几代人之间,迥然不同的阴阳相隔,两个世界。人世间的生离死别,留给家庭和后人的,只能是一点念想,还有那些随着时光的流走,尚可存活在记忆中的与父母相关的音容笑貌,和那些因为时间洗礼而淡化为点滴碎片的生活场景,还有可资追忆的故事留痕。
2020年的这个春天,注定了它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景。突如其来的冠状肺炎疫情,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思想状态下,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和国家的大地上,在传统春节来临的特殊日子里,打破了人们以往生活的常态,一场彰显和昭示着中华民族坚韧团结防控抗疫的护人护国之战,以举国而动的战疫姿态,在全国范围打响了。时下正是惊蛰过后春暖花开的春播季节,在这个春天,春风依旧掠过大地,头顶的蓝天白云,眼前的柳树桃花,在天气回暖风和日丽的光景里,一如既往地孕育着在这个季节里悄然萌动的花草树木。趁着午后闲暇的时光,出了家门,一个人骑上自行车,时停时走间,沿着位于西大桥北侧的河堤走廊,朝向西边一路走来,看人工培育的绿化带间,时不时可见有一树盛开的桃花,繁花点缀着眼前尚在含苞吐芽的各色杂花树影,几棵新栽的白皮松,隐身期间的三两株榆叶梅,还有正在孕育着点点绿意的低矮丛枝,在春日暖阳的映照下,有花影里穿梭其间的蜜蜂时起时落,迸发出生机盎然的活力之美,让人心思摇曳而感动于此情此景。
赶上春天里这段少雨补给的河流枯水时节,看河堤人行道下面的河滩地带,河床间藉河主干道里的河水,迂回蜿蜒顺流而下显得温顺而微澜轻漾。在靠近南沟河与藉河交会处的一处河滩地段,有人工开挖的引流新渠,亦可见附近几台大型的挖掘机和装运车正在开工作业,附近一带的整个河床滩面,有推土机铲平地表留下的痕迹,私下猜想,在这里的河堤之间,或沿着河床地面,大概有新建桥梁,或开发建设人工湖面之类的美化与绿化项目,在趁着雨季尚未到来的期间作前期施工吧。
在位于佳水岸小镇东边地带的藉河北路河堤路段,有人工安放的观赏石,上书“天慈桥”三个竖格结体的大字,铭刻书法有魏笔风骨,阴刻填红,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看到这块立石,对我而言,应该是一个意外的发现,此前曾经有好几次到这里去,只是沿途走马观花经过,却没有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做一番路过亲近和观赏的考察,或者沿着附近的台阶登上蘑菇亭所在的桥体和高堤路面走一走,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心里顿觉有些遗憾而迟到的收获。事后回想一下,当时自己是沿着河堤上位于东边的台阶上去的,一路边行边看,随意对那些能够引起自己注目和感兴趣的河床场景和眼前物事拍照留存,之后便一路沿着位于河堤台阶顶端的人行走道向西而行,待返回时,沿着台阶下面靠近公路的道沿路面经过,才有了发现对这块立石标志的新发现。可以想见,这里所指的“天慈桥”,应该就是此前曾经登临过的蘑菇亭所在的这个通往河南岸的廊桥吧。
当天下午的天气,正是春阳明丽微风拂面的好光景,沿着河堤一侧行走和经过,可以看见有许多年轻的家长,三三两两带着自家的孩子,在河畔地带开阔的区域在玩放风筝,也有在河滩地面掐苜蓿芽的当家女人。今年的这个春天,尽管在时令上,已经是惊蛰过后春分即将到来的日子,但由于从春节期间以武汉封城为标志,在全国范围启动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影响,各类学校的学生都还没有开学,临近毕业的毕业班的学生,都宅在家里,利用新媒体网络采用在线教育的学习方式,对于其他年级的各个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只能在待家里由家长管控学习,这也正是造成许多家长带孩子去城郊或河滩开阔区域放风筝的背景原因。一路见到的各色行人,无论是路过的,还是在河堤上出门散心闲坐的,包括放风筝的大人孩子,每个人都戴着防疫口罩,这也成了2020(庚子)年,这个不平凡的年份里,从春节到现在,举国范围内,令人耽忧心慌而又不乏悲壮与坚强色彩的历史现象。
2020年的春天,从春节到如今,发生在世界范围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种人类面临的新挑战,不仅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和面对疫情,举全国之力全民战疫的坚强与团结中,引发出的,是一场关于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时代精神与个人命运的反思,而这场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纪战疫,也会以英雄的城市武汉的名义,载入人类发展史波澜壮阔而又悲壮坚韧的文化史册。国事家事,关注和感动于这场战疫中,那些舍小家顾大家而护人护国的人,那些奋战在基层各自岗位守土有责的人,尤其是那些被称为逆行者的白衣天使,他们表现出来的勇毅无畏和英雄壮举,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2020年这个难忘的春天, 让我们记住这些令人敬仰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烟雨杨柳
文/唐海林
春风中,我走进杨柳。在兆河湖畔,短暂的颠簸,怎能够抵挡杨柳的神奇诱惑?
延绵数十里的兆河,那古朴的深水码头,独特的河岸线一衣带水。印象中的杨柳,万亩水乡大圩在蓝天白云下依次舒展开来,就像一幅江北水乡的画卷,那样浑然一体。水天一色的风景,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杨柳!
很久以前,我曾经来过这里。也是这样多情的春天,和朋友一道来这个仅有几尊老柳、三两胡杨、沟宕交错的河边、以及水渠边,烟花三月,来看望这个传说中的杨柳。
尽管,没有柳絮飞扬、柳丝如织、万柳垂涛的壮观景象,但是,那搁田成方的万亩水田却一片葱翠。一望无际的荸荠,纵横乡野。这样原始的空旷,我在田埂上踩着松软的泥土,感觉如此暖昧。
杨柳的神奇,就在于她不是以柳景着称。而是以山、以水渠的脉动为其增添妩媚与雄壮!
梅山,据说南北朝时,朝廷动用万人劳役堆土成山。作为三国文化的一个成语符号“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就在这里诞生。据盛桥乡志记载:曹操率军南下,几万先锋部队连续行军至此人困马乏。大伙儿口干舌燥,烈日骄阳下,每个人的身体内的水分都在徐徐蒸发。正当大军干渴难熬之际,曹丞相挥舞马鞭,手指前方梅山成片梅林高喊:看那大片梅林,看那上天赐给我们解渴的鲜果!”几万大军闻言,群情激愤。一瞬间,大伙儿都仿佛忘却饥渴,势如破竹、加速度向目的地进发……
洼地上矗立的这一座梅山,虽然海拔不是很高,却为杨柳增添几分灵气。一般说,水乡的山都环绕着水,山都倒影在水中。这样,水中有山,如诗如画才让人沉醉。但是,杨柳除了离马尾河稍远一点的梅山,几乎就找不到山的伟岸。这样的一丝遗憾,因为有一个酸味十足的梅山,还有那残存的汉墓让水乡平添一丝历史与文化的底蕴,才弥补了她的不足。
杨柳,山与水的搭配,因为那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衬托,才显得魅力十足!
那一日,细雨蒙蒙。在古码头的青石台阶我叩听自己的心跳,看河畔菊花刀先生翘首望河面一叶渔舟,不仅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再回首,哪个青春时代的我,已经如同一页尘封的历史逐渐消失。吴守春先生约我到柳林看个究竟,最后,终因雨势太大而无法成行……
寻寻觅觅,杨柳时而斑驳悠久、时而温馨暖人,时而壮怀激烈、时而奈人寻味。你看到的、也许,不全是杨柳的风景;杨柳的景观,很大一部分需要用心灵去慢慢感受……
比如:那些水天一色、渔舟唱晚的风情;枕石上,姑娘大嫂们浣洗杵的杵衣声;炊烟升起的村庄,那些农历里保存的传统,仿佛在很远的故事里才见过面……
没有磅礴的气势,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把人世的喧嚣、滔滔的名利全部冲洗荡涤,让心灵得以净化。虽然,现代化的进程早已冲刷去了小镇原有的古韵,在杨柳,你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一份原汁原味的淳朴。哪怕你离开杨柳,你的心底依然一遍遍勾勒她的模样,不忍忘却。
一别杨柳经年,离开杨柳许多时日,我依然怀念那一次杨柳之行……
拂堤杨柳醉春烟
文/乐祥涛
储存在我思想深处的柳,是生长在村头那弯小河沙滩旁的新枝。每逢春风拂过以后,柳就葱郁着、婀娜着、缤纷着,沿思维和想象一起走进了三月的记忆。
不管是风吹过,还是雨打过,那种飘逸依然鲜活和亲切。就像早春的第一枝花开一样,那么清新、那么优雅、那么美好,以至于我把它想成故乡的模样,定格在脑海之中。
偏偏我居住的这个城市,有一条小河穿过。可能是出于丰富和美化城市的需要,一条精心修筑的护城河,与橡胶坝蓄成的湖一样的河水,就立在了城市的中央。而移居到河边居住的不仅有我,还有那一排多情的杨柳。
每逢看见柳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是我伴着柳呢?还是柳伴着我。想着想着,竟让我的思想里跳出柳影,眼睛中盛满柳事。
我所能肯定的是这柳不是故乡的那柳。故乡的柳透出的是一种清纯,没有沾染嘈杂或者霓虹,最多领略到的是炊烟和云雾,在春梦一般的生活状态里,饮的是甘露,泊的是淡雅,诗一样让人想念。难怪,郑谷会说:“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而城市的柳则不然,浴过灯红酒绿,饮过车水马龙,见惯了纷繁复杂,行动时自然宠辱不惊。这让我见多了,就对这些柳瞅出一些城市味来。
就说柳的水性。我不知道水性扬花的出处,和与之相连的关系,但能说出无水不柳的道理。水不仅养育出柳的生命,同时也养育出柳的性格。你看那些柳条,根本不去想什么是傲然挺立,只是在那随波逐流。风来了就做一些姿态,风走了只做沉思状。对着满河的河水,整天想的是柔情,做的是顾影自怜。雨来了就抖出一身精神,雨去了,忙着自顾欣赏。
无论是爱还是不爱,都把事装在心里,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凡事都有阳光和水操持着,过起了丰衣足食的日子。或许是看那些细眉、束腰的女子多了,就把她们当成了榜样,结果就应了杜牧所说的:“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了。
不是说柳总是过于沉静,也有摇动的时候。在一个清晨或是傍晚,微风吹过以后,柳就露出笑容来。那种摇姿像似舞台上的青衣走步,缓慢、流动和轻盈。但此时我总想闭上眼睛,去想奶奶在夜深人静时摇着纺车,进的声音如韵,退的声音如律,每一次完成,都像一首曲。
可柳并没有把它当歌去唱,也不知是怎样想的。或许行是情趣,落是随意,一切由风做主。你来我就秀身,你走我就收容。弹指之间,完成的只是一个过程。而我想,这除去春眠的因素外,更多的还是淑女的姿态在作祟。
摆是城市柳最大的特色。可能是比乡下柳多了那样孤芳自赏的机会,也可能是因城市女孩的好美之诱,城市柳就有了些妖娆的举动。着装了,就均匀的排列;临水了,就翘起柳梢。在那扭动着,不触水、不邀水,间或在水中照一下自己的模样。
那种摆的姿势像是荡着秋千,也像似水上舞动的芭蕾,抬脚和投足之间都做一个优美的造型。风就是乐手的号子,或急促、或平缓,都在平起和环绕中流动。即使是一阵微风吹过,这些柳都在不断的反复,不断的回味。
最动情的莫过于雨戏河柳了。因为是春季,风不大,雨也不急。就在一个清晨,雨飘在桥头,引起了如白娘子般的声声呼唤;落在柳上,使柳拂着轻云;滴在河里,让河生起氤氲。淡淡的雾气随河面飘浮。时而裹着柳枝,时而没住雨滴。那雾像云、像霓、更像烟,正如周邦彦所言:“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此时,醉了的不仅是行走在河堤上撑着各色雨具的匆匆行人,还有那河堤上新吐出的柳叶和站在桥上看柳的我。
坐在春风里看柳
文/周益民
江南多树,杨柳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无论身处城市哪个地方,每当春天来临,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一排排依依的杨柳,它与春风共舞、河水嬉戏的镜头,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时不时生出几许感慨。
儿时的乡村,房前、屋后到处长满了青青的杨树,尤其是河堤和池塘边上,更是少不了杨柳的点缀。春天的到来,除了迎春等花草及时播报外,最早是从杨柳的枝头开始感知的。当杨柳的枝头冒出了淡淡的鹅黄色,季节就步入了春天的门槛。一旦鹅黄褪掉,变成了嫩绿,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便彻底呈现了出来。
小时候,我喜欢坐在春风里看柳。看它的枝头冒出淡淡的黄色,看它由淡淡的黄色一点点变成绿色,看它青青的枝条随风飘动化成一条纤细的手臂,看它轻轻拨弄着河水与河水自由地嬉戏,我觉得它就像一位魅力四射的少女,特别美,特别惹人喜爱。有时候我在春风里一坐就是个把小时,看着看着,竟忘了回家吃饭。
一次,一个小伙伴见我一动不动地望着河边发呆,好奇地问:你在看什么呢?想下河捉鱼吗?我一本正经地回答说:不,我在看柳!小伙伴撇着嘴不解地又问:杨柳有什么好看的?不就几片绿叶么,还不如去看桃花。我望着他,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反正,我就是喜欢看杨柳,喜欢看它婆娑的体态、婀娜的身姿。
回顾起来,喜欢杨柳,还因为它曾给我带来很多欢乐。
把柳枝摘下来插在瓶里,置于桌子上或窗台上慢慢欣赏,是女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把柳枝摘下来做成帽子,把自己扮成战士,则是我们男孩子的最爱。
拣粗一点的柳条做成一个圆圈,选细一点的柳枝一圈圈缠在上面,用不了几分钟,一顶帽子便做成了。大家把帽子戴在头上,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一会儿,屋场前后到处都是头戴绿色柳帽的“野战军”,冲锋声和喊杀声不断。
把柳树做成柳笛吹,也特别有意思。从柳树的枝条上折下一段柳条,用手慢慢地搓,把柳条里面的芯搓出来,然后用小刀把一端的皮划掉,露出翠绿翠绿的一层,这样就能吹了。柳笛的大小不一样,吹出的声音也不相同,细柳笛吹出来的声音尖尖的,很清脆,粗柳笛吹出来的声音粗粗的,像水牛的叫声。
鼓起腮帮一吹,柳笛能吹出春天美妙的曲调,随着柳笛声扩散,我们的心也在春天里荡漾。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杨柳有了更深的感情,当我从书本上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等诗词时,我懂得了:杨柳,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树,更多时候,它代表着一种缠绵的情思。
杨柳飞絮,很容易引起古人的伤感,其实,在这个离别多于团聚的年代,照样也会撩起现代人的情思。每当我与亲人、朋友离别,心中就会隐隐绰绰地出现袅袅复依依的杨柳。我清楚地知道,从离开故乡的那天起,杨柳就已经变成一种浓浓的乡愁,深深地附在我的身上,根植于我的心上了。
春风吹拂,烟波浩渺;青青杨柳,浪漫多姿。坐在春风里看柳,我从烟雾中看到了久违的故乡和离别了多年再也没有遇到过的儿时伙伴。坐在春风里看柳,我自己不知不觉成了故乡的一棵柳。
柳赞
文/我是苏米
也许是我生在江南的缘故,也许只是柳树独特的身姿,我特别喜欢柳树。
我喜欢杨柳,喜欢它不挑肥拣瘦,随遇而安,艰苦朴素的坚强性格。您看:无论在山清水秀,土壤肥沃的江南,它的身影随处可见,钱塘江畔的柳树下,美丽的神话《柳毅传书》佳话留芳;还是在山东梁山泊里,一百零八位好汉中的鲁智深“倒拔杨柳”名扬天下;哪怕是在冰天雪地,飞沙走石,滴水贵如油的新疆大戈壁滩上,清末民族英雄左宗棠为维护国家统一,在抬棺入疆平叛的路上沿途中,也不忘种下柳树,如今的“左公柳”。它们尽管已经饱经沧桑,可还顽强地生长着。这正是“无心插柳柳成萌”啊。
我喜欢杨柳朴实无华的品格。它没有松树般的伟岸挺拔,也不像白杨树那样正直不阿,更没有榕树雍荣华贵般的遮阴避日。其主干在二、三米处就产生分枝,却有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既为主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又保持了水土不会流失。
我喜欢柳树娇柔精巧的气质。它那小巧玲珑的体态如同豆蔻年华的少女阿娜多姿;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绦,纷披下垂,尤如姑娘的满头青丝;其叶片狭长但宽窄相宜,形如少女细长般的眉毛,正如“鞭蓉如面柳如眉”。
我喜欢它那洁白无暇的柳絮。如同冬季的漫天白雪,携带着柳树的粒粒种籽飘向四面八方,将未来的绿荫撒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不但我喜欢杨柳,历代文人墨客亦为它泼墨不少,柳枝娉婷,迎风摇曳,柳枝细腰成了美丽多情女子的化身,从而演绎出很多浪漫的故事。唐朝大历年间十才子之一韩翊与名妓柳氏两情相笃,无奈安史之乱,两人分手。战乱平息后,才得以互通音信。韩翊赠以《章台柳》词,凄悯悲切,“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闻之,涕泗纵横,和以《杨柳枝》一词,“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历经艰辛,两人最终花好月圆,把一出才子佳人的人间喜剧演得至善至美。
江南的女子,性格也类似与柳条儿,飘逸、多情、细腻、坚韧。江南的女子与柳条儿最是相似,她们有着弯弯的柳叶眉,还有堪堪一握的杨柳细腰,走起路来犹如风吹杨柳,如果说春天最能展现柳条儿俏丽的话,那么,连绵的春雨更能衬托江南女子的多情与妩媚。朦朦细雨中,飘飞柳枝下,佳人持纸伞,这是标准的江南韵味。柳条儿虽然纤细、柔弱,却不易折断,这种韧性与江南的男子极为相似,相比较齐鲁壮汉,江南的才子们稍稍单薄了些,但是,他们的感情很细腻、做事极坚韧,好比风中的柳条儿,历经风吹雨打,依然俏丽如我,江南人的坚韧也让江南始终富庶天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湿润的气候造就了烟雨江南,也滋养了依依俏柳,也只有小桥流水之畔,柳条儿才能彰显俏丽,俏柳与早春江南相得益彰,共同绘就一幅山水长卷。
杨柳媚
文/刘东华
民谚说,“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是说杨柳能最早传达春天的讯息吧。
我住的小城外,便是条小河,环着小城转了一道弯,河湾里就植了两岸的杨柳。刚立春的时候我去看,柳树旁还堆积着残雪,我踏着雪伸手拉住柳树的枝条,细细的枝条却已经变软了,柳枝上排列着嫩嫩的芽,透着朦胧春意的,像刚刚苏醒的眼睛。
《诗经》言,杨柳依依。早春里还没有风抚杨柳的轻柔,这柳枝上一个个小小的芽孢,我觉得应该算是春天的一个媚眼吧,青涩的,而又调皮。
杨柳的媚,应该是不染俗尘的。
几年前的早春,出差路过济南,傍晚入住酒店,隔着一条马路,是着名的趵突泉公园。早春里,空气还是清寒的,一夜的细雨,听得窗外沙沙,早起,无意间推窗远眺,趵突泉内已是一簇簇如雾如烟的绿意了,因为园内有其它的树种,依旧光秃秃的枝桠,杨柳参差其间,如春来时一个婉转的回眸,更让人为之心动。
杨柳喜欢傍水而居,且身姿婀娜,更兼有出尘的妩媚。“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算是济南最具特色的美景。济南是泉城,丰富的地下水系,更适宜于杨柳生长。夏天的时候,我陪几位朋友再游趵突泉,朋友赏泉,亦赏柳,泉边的数株柳树,粗有数围,年龄当在几十年、上百年之久了吧,树干斑驳,而柳枝低垂,依旧是千条万条“绿丝绦”。朋友赞叹,这是老柳新姿。其实哪是新姿,媚,是杨柳骨子里就有的。
听济南的朋友说,趵突泉边的杨柳,不仅早春的时候发芽早,而且秋天的时候落叶迟。概是因为这里的地下泉水丰沛,还有地温偏高,直到深秋的时候,其他的草木凋零,这些柳仍然是青青郁郁的绿。
这才不几日的功夫,再到小城外的河边,那些杨柳也已经是袅袅复依依。趁着春暖,我牵着儿子的手到河边散步,早有少年男女靠着河岸边的石栏,依偎在杨柳丛中,不再欢迎别人的惊扰了。
想想,杨柳的媚,是应该演绎着一段少年的情窦。是吧,早春的杨柳,一个媚眼,便是刹那间的绽放,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人生好时节啊。
三月的风景
文/缪志宁
又一个热闹的春节过去了,走亲访友,喝茶饮酒,既痛快,也疲惫。有朋友相约,趁着还有时间,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大好河山,欣赏欣赏美丽的风景。我笑笑,摆摆手:我这个人,身子懒,怕动,你们出去吧,我就在家猫被窝。于是,走的走,留的留,各自追逐自己的喜好去了。
被窝当然不是久留之地,趁着阳光明媚,洗漱完毕,一个人优哉游哉,信步走到江边。
初春之际,水位也不高,露出大片的江滩,散落堆放着防汛抛弃的乱石,虽无惊涛拍岸,但也有乱石穿孔。因为长年被江水冲刷,偶尔也能发现一两块瘦骨嶙峋的,颇有仙风道骨。黑黑的淤泥中,杂乱地生长着一些杨柳,看似东倒西歪,但你细细品味,倒也觉得乱得恰到好处,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三月的风迈着轻佻的脚步,不断撩拨着杨柳,杨柳经不起挑逗,也动了春心,不知不觉竟吐出了点点嫩芽。倒害了那冬眠的蛤蟆,会错了意,以为夏天来了,也从泥土里钻出来,凑个热闹,看是不是好恋爱了,结果被风抽了一鞭子,才发现不合时宜,暂时没它的事,于是眨巴眨眼睛,慢吞吞地缩回洞里去了。看水面上,氤氲着丝丝雾气,江水在靜静地流淌,船只穿梭往来,那么安静有序,像是淑女与绅士的约会,含蓄而又热烈。间或一条载人的高速小艇飞快驶过,溅起两道水线,在阳光的辉映下,像千万条银鱼在翻滚,跳跃,给这安逸的画面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啊,莫去富春山看山水,也莫去千岛湖看捕鱼,这家乡的景色美不胜收,你先看个够。
看着这美丽的画面,不禁浮想联翩。人这一辈子,岁月苦短,还要面对无法设想的未来。身边有朋友,是纳兰容若的粉丝,受他的影响,也经常看纳兰的作品,深深地体味到他心中的那种忧郁和伤感,为他的才华与身世所叹息。但我想,纳兰为什么总要活在回忆中呢?难道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曾经拥有的是多么美好?为什么“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时候,“当时只道是寻常”?逝去的岁月,你踮起脚去抓,怎么也抓不住。朱自清曾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还是他们自己逃走了?不,都不是,这是大自然的规律,逝者已矣,不可追。既然追无可追,那不如潇洒地活在当下。与其满怀惆怅地吟唱滚滚长江东逝水,倒不如看看脚边这偶尔溅起的浪花,每一朵都是那么晶莹。
三月的天,我坐在江堤草地上,嘴里含着一枝芦蒿嫩芽,抬头看,风很轻,云也淡,远远地,飞来了一只小鸟,正感觉有点单调,又飞来了一只,于是,便看着它们盘旋,追逐,间或用爪子梳理对方的羽毛,或者相互啄来啄去,演绎着让你联想的故事。
这风景,太美,太美,太美……
聚义湖畔垂杨柳
文/李瑞华
晚饭后散步,来到久违的聚义湖畔,感受那八百里水泊的浩渺壮观。梁山的北麓,原本没有水,为再现当年八百里水泊的壮观景象,给外地游人一个水泊的印象,经过人工打造,现在已经碧波万顷,微波荡漾了,湖面上荡着古色古香的舫舟,远远望去,如飘摇着一片两头尖尖的柳树叶儿,那么惬意,那么悠闲,哪里还有浪里白条张顺和阮氏三雄的弄潮的潇洒?若是到忠义堂的山前面,则更有一番壮阔呈现了,山前的水面近3000亩呢,夏日的余晖中,泊光闪闪,甚为壮观,湖堤上正有园林工人昼夜加班施工。
垂柳!分明看到了有垂柳婀娜在夏日的微风中,摇曳着醉人的风景。看到这垂柳不禁想起了《水浒传》中第七回里的“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还很少有活生生的人可以具备这样的力量,虽然有些人物的描写也是力量非凡,但是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对抗描写中,花和尚是很神力的一位。
“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直聒到晚。”众人道:“把梯子上面去拆了那巢便了。”有几个道:“我们便去。”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掇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就在把几个偷菜的小混混收服之时,鲁智深这时慢慢感觉到了自身还是存在一定价值的,他感觉自己的生活在慢慢改变。可是在喝酒的时候,也是鲁智深在经过一段痛苦生活后重新开始拿起酒杯的时候,树上一群倒霉的鸟影响到了鲁智深。此时鲁智深的心理急速的膨胀。他感觉世间所有的事情都在和他作对,他长时间积压的怨气被树上的鸟给一下子点燃了,当然爆发出来的力量是要释放出来的,不然鲁智深也有可能像林冲一样被活活的气死。这时候的爆发点不是鸟,而是鸟所在的树。在《水浒传》中,骂人的话最难听的可能就是“鸟人”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李逵经常骂道“砍了这厮的鸟头”“我去提他的鸟头”等。可以想象到在宋朝,鸟并不是十分受欢迎。在这里鸟被暗示为社会中不良的一部分人,其实就是指高俅等奸臣,大树也就是暗指当时黑白不分的朝廷。这样的暗示真实恰到好处而又充满智慧。
我们暂且不说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背景,单就这种力度和豪气,使我对那杨柳就有了深深的印象了。其实,我没读水浒传的时候,也挺喜欢这柳树的,至于说《水浒传》中为何要把这柳树说成是“杨柳”,我就无从考证了。但喜欢这柳树尤其垂柳倒是真的。
柳树是报春树。农谚说:“五九、六九,抬头看柳。”有对联云:“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都说的是柳最先报道春天的信息。柳树只需一阵春风,柳芽就悄悄地钻出来,再经几夜的春雨,就由淡黄变成浅绿,又由浅绿变成深绿、墨绿。它给春天带来了盎然的生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因为它是报春树;吉祥树,它充满旺盛的生机,象征着晨曦。
柳树是风景树。无论是在岸边、田埂,还是在路旁、庭院,柳树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杨柳堆烟”、“梅柳渡江春”、“月上柳梢头”,还有“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都是对柳树的溢美之词。
记得我上初中时,有篇文章叫《白杨礼赞》,矛盾写的,那隽秀凝炼的文笔款款而来,滔滔不绝,如春风拂面,今人荡气回神,给人鼓舞振奋,如一股股热血充斥着你的大脑,使你激昂高亢对白杨树赞叹不矣!我想柳树它也有许多可赞可颂之处,只不过,我这轻浅的笔触写不出柳树的内涵而已。
也许在我们呱呱坠地之时,柳树,作为老家房前屋后最普通的树种,早已在我儿时的印象中烙上了印记。正像老屋一样,熟视无睹罢了。
孩童时,我们选了柔软光滑,缀满绿叶的柳树枝条,编织出一个个绿色的帽子,戴在头顶,穿越在草丛和村后的树林间,玩着打仗游戏,那欢乐天真的笑声永远留在了记忆的深处。用柳树棕褐色粗糙的皮拧成的口笛,在蓝天白云下响亮地吹奏出一曲曲婉转动听的天籁之音。躺在柳树下松软的泥土上,仰望着那纤纤顺垂迎风轻轻摆动的枝条,如美女的长长秀发,妩媚动人。那碧绿亮闪闪的叶片在枝头轻舞,如一叶叶扁舟在湛蓝的大海上荡漾。粗糙笔直壮实的躯杆向上分长出一个个椽,枝叶密密相交织,遮天敝日,像撑开的一张张巨伞。
在村中的坑塘边,沟渠旁,小溪旁,总能看到那亭亭玉立,婆娑婀娜的倩影,使那单调、冷清荒凉的景致,增色添景,霍然变得生机盎然了。
在小村外的原野上,也有这柳树的身影,俨然做了春天的使者,把春意最先带入枝头,大地在你迎春、庆春、舞春中,渐渐地热闹了起来。最喜欢这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一把剪刀,只剪得山青水秀,柳暗花明!
柳树,作为老家的一种最平凡不过的树种,不仅点缀着家乡的美景,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青涩记忆,除了折下树枝,供羊儿饱餐,那纤纤柔软的柳条,还在父辈们灵巧的手中变成筐儿、篓儿、粮仓等各种生活用具,枯枝败叶还可以烧火做饭,椽子盖房子,做家具。我喜欢柳树还有另外一个理由,那就是她朴实无华的高尚品格。它虽然没有松树般的伟岸挺拔,也不像白杨树那样正直不阿,更没有榕树华贵般的遮荫避日。但柳树在主干二三米处就开始分枝,它的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既为主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又保持了水土不会流失。如果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那么柳树就是树中的“慈母亲”!
除此之外,想起介子推的故事,也总能想起柳树来的,每年的清明,总要借助柳条,插在门楣旁。纪念介子推这一感天动地孝敬的典范。柳树似乎从不求于人,柳虽枝叶稀疏,但根系较深,他用他那深深的爱心拥抱着土地良田,保持充足的水份,滋养着勤劳的人们,他无怨无悔,柳并不关心她自身的地位,而是用他那低廉的身份奉献着自己的一身,当他的生命走到尽头时,还用她那盘根错节的枝干,装饰着诸多盆景雕塑供人欣赏,正如那辛苦一生的母亲。她勤劳,她刻苦,她忍让,她无私。柳象征着中国妇女,他无怨无悔,只求得家庭的安宁和儿女的幸福,当岁月消磨了她的风韵与美丽时,她还是那么慈祥,最终留下的只是让人们永远敬仰的笑容。
柳树,无奢望,毋耕耘,易栽培,凡是有阳光,水分和土壤的地方都能扎下根系,挺起躯干,张开绿冠,萌泽于民。春天,你装扮大地:盛夏,你为人们遮荫蔽日:金秋,你使大地充满了活力:寒冬,你坚强不屈的精神令我感动!
学会自己飞翔
文/李云贵
起风了,一朵杨柳花絮脱离了树枝,向天空快速飞去。
杨柳花絮边飞边兴奋地喊:“我会飞了,我真的会飞了。”杨柳花絮飞呀飞,飞过了一座座小山丘,飞过了一棵棵小树,飞着,飞着,它看到了一只画眉鸟正和自家小孩在电线上栖息。
“你看,我飞得比你们高吧。”杨柳花絮得意洋洋地对画眉鸟说。
这时,又一阵风吹来,杨柳花絮在天空打了好几个转儿,被吹落到一块农民正在栽秧的水田里,随即被老农一脚踩进淤泥里,很快不见了踪影。
此时,画眉鸟感叹地对它的孩子说:“孩子,你看到了吧,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力量,风既能把你吹上天空,也可以把你吹进水田的淤泥里。要想飞翔,得全靠自己的力量才行啊。”
如果不希望自己突然失重竟至跌落,不要靠依托,要学会自己走路,学会自己飞翔。
春天的柳树
文/风雪夜归人
春天的柳树
风雪夜归人
在通行的观音菩萨像中,有一个很鲜明的形象,便是美丽慈祥的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用一枝纤纤柳枝蘸取甘露圣水洒向人间,给人们降下洁净吉祥。
一般人都会注意到这个细节,但却很少有人去想,那美丽的观音菩萨手中所持的为什么会是一枝杨柳呢?据说观音手中的柳枝是可以辟邪祛病的,能洁净人的心灵。尽管我们一时弄不清楚那柳枝的正直来历,但既然为圣洁的观音菩萨所持,那纤纤柳枝便也就成为一种圣洁的象征。
柳树可谓是一种极为平常的树种,无论是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还是荒凉的苍茫大漠,几乎到处都可看到她婀娜飘逸的身影。但古往今来,柳树在无数诗人们心目中却可谓是情有独钟。她那纤纤身姿,缕缕长丝,总是屡屡牵动着无数迁客骚人的缠绵情思。
在最早关于柳的诗歌中,最著名的诗句恐怕要属《诗经》中的那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自古伤情多别离”。而杨柳却总是每每嵌入人们依依惜别的场景。也许是诗人们总是寄情于柳,因而总让那纤弱的柳丝缠绕了太多的离愁别绪。
“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离。赠远累攀折,条条安得垂”。
大概人们也感到,即便那依依婀娜的杨柳也不希望人们总有太多的别离吧?于是总也还有人出来替她说公道话: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然而,杨柳带给人们的也并不总是伤情别离,而且她还是一位最早的报春使者。正是她用最早绽出的一缕新绿,在冰雪消融寒冬将近的时候,最早带给人们春天的消息: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