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老伴的故事

老树
发表于 2022-12-28 23:04

老伴的故事(精选19篇)

老潘轶事

文/徐鹏

老潘退休快十年了,他喜欢喝酒的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先说他因酒失了官帽的事。三十年前,当地遇上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他时任镇长,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与客商应酬时喝过了头,误了防汛大事,被县里免了职。

更让老潘喝酒名声鹊起的是一次见义勇为的壮举。那是他退休的第二年,那年冬天异常寒冷。

一天早上,老潘到湖边农贸市场买菜,突然听见一妇女撕心裂肺的哭声。原来是一个小女孩不慎掉进了湖里。湖面结了一层薄冰,水深3米多,围观群众都不敢下水救人。

“这么多人不下水救人,光瞎喊个球。”老潘边说边快速脱掉身上的棉大衣,“扑嗵”跳入冰冷的湖中。他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仅凭着幼时跟伙伴在池塘边学会的“狗爬式”动作,拼命游向女孩落水的地方,他的身后泛起近半米高的水花。他一手将小女孩举过头顶,一手奋力击水划向湖岸。小女孩得救了。

上岸后,老潘全身瑟瑟发抖,一脚高一脚低、跳跃式奔向湖边的小卖部。

“老板,有高度酒吗?”老潘上气不接下气,声音在颤抖。

“有高粱酒,60度。”

他接过酒瓶,用牙齿咬掉瓶盖,眨眼间一瓶酒就见了底。

“老板,这酒有烈性,好酒。多少钱?”

“您刚才救人,我们都看到了,是个大好人啊。这瓶酒就当送您喝的。”

“那是两码事。”老潘从棉大衣里掏出来一百元,放在柜台上,扭头就走。

“这老头好酒量,好人性!”湖岸上围观未散去的人群纷纷在老潘身后竖起了大拇指。

因为这次义举,老潘获得了县里颁发的见义勇为奖,市里媒体也跟踪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老潘虽说酒量大,但也经常因酒丢丑。有一年年关,他与老同事聚会。席间气氛融洽,老伙计们谈笑风生。

“喝酒闹到十点还不散伙,老潘是不是又喝多了?”老潘的老伴给老同事打电话,口气颇有些埋怨。

“嫂子,我们早散了,老潘是不是去散步醒酒了?”

老潘的老伴急了,这老头子哪有这个雅兴,定是走错小区或敲错了门,又丢人现眼了。

她忙按响隔壁老李家的门铃。老李睡眼惺忪开门:“这么晚了,什么事?”

“老潘喝酒到现在还没回家,手机通了无人接,我怕他出事。”

“走,岀 去找找。他要是把我这个酒友叫去,准没事。”老李说。

他俩走到小区门卫室,问保安:“看到老潘回小区了吗?”

“进院子了,应该不会走远。”保安答。“不会又走错了门栋敲错了门?”

“不会,院子里的人都认识他。我们在院内仔细找找,他有时喝酒后爱在花坛旁的亭子坐坐。”老李说。

“哎呀,我的天哪,我家阿呆一晚上不见,怎跟老潘在地上躺一起?”阿呆是老李家养的一条黑狗。

老李用手电筒凑近细看,老潘脸上和衣裤都没有醉酒后的呕吐物,原是被阿呆舔吃得干干净净,一人一狗双双醉倒在地。

一行人忍俊不禁,老潘的老伴扶额无语。

供应老潘喝酒的渠道,除三个女儿逢年过节送一点外,其余的酒源全靠他自己开疆拓土。好一点的酒,他舍不得喝,客人来了要装门面,他把面子看得很重。

入夏入梅季节,他会去舅弟果园采摘桑葚、杨梅,洗净晾干,再从酒作坊买来二百斤糯米酒,配上10斤老冰糖,分别倒入两口大酒缸,封口存放。开封之日,请大家品尝,整个小区酒香扑鼻。听到酒友们的赞美声,老潘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在酒友圈子声望很高,隔三岔五邀酒友来家品鉴,酒足饭饱后还要把自己泡制的“土茅台”每人赠送一瓶,乐此不疲。时间长了,次数多了,酒缸里的酒水位急剧下降,老伴不高兴了。老潘总是理直气壮:“哪个没有三朋四友的,有人来喝酒是高兴事,是看得起我老潘。”

“死老头子,你这一生就栽在喝酒上,死要面子活受罪。”老伴埋怨道。

“喝酒自己乐。各有各的活法,莫去攀比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没意思。”说完,披衣岀 门,他要到外面吐吐气,转悠转悠。

老伴

文/徐本礼

俗话说:“小是夫妻老是伴,一时不见惊叫唤。”

这话听起来俗气,却很实在。和老伴相依为命的含义,在一起时很难体会,知道老伴离开了,才知道应该十分珍惜在一起时的分分秒秒。

老伴到女儿家做客,我因有事要办,独自留在家中,心想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叫她放心去玩。

家务历来都是老伴“包打天下”,我每天准时上下班,甚至是提前上班,超时下班;回到家里,有点闲空时间,就埋头写作或读书,节假日还要加班。结婚五十多年来,我几乎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爷”;但老伴却毫无怨言,总是热忱相待。有时我看她为我、为儿女们成天操劳,白天有干不完的家务,晚上还加班加点地洗衣服,准备第二天饭菜,很是辛苦,不免说些歉意的话,但她总说:“你是以事业为重的大男人,还是作家,哪像我们女人。”

听话听声,听锣听音。老伴又褒又贬的善意批评,虽然略有轻微讽刺的意味,我只是装憨,装没听懂,多数时间都是一笑了之。

我完全明白,我是公务员,她也是公务员,每月的工资收入,我只比她多几角钱,无论怎么说,我都应分担家务,让她一人承担,极不公平,可想时要分担,到时又办不到,因为我长时间不做,已经养成惰性,只知吃,不知做;只知穿,不知洗;习惯成了自然,好在她从不计较。

两人都退休之后,儿女各自成家,并且多在大城市工作,长期在家的就是我和她,因我比她大几岁,身体也比她差,她总处处让着我,更成了料理家务的行家里手。

那次,老伴去贵阳的女儿家,要两个月才回家。这样,我理所当然,要料理家务,独立生活了。

每天早晨起来,我就学老伴弄弄灰渣,抹抹桌凳,拖拖地板,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这时,我才知道老伴的勤奋和毅力,辛苦和劳累的可贵;也就在这时,我才从心底对她无比的尊重和敬佩!

虽然只是我一人,无论好歹,还得每日三餐,填饱肚子,要填饱肚子,就得自己动手,为方便和节省时间,多数时间,早餐我吃燕麦炒面;中、晚餐吃面条;燕麦炒面,经常吃惯了,用水搅拌就成,倒还顺利,没出什么洋相;煮面条比吃燕麦炒面复杂得多,既要烧水,又要煮,还要做面哨,放姜、葱、蒜、辣椒等,颇为麻烦;更糟糕的是:丢三忘四,做了这样,忘了那样。有一回,我因写小说的一个细节,水开了还未放面条,便慌慌张张去把面条下在锅里,又急急忙忙回到电脑室。待完成细节后去捞面,谁知揭开锅盖,不是面条,而是一把筷子,啼笑皆非。

又有一回,我去烧水,煮沸之后,警报“呜——!呜——!”响个不停,不知发生什么事;因她在家时,不用我烧水。我不知叫声是警报,急忙从电脑室跑到厨房,一看是从水壶中发出的声音,水蒸气像浓雾一样,笼罩整个屋子,吓得我失魂落魄。

本来老伴在走之前,已教我如何煮汤、烧水……她说:“汤涨、水开、油辣,如果搞不赢,就先关电磁炉,再慢慢倒水、慢慢抬锅、慢慢提壶,要这样才安全。”

老伴教我的时候,我很自信,总是心不在焉地回答:“我懂。”

谁知,事到临头,我慌不择路,没有关电磁炉,就慌慌张张提水壶,手被水蒸气烫得很痛,赶快松手,水壶掉到地上,开水喷洒满地,把裤子都浸湿了。

一来喷在身上的水不多,二来冬天我穿得很厚。内有棉毛裤、夹层有羽绒裤、外有套裤,才幸免没被烫伤。开水没得喝,还吓得我失魂落魄。在沙发上躺了一会,我给老伴打电话,说:“刚才我幸免了一场灾祸。”

老伴迫不及待地问清缘由后,假装批评我说:“活该!”

“没什么活该。”我逗趣地说,“天看苦人,我没被烫着,只是右手被水蒸气熏了一下,有点疼。”

“赶快用药棉倒酒精浸湿,贴在痛处。”听得出,痛在我的手上,疼在她的心上;她比我着急说,“要快,还要用绿药膏敷上。”

“我懂!”我硬着头皮说。

“叫你遇先关电磁炉,我说的时候,你不是说懂吗?”老伴责备,“怎么遇事就不懂了呢?”

“烧水的学问深嘛!没有用酒精、敷药膏这么简单!”我很不在意地给她开玩笑说,“这些都是小事一桩啦!”

我越不在意,她越着急地催促说:“不要聊了,照我说的,快去做吧!”

“再聊一会。”我有意逗趣,“只是皮肤红一点,不会有事,你放心吧!”

她再三提醒,为使她放心,我才告诉实情:“我刚一被烫时,就照你说的做了,现在己经不疼了!”

“还算聪明!”她在电话中表扬了我。

还有一回,城管部门搞旧城更新,水管被挖断,全城停水,我拧开龙头,滴水全无,叹息一声,就到菜市场买菜。

去到菜场上,遇上熟人,又天南地北地乱吹,大约过了两个小时才回家,这次回家,与以往完全两样。刚一伸脚进门,水淹脚踝,瞬间把鞋子装满了,脚湿透了,冷得全身发抖。

我放眼往屋内一看,天啦,水漫金山,厨房、客厅全淹满了水。水从何来?我刚思索,猛然明白,是停水时,我拧开龙头开关,走时未关。

这一回,我没给老伴打电话,因为太失体面,只好苦果自尝,我不顾一切地冲进厨房,急忙关掉水龙头,便开始紧张的战斗。先找来铁铲,又找来盆子,一铲又一铲地把水铲进盆子,再一盆又一盆地往下水道倒。紧张地忙了一个多钟头后,水基本铲倒干净,就接着拖地,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时,手机铃声响了。我开开手机,是老伴打来的。我一开口,她就问我:“你干什么?累成这样!”

我怕把讲话时间弄长,以防汗干之后感冒,就支支吾吾地说:“在忙拖地板,完了之后,再给你打电话。”

关了手机,拖完地板后,我坐在沙发上,慢慢地喘气。为预防感冒,我找鞋袜换上,在心里说:“老伴在家时,我当‘老爷’,老伴不在家,老天就打抱不平,报复我。”

我还想:“要是老伴在家,怎会发生这种事?”

歇好气,我自慰:坏事变好事。这种情况的发生,让我明白,和老伴在一起的时候,自己应该怎么办。

老伴离开我一个月零五天,我真正尝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滋味;在这一个月零五天的日子里,我真饱尝了做家务的艰难,饭煮得少了,巴锅;煮得多了,馊掉,做汤菜也一样,很难做得合适。

老伴回到家中之后,我欣喜若狂,犹如干枯的禾苗得到喜雨,久困沙谟漠得水喝一样!

老伴回家,我重享厚福。自此,我决心跟老伴学厨艺,她在家,共同搞好生活;她不在家,独自上阵。

为把厨艺学到手,每天做饭菜时,我就站在老伴旁边,当助手,切葱、剥蒜、剁辣椒、递香料、倒酱油,要啥就拿啥,过一段时间,炒菜、炖猪脚、烧排骨等,就像老伴一样,拿得起放得下了,她不在身边,都能搞出几种美食,大多时间,我们都一起下厨,边做边把她去女儿家时,我出的洋相,编成故事讲给她听,她一边听,一边微笑着说:“还好意思说出口呢!”

我呢,好像枯木逢春,情不自禁,紧紧地把她拥抱在怀,她一边骂我“老疯子”,一边热乎乎地说:“以后走哪里都一起走,决不再把你丢在家里受苦!”

“老伴,我真的离不开您啊!”我由衷地说。

老伴把我当学生

文/李汝骠

老伴当了一辈子教师,也许出于职业的习惯,她退休后一直把我当成她的学生。有时我讥笑她“好为人师”,她却不以为然,继续诲我不倦。

我们常到家门口的和平公园散步,她让我给她用手机拍照,每次都嫌我拍得不好看:什么角度不对,光线太暗,地面留的太大了,人的腿拍短了等等,在她不断的教诲下,我慢慢重视起来了。一次我给她拍了一张照片,在枫树红叶的映衬下,人显得年轻俏丽,根本不像个80岁的老太太。我很得意,让她看,她惜字如金地说了句:“可以。”后来她把这张照片发到家庭群里,大儿子点赞,小儿子说可以参加摄影比赛了,老伴却淡淡地对我说:“孩子们是鼓励你呢!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有一年教师节快到了,老伴对我说:“亏你教了一辈子语文,连篇像样的文章也写不出来。你有那么多经历,为什么不给报社投篇稿呢!”在老伴不断的督促下,生性慵懒的我终于写了一篇稿件投给晚报,居然发表了,从此我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来写稿数量甚至超过了老伴。老伴退休后参加了不少文学社团,她总对我说:“你就爱钻在家里当宅男,不参加社会活动,不体验生活,怎么会写出鲜活充实的东西呢!”我陪她去活动、去采访、去采风,还真写出一些感觉不错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她常教诲我:“一定要写真情实感,写正能量的东西。”

前不久,她在原平的二舅母要过90岁的生日,她对我说:“我想把我给你买的那件皮毛大衣送给93岁的二舅,原平比太原要冷。”我有些舍不得,那是我最有品位的一件大衣呢!老伴用充满深情的语气对我说:“是二舅、二舅母把我养大,他们有6个孩子,却把我视为己出。家里生活全靠二舅一个人的工资,确实很困难,却未让我中途辍学。二舅母一直坚持让我拿上了高中毕业证,我才能当了老师。为了节省车费,每周二舅都是用自行车接我上下学。你就忍痛割爱了吧!”听了老伴一席话,我很感动,我说把咱家那条新的蚕丝被也带给二舅母吧!老伴去原平那天,我还把一个红包作为祝寿礼金让老伴带上,老伴很高兴。

老伴心直口快,有时显得有点严厉,但她让我这个木讷的“书呆子”悟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愿意继续听她的教诲,不断进步,活到老学到老。

感谢孙儿

文/柴方平

朦胧中,丝丝凉风直吹右手背,我惊醒了,衣帽架上的输液瓶微微地晃动着,从瓶口拖曳下来的胶管跟着微微扭动。显然,老伴刚换了一份药液。孙子哈着腰站在我右边沙发扶手前,正鼓着腮帮子,嘟着小嘴对着我扎着针的右手背吹着,认真投入的劲儿,惹得***妈直乐。我心疼地说:“好了!宝贝!爷爷不痛了。谢谢宝宝!”他才直起身子,绕过衣帽架,走到***妈跟前,左手指着我嚷道“妈妈!爷爷!”好像是告诉他母亲:我帮爷爷吹了,他不痛了!然后得意地偎在我的左腋下。我轻轻地搂着他,他则盯着电视去了。

前几天去七舍采访捧乍片区中队抗雪凝保畅通工作,我和电视台记者乘坐的车辆在雷家寨发生侧滑,撞在防护墙上,虽是有惊无险,过后还是有些后怕。在零下七度的寒风中采访,我自诩人老皮厚不怕冷,但回来还是患了重感冒,喉咙也化脓了。好在老伴原来是内科医生,现在成了我的专职医生。这不,她已经为我输了一个星期的液了。

在雷家寨有惊无险的几秒钟,不知怎么的,那一瞬间竟然只想到孙子,其他谁也没有想到。过后我一直问自己,终是搜寻不出答案来。大概是孙子太可爱的缘故吧!此时,我下意识地搂了搂腋窝下的孙子。

“哇!哇!”孙子指着电视嚷了起来,一下子跳下沙发,跑近电视机。电视正在报道沪昆高速公路因为雪凝诱发多车连环追尾的事故。他一边看,一边咿哩哇啦地向我们说着什么。哦!乖巧的孙子也许是从我们的摆谈中,听懂了我那天的涉险经历,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孙子是属小龙的,已经两岁零五个月了,很是聪明乖巧,比与他同龄的孩子都懂事,就是说话太晚,至今也说不出几个字,不过,自从看了《葫芦兄弟》就最先会叫我了,腔调竟然也和葫芦娃一样!最叫老伴不爽的是,孙子怎么也不叫她。这在我忙于工作,疲于处理各种关系的现实生活中,他的一声呼喊,一个撒娇,一个生气的动作,一场调皮捣蛋的“破坏”,无异于一缕春风,一道霞光。

要过年了,因为忙于工作,加上一直生病,我便怠于张罗了,家里几乎没有一丝年味。前几天他跟着去超市买菜,我为他买了一支玩具枪,回到家里,他便迫不及待地“射击”开了。各种电子模拟声响充满了屋子,家里似乎瞬间有了年味。最精彩的时刻是在晚饭后,他扛着新枪,把一支玩坏了的短枪“发”给我,拉着我同他“打仗”。他自己设计的“战场”,不是两爷孙对垒的,而是与我肩并肩的作战。他把我拉到客厅门洞处,他站在便于“射击”的左边,手指着右边,用普通话嚷道“爷爷!这!这!”让我与他构成相互掩护,“火力”能够交叉的态势。然后将枪对着正在专心鼓捣电脑的老伴开火,射击一阵后便率先冲锋,将枪顶着他奶奶的后背,俨然一个英勇善战的特种兵!“解决”了一个目标,下一个进攻目标便是他老祖了。如此的游戏,他可以乐此不疲地玩上一个多小时,直至汗水将后脖颈浸得湿润润的。然后就是开玩具车。他可是拥有一个工程车“车队”的,吊车、挖机、水泥罐车、油罐车、翻斗车一应俱全。他最爱的是挖机,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他可以将其他的给你玩,挖机却是不行的,大概是男孩子崇尚“力”的缘故吧!如果我要写稿子,他便会识趣地一个人玩。找根小棍自己玩钓鱼,或者模仿特警练棍术,练了一会,又将棍子当成马,“骑着”在屋子里“驰骋”;或找张纸,自己画自己的;或者自己看《熊出没》,从不打扰我。我有闲暇时,他会坐在我的脚背上玩“骑马马”;还会找来指甲剪,模仿他爸爸为他剪指甲的招式,有模有样的为我“剪”指甲。

当然,他耍横的时候也着实叫人头痛,毕竟是头上长了双漩涡的男孩子啊!他才出世时,我就开玩笑说他“乖时像小狗,横时像小牛”,如今果然应验了。不过也好,一个没有个性的男孩,成人后能叫男人吗?

孙儿!你我有缘才会在今生相聚,感谢你为我带来的欢乐,为我们带来了饱含亲情的年味!

在朋友圈“潜伏”

文/卢素玉

我经常关注女儿的微信,女儿嫌我管得太多,竟然把我“拉黑”了,当时我感到很伤心,老伴很豁达,他对我说:“子女不喜欢被父母管束,拉黑你也可以理解。不过,你可以以陌生人的身份加女儿为好友嘛!”我觉得这招可行,想到女儿平时喜欢侍弄花草,我便以“爱花人”的网名向女儿发出请求,加入了女儿的朋友圈。多数时间,我都保持潜水状态,因为我知道言多必失。

女儿在朋友圈里吐槽说自己前些天肚子疼躺在床上,婆婆没有好好照顾她,总觉得婆婆不如亲妈,一连几天心里都挺别扭的。女儿来看望我时,我就劝女儿说:“搞好婆媳关系是一门学问,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婆媳相处应亲密有间,要懂得体谅和尊重……”我的一番话解开了女儿的心结。

有一次,女儿在朋友圈里炫耀自己的车技,看了这条微信我急了,赶紧给女儿打电话,反复叮嘱她要保证安全开车。

前几天,看见女儿在微信里晒她吃火锅的靓照,我又不放心了。在女儿来看我时,我告诉她,吃火锅时肉和菜要彻底煮熟后,要避免烫伤口腔,吃完火锅后可吃些性凉的水果预防上火。女儿听我絮絮叨叨,笑而不语,只是不住地点头。

等女儿走后,我得意地对老伴说:“我‘潜伏’在女儿的朋友圈,她的行踪被我一手掌握,我这一手厉害吧。”老伴笑了,他说:“你每天都在微信里默默地关注她,女儿早猜出‘爱花人’是谁了。”“那她怎么没有拉黑我?”我惊讶地问。“女儿知道你只是想多了解孩子的动态和心情,如果连这点都满足不了父母的话,那就是在伤害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啊!”老伴说。

这话让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也感到万分欣慰,我暗下决心,如果懂事的女儿不捅破这层窗户纸,我就将“潜伏”进行到底。

老伴爱养花

文/李汝骠

儿子儿媳回家过冬至,看到阳台上众多的盆花中,有两盆正在盛开。他们惊叹道:“冬天还能看到这样艳丽的花,妈妈真会养花啊!”

其中一盆是蟹爪莲。这种花没有花茎,只有一片片椭圆形的绿色叶片相连,似“蟹足”向盆外垂悬,形如伞盖。起初,“蟹足”顶端长出花骨朵,冬至这天,绽开了一朵朵红艳艳的花朵。红色的花瓣有双层,中间的花蕊是白色的,其中有一支却是鲜红色的,花型如吊钟似的,十分招人喜爱。一盆不大的蟹爪莲竟开了二十余朵红花,如火如荼。还有更多的花骨朵,含苞欲放,次第开来,前仆后继,花期颇长。这盆蟹爪莲是老伴从好友那里移栽过来的。刚移到我家阳台时,叶片稀疏,垂头丧气,没有精神。老伴悉心照料:换盆培土,剪除枯叶,疏松土壤,适量加肥,按时浇水,还特意编了花架,托住它下垂的“蟹足”。功夫不负有心人,花儿一天比一天长得好。老伴告诉我,这花喜欢温暖、稍阴、稍湿的环境,叮嘱我不要多浇水,否则会烂根。有一天,老伴喜不自禁地告诉我:“你看它长出了那么多花骨朵,不久就能开花了。”果不出所料,不久在寒风凛冽时,它却接连绽放红花,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另外一盆是草本海棠。那是别人淘汰下来的,送给了老伴。老伴如获至宝,把它移植到一个较大的花盆里,经过老伴的精心照顾,海棠不但活了,而且越长越好。过了一段时间,草本海棠也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它的叶片较大,由绿色变成褐色了。它的形体矮小,花梗细弱,每枝上开两朵并蒂花,每朵花有五个红色花瓣,中间的花蕊是黄色的。花期较长,能一年四季开花。老伴已养过好几盆了,颇有经验。

数九寒天到来,但阳台上盛开的花朵使家里充满生机和活力,提前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儿子儿媳争相用手机拍下了盛开的蟹爪莲和草本海棠,放在了全家人的微信群里,大家齐点赞,连远在天津的我妹妹也发来短信,称赞老伴会养花。

老伴辛勤的劳作换来了冬季的鲜花盛开,不觉让我想到一句名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女儿的过水面

文/韩长绵

老伴去世后,我的吃饭便成了问题,与我同住一个小区的两个女儿相互商量一下,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就定下来了,即中午到大女儿兵兵家去吃,晚饭由小女儿力力来家给我做,至于早饭就由我自己解决了。

过去也不是没有在两个女儿家吃过饭,但那都是与老伴一起去的,这回不一样了,只有我独自前往,孩子们一见到我,自然就想起了母亲,气氛就完全不同了。记得大女儿兵兵给我做的第一餐饭就是我与老伴都非常喜欢吃的过水面西红柿鸡蛋肉沫卤,味道依然是过去的味道,甚至胜于过去,因为女儿不但多加了肉沫,而且和面时又特意加入了牛奶、鸡蛋,然而那顿面我与女儿一家都吃得凝重而沉闷,饭间谁也没有多余的话,似乎连女儿格外加料的香味也没有吃出来。

吃罢饭,回到我自己的家,但见一片空落,我忽然顿悟,原来女儿的良苦用心正在这里,她是告诉我不要人走茶凉,不要忘记她的母亲。傻孩子啊,你的母亲与我相伴49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她对我的好,无私的付出,对三个孩子的关心呵护,对咱们这个家的操劳奉献,我都铭记在心,历历在目,怎么能忘得了呢?请女儿放心,我会永远怀念她,维护好这个家,圆满完成她的期盼和遗愿,助力儿孙们都能成才,有出息。

幸福的脚步声

文/郑天佑

老伴天生性急,步速快,步声重,她那咚咚的脚步声伴随着我走过了酸甜苦辣58个春秋。而今,她已年逾古稀,但她走路的节奏仍不减当年。我已80多岁,老态龙钟,每当我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读书看报时,突然听到楼道里有一阵熟悉的脚步声,便知是老伴回来了,开门一看,她满脸微笑地问:“你怎知道是我回来了?”我说:“那还要问,是你那陪我走向幸福的脚步声。”她听了我温馨的回答,带着满足感去厨房做饭去了。这时,我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新闻一边重返时光的隧道,寻回那难忘而甜蜜的故事。1960年秋,我调到老伴所在村的小学校教书,一个教师教45名学生,一至四年级复式班。学校是一座古庙,坐落在村口的一个长40米、宽3.5米的古桥洞顶上。这道古洞是全村人出村的唯一通道,人们走在洞中就会发出回音。那时,她在公社供销社上班。每天路经桥洞时是她那重重的脚步声给了我吸引力。每到她上下班的时刻,我总想站在校门前台阶上等待她的到来,她那苗条的身材、两条乌黑的大辫飘在后腿弯一甩一甩,特别是她那两只带有灵气的大眼睛,特别惹人喜欢。

她是公社供销社的一名统计出纳员,算盘打得精,点票子速度快,县社几次比赛她是全县技术能手,为人处事名声又好,在那时,她在全县供销系统小有名气。18岁的她吸引的上门提亲者有工人、干部,还有军人。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月29.5元工资。虽然看中了她,但自知难度很大。不过,我的有利条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每天专心站在校门前听她上下班时的脚步声,有意与她打招呼,让她给我代买些文具办公用品,去邮局给《阳曲小报》送稿件信。那时稿件信不贴邮票,剪掉信封左上角即可。她感到很新奇,有时报社寄来退稿信她也给我主动带回。我的小稿有时能见报,她把报纸给我捎回来说:“郑老师你真不简单,你的稿子上报了!”听了她的夸赞,我内心高兴,总要对她说:“谢谢你。”就这样坚持了半年多的时间,我托人提亲,一次性获得成功。脚步声让我和她对上了象。

上世纪60年代末,供销社是农村商贸供应统购统销、独家经营的单位。她的工作十分繁忙,每天加班加点。当时,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每晚加班到12点。每天晚上我带着孩子,做好饭等她,等也等不回来,孩子们你哭我笑,最小的孩子还要吃奶。弄得我这个大男人招架不住,我就说:“听!***回来了。”孩子们一下就不闹了,小耳朵竖起来听***的脚步声,等啊!等啊!当听到房后面咚咚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孩子们高兴得拍手叫起来:“我妈回来了,我妈回来了。”她一进门,全家人拥抱,一个欢乐的夜晚伴随全家人进入甜蜜梦乡。

退休后,孩子们都工作在市里,我和老伴独居县城,2007年是我70岁生日,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我选择生日过在海南,由老伴陪我一同去三亚。在7天的行程中相随相伴,十分惬意。最后一天游天涯海角,走在途中,我太累了,跟不上老伴的脚步,便在一棵椰子树下停下来,坐在大礁石上对她说:“天涯海角就在前面不远了,你先走吧,我歇歇就跟上去了……”结果,她离开后,我躺在大礁石上,有椰子树遮阳,一下就睡着了。正睡得香甜时,突然听到熟悉而又沉甸甸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把我唤醒。我从礁石上坐起来一看,老伴红润的脸上流着汗水,她冲着我说:“你这个人就是骗我,天涯海角可远啦!让我去了这么长时间,你也不到!”这时,我灵机一动,就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这是我特意导演的,咱俩已相伴50多载,还要白头到老,不能一同相伴走到尽头。让你一人去,那就是,你若走到天涯海角,我还在这里等你。”老伴听了我的解释,会心一笑,两人搀扶着欣慰地踏上了返程旅途。

我是老伴的拐杖

文/雨凡

漫漫人生路,悠悠岁月情。转眼间我们已年逾古稀,我和老伴结婚已经50年了。50年弹指一挥间,正像《金婚》电视剧一样,历经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跌宕起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有欢乐,也有苦恼,总是一部精彩夺目、令人回味的史诗。

我与老伴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相识的,当时我们是在同一个乡村小学工作,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直至组建了家庭。想起那一幕,真叫心酸。我们没有婚礼,也没有嫁妆,就连一件新衣也没有。我们就在一间茅草棚里结婚。四根木棍架起一块竹拼,垫上稻草,稻草上一床破垫絮,凭结婚证买了一床垫单,上面是一床旧被,这就是我们的新床。更谈不上婚庆、酒席,买了一些鸡蛋糕和糖果打发前来恭贺的同事亲友,就算了事。我总觉得有愧于她,可她却毫无怨言。

于是,油盐柴米、锅碗瓢盆,便成了家庭畅想曲。抚育孩子成长、吃喝拉撒,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夫妻便成了一对欢喜冤家,时常会为家庭琐事闹得天翻地覆,又会在争吵过后各自检点,和好如初。婚姻生活路漫漫,我们跟同时代普通人一样,经历着风雨的洗礼,经受着坎坷的考验。有磨损、衰退和疲惫;也有抱怨、忍辱和负重。

在这50年的婚姻历程中,不仅要经受多方面的考验,还要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社会变革折射进家庭内部,但并没影响我们夫妻关系,相反更加相互体贴。

我们风雨同舟,度过了这既艰辛又甜蜜的50年。如今我们都老了,身体的各个部件都在老化。老伴由于年轻时生活的煎熬,身体越来越消瘦,患有低血糖引起的眩晕症,经常头晕,曾有好几次因此而晕倒。鉴于这种情况,一是要加强营养,二是要适当运动,不能就此而待在家里,必须常参加室外活动,可她又怕再摔倒,最好的办法,就是我陪着她,寸步不离,做她的拐杖。于是我就对她说:“别怕,从今往后我就是你的拐杖。”她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就这样,我们温暖着彼此的手,感动着彼此的心。在春花烂漫,夏果飘香,秋收满园,冬雪冰清,永恒的轮回之间,过了一年又一年。人们总说一辈子,总说永远,然而所有的永远,不就是这样一年一年牵手走过来的吗?

养鸡种菜乐悠悠

文/李伯成

退休后,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写稿、锻炼身体、钓鱼、遛画眉、与朋友喝茶聊天等,其中有一项就是我和老伴在自家的房顶上养鸡种菜。

家乡的住房,大都是独户独院,我家也一样。退休后,我和老伴便在房顶上打起了自苦自吃的主意。老伴说:“这么宽敞的屋顶,何不养鸡种菜?”

于是,我到市场买来两个铁架鸡笼,每个笼可以关养6只鸡。老伴说:“不要养得太多,多了会累人,就养6只母鸡吧!专养蛋鸡。”

我说:“养上两只公鸡,公鸡打鸣很好听。”

说干就干。我和老伴到鸡市场选购了6只小母鸡和两只公鸡苗,又买了些饲料,高高兴兴带回家。

可是,鸡太小,刚放进鸡笼,小鸡就从笼口钻出来。老伴说:“不要紧,过几天长大点时,就钻不出来了。”

果然,不到半个月,小鸡长到了拳头大,它们拼命往外钻,就是钻不出来,6只小母鸡和两只公鸡老老实实呆在鸡笼里。

为了方便喂鸡,我用木材做了4个鸡槽,每间鸡笼放一个,这样鸡食就不会往外洒了。老伴说:“有了鸡槽,饲料不浪费了,真好。”

老伴找来几个矿泉水瓶,从中间用刀切开,做装水的瓶子。每间鸡笼拴上一个瓶子,鸡就可以伸出头喝瓶里的水,很方便。

为了保持清洁卫生,我和老伴每隔一天,就打扫一次鸡舍。老伴把鸡屎装入泡沫箱,捂上盖子,让其充分发酵后,拌入土壤,然后就可以种菜了。为了保持屋顶清洁,我们把拌有鸡屎的土壤装进一个个泡沫箱,在箱底捅了几个洞,好让其充分渗水。

10泡沫箱里种满了各类时鲜蔬菜,我和老伴平常喜欢吃的蔬菜一应俱全。由于水肥充足,蔬菜长势喜人,一年四季,我们天天可以吃到时鲜蔬菜,吃不了的就送给亲友。不少亲友看到我和老伴在屋顶上养鸡种菜,纷纷效仿。

每天傍晚,我和老伴在屋顶上,她打扫鸡舍,我打理菜园,看着鸡满笼、菜满箱,心情十分舒畅。

我为老伴解病痛

文/韩长绵

前些年,老伴得了脑梗,经过几个月的住院治疗,病情大见好转,但却留下小腿发烧的后遗症,经过多方诊治,效果都不佳。为此,老伴不得不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巨大痛苦,她痛苦,我看着也揪心难受。

她这个后遗症说来也怪,很有规律性,白天轻晚上重,忙时轻闲时重,走动轻静坐重。尤其是晚上入睡前,越睡不着就越烧得越厉害。她那辗转反侧的痛苦样子,折腾得我也难以入睡,和她一样苦痛不堪。于是,我就苦思冥想反复琢磨,看看有什么法子来为老伴减轻病情缓解痛苦。琢磨来琢磨去就有了主意,这就是我为她量身定做的综合减痛之法,自实施以来,天天坚持,不断补充和完善,效果还算不错。

所谓的综合减痛法即“玩、乐、按摩”三步走,就是每晚临睡前一个小时,先和老伴玩半小时的扑克牌,我不时犯个小错误,出错牌,眼看是我铁定要赢的牌反而功亏一篑让她占了先,老伴开心极了。第二步,我给她读精心准备的小笑话、小幽默、小故事等,虽然时间不长,但足以让老伴的欢乐情绪迅速升温。最后一步是按摩,我可是经历了好长时间才入道的。最开始只是在她的痛处胡乱地揉搓拍打,尽管也能减轻些她的痛苦,但由于不得要领常常是事倍功半。费了好大的劲,老伴却不觉得有效果。于是,我就去请教医生和懂医道的朋友,并购买有关按摩的书籍,一边学一边请教,总算找准了重点穴位,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手法,这样下来,效果大不一样,老伴的感觉就两个字:舒服。

在“玩、乐、按摩”三步走的综合调理下,老伴的痛苦减轻了许多。如果有类似情况的老年朋友,不妨也来试一试,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老伴唱歌我弹琴

文/张仲杰

说起我和老伴的唱歌来,可以说是我们终身的爱好与特长。我们在太原第二师范学校读书时,她是班里的文娱委员,我是学校乐团的团长。无论是班内的活动,还是学校周末的晚会,我们都闪亮在宽阔的舞台上。她与同学们翩翩起舞时,我们乐团伴奏;她亮起激昂的歌喉时,我便拉起手风琴为她肋兴。在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我们憧憬着歌的旋律,展望着美丽而幸福的人生。

参加工作之后,我们同在我省的一个地区城市里,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在各自的学校里,都组织有一个学生合唱团。市文化馆组织的周末晚会,仍然是我们展示才艺的舞台。我们也曾将心中的歌,无私地奉献给了这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与当地的人民群众。但在那些年,由于夜以继日地工作,身体极度劳累加上营养缺乏,老伴罹患肺结核,继之又患十二脂肠溃疡。胃大部切除后,又罹患冠心病。

就这样,唱歌的事便远离了我们生活的空间。曾记得,有一天工作之余,我拿起了心爱的二胡,一曲《汉宫秋月·古曲》刚刚响起,便传来老伴痛苦的呻吟。一点唱歌的意念,便被驱散到九宵云外。

在改革开放的进行曲中,我们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的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特别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我们开启了以“三低饮食”为主的养生保健。老伴的身体逐步恢复了往日的健康,精神得到了大幅提高。有一天,我正在弹奏自己编写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伴奏谱,那慷慨有力的旋律与明快的节奏,在我们的房间里回荡。这时,只见老伴兴致勃勃地走过来,口中竟然唱了起来。这首《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是1951年我们读高小时,成立中国少年儿童队时颁布的队歌。我赞赏着说:“你的记忆力正好呀!时间已经过去了近70个年头了,你竟然能准确地唱出歌词来。佩服佩服!在我们的家里,又亮起了你的歌喉,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呀!”老伴感慨地说:“过去一来忙工作,二来只顾治疗疾病,哪有心思唱歌!现在,我们的国家富裕文明,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幸福满满,歌声自己就跑出来了。来!再来一首!”

老伴话音刚落,我便奏响了《我爱你,中国》的前奏。在优雅动听的旋律中,老伴的歌声唱响了。老伴心潮澎湃,歌声嘹亮,一段段,一句句,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特别是结尾句,竟然唱到“咳 C” 的音高,真是出乎意料之外。这种精神气质仿佛她又恢复到当年的青春时代。歌声在屋子里回响,传到窗外,传向广阔的大地。

老伴做的丸子汤

文/安淑媛

原来我们这个热热闹闹的五口之家,随着三个儿女日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我们老两口也加入了“空巢”行列。时间过得飞快,眨眼间我们进入古稀之年,很快又奔八十去了。幸好我们的身体还算差强人意,能看书、能唱歌,还能自己买菜做饭,生活完全自理,日子过得倒也悠闲自在。

有一天中午,我和老伴商量:“今天咱们吃大米饭吧?”老伴一听立刻同意:“好!我做丸子汤,又是菜又是汤,一举两得!”

老伴平时制作了许多菜谱卡片,那是他长期细心积累的成果。退休后的老伴喜欢唱歌,喜欢收看体育台的比赛节目,还喜欢收看“天天饮食”和“省钱大比拼”等栏目,看到电视上介绍一些比较喜欢的家常菜做法就会记下来,做成卡片,然后就自己学着做。比如炒西葫芦吧,他按照卡片上的方法,不用葱蒜,不用酱油,只用适量的盐和白糖,少量的食油就能做出美味的西红柿炒西葫芦。

今天要做丸子汤了,老伴又找出了他的“宝典”——菜谱卡片。老伴是个循规蹈矩的人,退休前在工作中一丝不苟,退休了在家炒菜同样也一丝不苟,卡片上怎么记他就怎么操作。先把调好味的肉馅里加上蛋清调匀,再在煤气灶上坐开水,把肉馅用小勺和筷子团成小丸子汆入开水,熟了捞出放在碗里。我站在一边看他操作,只见他不紧不慢,一点一点地撇去锅中水面上的浮沫,是那么耐心。我就想:过去总觉得他干活爱磨叽,现在看来,人家这才是慢工出细活呢!

丸子汤做好了,不仅有丸子,有黄瓜片,还有蛋花,上面飘着几片绿绿的芫荽叶子,有荤有素营养全面;喝一口汤,清淡鲜美,十分可口。这顿中午饭吃得,惬意极了。

陪你一起跳

文/马亚伟

每天晚饭后,我都去小城广场做健身操。广场舞运动量太大,我目前的身体状况只适合做健身操。所谓健身操,无非就是一些伸胳膊伸腿的简单动作。没有老师教,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学来的,动作很不规范,充其量就是活动一下筋骨。

那天,我前排多了一个新手,她体态臃肿,从背影和穿着看,岁数可能不小了。她正在跟她前面的人学动作。让我感到纳闷的是,那么大岁数的人了,做出的动作夸张得有些不协调。一个扭胯的动作,做的幅度那么大,简直像年轻人在跳霹雳。一个伸胳膊的动作,还要抖上几下子。我在后面,本来也是个新手,受她动作的影响,搞得我的动作都不协调了。

健身操做两轮,中间休息一会儿。她刚停下来,旁边一个老头就为她鼓起了掌,她扭身走向老头。我看到,她走路有些不稳,身子向右侧歪斜着。我一下明白了,她可能中过风,再仔细看,她的嘴角也有些歪。她是来跟人们学做操进行一些康复训练的,刚才我误解了她。旁边的老头,是她的老伴。

老太太对老伴说:“我做得难看吗?”老头乐呵呵地说:“这一大群人,你做得最好看,像你年轻时跳舞那么好看。我早就让你来,你就是不肯,看看,出来活动一下多好!”她歪着嘴角羞涩地笑了。

继续做健身操,老太太做得更起劲儿了。她做着做着,忽然招呼老伴说:“我让你陪我一起跳!”老头左右看看,说:“好吧!”他也加入了进来,成为这支队伍里唯一的男性。这个队伍里,老老小小都是女性,我们小县城里这类活动,从来都没有男人参与。好像是一种习惯,也许是因为大男子主义在作怪,男人们不屑于做,认为挥胳膊伸腿的是一种很丢人的行为。

老头为了自己的老伴,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在自己的老伴身边,很认真地做着动作。他做得很吃力,伸着胳膊,姿势生硬笨拙,简直像一只长臂猿,两臂在空中乱划拉。老太太被老头的动作逗笑了,不时纠正一下他。老头一边吃力地做健身操,一边瞅着老太太,嘴里还一个劲儿为老伴叫好:“你做得太漂亮了,加油!我要向你学习!”说着,自己又像长臂猿一样,笨拙而滑稽地舞起来。两个人旁若无人地跳着,有时互相打趣,有时互相凝望,有点滑稽,有点感人。

我在一边看着,心里忽的很感动,又想笑,又想哭。

这就是相濡以沫吧!不管你老成什么样,都是我眼中最美的。当你老了,依然“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陪你一起变老。老了,陪你一起跳。

识别好心需时日

文/陶爱兵

办完儿子的婚宴,我对老伴说:“我虽然不相信‘婆婆与媳妇永远是天敌’,但得提醒你一下,搞好婆媳关系,需要智慧啊!”

老伴有些不在乎,准确地说,是信心十足地哼道:“没问题,只要我用一颗好心对她,相信肯定能与儿媳搞好关系!”

我听了,不置可否。每个人的经历、年龄、学识、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看问题的方式方法难免会有些差异,单就“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规律来说,即便是好心,也要一定的时间,他人才会感知出来。

果不其然。儿子结婚后,第一次一本正经提的要求,竟是和媳妇搬出去,与我们老两口分开住。

老伴有些受不了:“我对孩子们挺好的,尤其是儿媳妇,基本上是百依百顺。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非得搬出去住?”

在她反反复复、自问自答多次依然找不到答案的情况下,我终于忍不住开口了:“思维有偏差!”我对老伴说,这根本不是爱不爱的问题!小两口需要私密空间。想想看,两个老同志整天在年轻人面前晃来晃去,小两口说点悄悄话咋方便?距离产生美,离开家了,也许有机会想想你的“好”。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老伴欣然同意孩子们搬出去住。

孩子们成家了,要创业、要发展,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及家务。每次到孩子家,我总想为他们多做点家务,这样既能为孩子们减轻负担,我还能在劳动中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一举两得。可孩子们并不这么看,说得准确点,有时甚至是不愿领情。

有个星期天,我和老伴到孩子家遛弯儿,见他俩家里的地板上微微有些灰尘,便拿起拖把拖了起来。儿媳见了,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爸,你在这里拖地板,如果让陌生人看到了,准以为我们年轻人在虐待老人呢!”

我知道孩子是怕我累着了,是真心实意不让我做家务。我呵呵一笑,什么也没说,心里却在暗暗地嘀咕:要是从小养大的儿子就会理解。儿媳嘛,二十多岁才进家门,理解公婆的爱心需要时日。即便你再讲艺术、再注意方法去爱,也需要给孩子们留下一定的时间消化吸收。关于这一点,老人心里要有数,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会适得其反。

卖松

文/程汝明

文局长要在院内搭一车棚,新任股长刘流,率部前往。

“这松砍了吧。”局长把股长带到搭棚子的地方,指着棵米把高的松说。

“别砍!局长。你看这叶,这桩,好品种呀!我大爷在林场,一把手,卖给他们,少说也得给个两千五!”股长把眼抵到树根上。

说办就办,两小时后,场长到,车到,三下五去二,松给弄上了车;两千五,呱呱叫的票子,点到局长手上。局长无言,一个劲拍股长肩头,一个劲和场长握手。同来的人说,股长慧眼识树;场长说,局长慧眼识人。热闹了一个上午。

局长的松卖了两千五,乐坏了隔壁的“高老夫子”。高老夫子做了四十年小学教员,现在退休,在家陪着个半瘫的老伴。

“唉!有钱苗了!”高老夫子,在局长的松拉走后,几乎是蹦着跳着窜到老伴面前。“啥鬼?说啥胡话?”老伴冲他瞪眼。

“局长的一棵松,卖两千五,咱几棵?五棵!你想想,局长家的,不是咱二小子送去的?他小姨捎来的?共六棵苗苗!”

这回老伴不冲他瞪眼了,她抬起手,让老夫子推她到室外,她要看那几棵松……这些年,她躺着吃药,让老头子为他背了一身债,这下可好了!——这夜,高老夫子围着他的松,足足转了九九八十一圈。他盘算,卖了松,卖一只长沙发,让老伴舒心地躺着,余下的钱,送学校。学校虽已当众宣布,他欠的款全免,但他仍不安,因那是大家的公益金,谁没个三长两短?……天,好歹亮了,“高老夫子”别了老伴,走了六条街,穿了八条巷子,“砸”了九家的门,终于找到了刘股长。

“你……”刘股长半开门,露出个头,额上的爪痕,一长一短。

“昨天,你到我家借锨……”

刘股长冲高老夫子龇龇牙,他认出了他。

“我那松,跟文局长的一样……”

“你,你还要再贴两千五呀!……这日子,俺没法过了!”门里,突然爆出一个女人哭叫声。

刘股长赶紧缩头、关门,一切,瞬间归于平静。

“我,我这是怎么了!”高老夫子一时觉得无地自容。

【后记:《卖松》,原发2003年《幽默小品》第12期。】

老伴的缝纫机

文/王志英

老伴的缝纫机一直放在卧室的窗台下,“哒哒哒”的声音响在我心头,勾起了我的回忆。

物资紧张时期,购买缝纫机须有“缝纫机票”,我凭着自己的人脉关系搞到了一张票,花170多元买了一台“上海牌”缝纫机。缝纫机拉回去后,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家里热闹得像集市。老婆也爱不释手,每天擦了又擦,不让沾上一点灰尘。

参观热过去后,很快就到春节了,老婆到集市上扯了几块布料,连着几个晚上加班加点给孩子们缝制新衣,直到除夕夜,孩子们早已进入梦乡,她仍然坐在缝纫机前忙碌。大年初一天空露出鱼肚白时,老伴终于缝完了最后一针,这才把孩子们叫醒,让他们试衣服。孩子们哪管合身不合身,穿上新衣服就跑到院里玩去了。从此,老婆再也不用手工缝衣了,缝纫机把她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早年时兴土布,老伴是村里有名的织布能手,所以我一年四季都穿着她亲手织做的衣服。1971年,我到公社当了书记,还穿着老伴做的粗布衫。有人笑我:“都当书记了,还穿老婆做的土布衣?”后来,时代发展了,老伴不再织土布了,我便买衣服穿,但因我比较胖,买回来的衣服大都不够合适,总需要老伴在缝纫机上修改。直到现在,老伴已经快80岁了,仍常常在缝纫机上为我修改衣服,她说:“男人外边走,带着老婆一只手,总不能让你丢了你老婆的人!”

邻居家有个从山东嫁到我们村的小媳妇,我买回缝纫机后,第一个来参观的人就是她。她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想让老伴教她做衣服。老伴见她一大家子人需要穿戴,家庭经济又不富裕,便让她来我家里学做衣服。先理论后实践;先缝缝补补再裁剪缝衣;先做孩子的再做大人的……经过几年锻炼,她也成了做衣服能手。

做衣服时会有很多边角料,老伴把它们保存起来,用这些边角料给孩子们做书包、沙包、杯套、坐垫,既好看又不花钱,很受群众和孩子们欢迎。

现在,缝纫机老了,旧了,但老伴仍爱不释手,每天擦拭一新,用它为我们缝衣服,修衣服,补衣服……那缜密的针脚里缝进了老伴的缕缕爱意和浓浓深情。

生日的惊喜

文/韩长绵

人老心不老,这话一点不假。别看我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总想学学年轻人搞点小浪漫。这不,老伴的生日快到了,我整天琢磨着用稿费给老伴买点礼物。老伴这人我了解,她可是不好将就,买便宜的吧,她说我胡弄她;买贵重的吧,她又心疼钱;买个不贵不贱的,她又挑三拣四。记得去年的“三八节”,我给她买了条裤子,她不但不领情,反而嫌我买之前也不问问她,儿子女儿都给她买好几条了,真是浪费钱,说得我好几天心里不痛快。

不好将就也总得有所表示啊,我想今年的礼物一定得仔细挑选,慎重出手,要达到既有情趣又高雅,既使自己满意又让老伴喜欢的双重标准。早早地我就在矿区仅有的几个商店超市里转悠,看看这也不中意,问问那也吃不准,几个熟识的服务员也帮着参谋出主意,我还是定不了。为此,我又到镇上逛了几次,可惜仍是白白溜了腿脚,空手而归。

一天,我突然想到老伴的嗜好,让我茅塞顿开。老伴特别喜爱古诗词,尤其爱吟诵里面那些海誓山盟的名句,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每每深情地朗诵后,总还不忘教训我几句:“你看人家古人的情调,你也学学!”想到这里,我的思路便清晰起来,我书法不错,又爱写作,何不自己写一首诗,裱出来作为礼物,既可展示我的才气,又正对她的口味,她见了肯定高兴。

主意一定,我就开始准备,经过两天三夜的苦思冥想,我搜肠刮肚终于定稿,诗是这样写的:“相濡以沫五十载,爱到浓时霜花开,携手步入老还童,卿卿我我从头来。”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内涵丰富,既有对我们半个世纪以来爱情的肯定,也有祝福未来的美好向往,再加上我那龙飞凤舞的行书,她看了定会心花怒放。

不过,我现在还要保守秘密,不能让她先睹为快。万事俱备,只待她的生日一到,给她一个惊喜。

金婚感怀

文/梁志宏

2018岁末,跨年之际,正是我与妻子朱桂荣结婚50周年的日子,儿女热情张罗,为我们举办金婚亲情聚会。

如果说年轻时结婚如青春的花朵盛开,是人生打开式的盛典;那么金婚就意味着硕果丰熟,应该是内敛式的收官。所以我们商量,把金婚办成夫妻两家的家庭聚会,同时邀请了三位亲近的嘉宾伉俪,一起见证金婚时刻,共迎新年到来。饭店里悬挂着两幅红色的金婚条幅,加上几簇彩色气球装扮,我和妻子身着传统唐装,欢迎至爱亲朋的到来,厅堂内充满了温馨喜庆的气氛。聚会规模虽小但仪式却不能了草,女儿和儿子担任主持人,首先由我致词,孙辈献花,然后夫妻两家的代表和嘉宾致贺,逐一有序地进行。

当年,我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新娘坐在后座上,披着细碎的雪花来到了桥东街146号小院。之后,我们一起向幸福出发,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光阴。朴实善良的妻子这些年承担了大部分家务,支持我的工

作和创作,成就了我们相依相伴、如诗如歌的婚姻。结婚时家境贫穷,没有婚纱和首饰,60岁时,我和老伴补拍了婚纱照,今年十月份赴俄罗斯旅游时,我还给她买了一枚红宝石戒指。在金婚时刻,我把这杯戒指戴在了老伴的无名指上,与笑靥如花的她秀了一把恩爱。

弟弟和弟媳从上海定制了一幅精美的贺匾,上书“神仙眷侣、华美人生”八个大字,让我感动。孙女和外孙向我俩送上两捧鲜花,百合和康乃馨象征着百年好合和健康温馨。老同学也送上诗作《祝福,用一支乐队》和《金婚》,他们在现场深情朗诵,感染了所有的亲友。

触景生情,我又想起了母亲。今年春节,我告诉母亲,年底我和老伴结婚满50年了,到时候我们一块儿过金婚。母亲说:你们都结婚50年了,真快。没想到,母亲在半年前病逝了,没能看到这一幕。

我希望和老伴就这样相伴相扶一直走下去,走向更为恒久闪亮的钻石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