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美丽的故事

寂寞看电影
发表于 2023-03-23 14:01

美丽的故事(必读6篇)

回家的美丽

文/刘亚华

我在同学的朋友圈里,看到了一幅很美的画面:葱绿的远山,碧绿的田野上,一条铁路伸向远方,画上写着,"看过千万的风景,也比不上回家的美丽".

我突然间有些感慨,遥想铁路延伸的那头,一定是一个小小的村落;蜿蜒的公路旁边,是一栋普通的三间瓦房;屋顶上面,炊烟袅袅,母亲一定在灶头忙得不可开交,而眼睛却从没停止,不时地向外张望。等谁呢?等我们这些在外漂泊的游子,等我们这些想家的人。

因为工作,因为事业,我们留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极少,只有每年过年时能回家陪陪双亲。这个难得的假期,是父母所期盼的,也是我们朝思暮想的。过年,漂泊在外的人终于可以回家了,那份无以言表的激动与喜悦,那份迫不及待的归家心切,是每个游子共同的心情。想着父母见到儿女的欢喜,想着这么多年亏欠父母的太多太多,沉甸甸的除了行李,还有心情,长长的除了回家的路,还有思念。

想起春光明媚的早晨,和煦的阳光照耀在香嫩的香椿上,邻家大婶们用绑了镰刀的长竹竿轻捋嫩牙儿,沁人心脾的香椿味儿,在鼻尖萦绕多年。想起炎炎夏日的晚上,伙伴们兴高采烈地把萤火虫装进玻璃瓶里,围在一起看它们究竟能发光多久。那时的萤火虫真多,星星也真多。想起秋意浓浓的午后,和同学们一起去后山玩耍,听松涛阵阵、看雨雪霏霏。想起冬日的一个傍晚,我坐在父亲的单车后座上,钻进他宽大的雨衣里,搂着父亲的腰,还不时地问着:"到了没,到了没?"

想起那些年,父亲陪着我挑灯夜战的时光,我才能够一步步成长起来。想起母亲做的年夜饭,总有一道菜是鱼,年年有"鱼",团团圆圆。多么美好的寓意,多么美丽的期许。

多少亲切的回忆在这里发生,多少纯真的时光在这里度过。每当我想起,心里温暖而歉疚。这么多年,我读书、工作、行走、旅游,虽然走过不少地方,看过千万种风景,但最美丽的,依旧是故乡。唯有故乡,是让人最眷恋不忘的地方。它的美丽,深入骨髓。

外面世界异彩纷呈,外面世界精彩无限,而家乡风景独好。纵使看过千万的风景,也比不上回家的美丽。

比蒲公英还要美丽

文/方扣锁

人到了中年之后,特别喜欢怀旧,怀念昔日炊烟袅袅的村庄,怀念清晨乡间飘着薄雾河边的牧童,怀念夕阳西下荷锄而归的老者,怀念老屋学校旁边一树的槐花,怀念小时侯家乡满山的松树,怀念门前小河荡着花香的河流,还有母亲苦苦的守望我放学归来的背影……

我就这样,常常沉醉在过去的岁月里,怀念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让我陶醉其中,不能自己。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怀念最多的,真正能触动我心灵的,不是老家以前破败的老屋和缀满花香的小路,而是和我一起共事过的那一批同事。

2001年10月份,我和一批原水工处同事,在原项目经理刘建伟的率领下,进驻周天河工地,承担周天河部分江段护滩带施工,周天河风急浪高,风沙弥漫。当时水工工程是一项全新的课题,需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关键时刻,在工地现场负责组织船员施工的,是当时抓扬9号船长倪克勤。他因患痛风病,每天凌晨,痛疼让他彻夜辗转不能入眠,每天上午一拐一瘸走到医院打完吊针后,坚持在工地现场,继续指导民工作业,从来不喊一声苦。在他的带领下,几十名船员任劳任怨,在工地风吹日晒地干了半年。

接着,他又风尘仆仆地辗转来到清江,负责清江航道的清淤工程。清江河段,枯水季节,礁石磷峋,疏浚区域全是石质河床,跟随爆破船后面作业,危险性大,难度很高,他和船员一起,改进施工方案,日夜坚守在施工一线。

随后,他又主动请缨参与洪湖石码头油轮基地清淤工程。洪湖江面风急浪高,天寒地冻。河床土质为铁板砂,充斗系数低,挖槽水域水浅,不利拖轮拖带泥驳,旁边有油轮作业,安全要求很高。倪克勤带头设计施工方案,带头当班作业,带头跑到泥驳卸泥……整天一身泥沙一身汗。

当时,他的爱人因患肝腹水住院治疗,身边急需亲人护理,他无暇顾及,托人在宜昌请了一个钟点工帮忙照顾,自己则风雨无阻地奔波在施工现场,指挥着船员作业。每次在工地接到妻子的电话,这位七尺男儿,眼中总是噙满泪花,同事多次劝他回去休息几天,他总是说:"不行啊,我实在是走不开啊。"

我至今记得,他蹲在船首,背得着我,接着妻子的电话,用粘满泥沙的手,使劲抹去眼泪的情景……

每个人或许都存在需要提高的地方,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工作的责任、对事业的忠诚、对人生的态度,倪克勤坦诚的面对一切,给了我们很多人生启示。

陈其武最早到芜湖黑沙洲工地,是2008年元月,他刚刚从阳江核电工地回来。回来后,就一直守在黑沙洲工地现场,作为分管生产的副经理,他知道肩上的责任和重量。

他刚到工地,就遇到了五十年一遇的大雪,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江中的抓扬8号、航化、绞锚2号包裹得严严实实,他带头组织抢险,制定了多套应急预案,确保了船舶、人员未出任何安全事故。

为确保工程进度,他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沉排、抛枕、铺石的每道工序,他都反复比较测算,寻找最佳方案,有效利用现场有限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

4#潜坝护岸部分的水下沉排,要求垂直作业。时间紧、有困难,直接影响工期和下一步护岸抛枕。他自己带头每天守在工地,不按要求完成一根通条不准休息。船员分班作业,不能回来吃饭的船员安排送饭。他带头吃苦,带头干活,开会的时侯,他经常说:"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党员带头干,群众就会跟着干!"

陈其武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在质量方面容不得半点马虎。护底沉排施工使用2台RTK-GPS实时定位,严格控制沉排轨迹,已沉排体入水轨迹线偏差均在规范许可范围内。4#潜坝护岸铺石施工,他要求测量员用全站仪配合GPS进行放样校核,严格控制高程和坡比,设立临时断面桩、拉尼龙绳、按网格施工,确保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在施工现场的工程监理,24小时住在船上,参与了施工的全过程,看到陈其武带领的这一批朝气蓬勃、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职工队伍,深有感触地说:"宜昌航道工程局做的工程,我们监理放心!"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可能隐藏着属于自己的秘密,陈其武当然也不例外,过年的时候他特别想家。因为2007年底,他最亲的母亲,因病突然离开了人世,他来不及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就忍着悲痛,含着眼泪,急匆匆赶往黑沙洲工地。他知道这里需要他,他更清楚: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在亲情与事业的天平上,他义无反顾地把感情的法码倾向了后者。按道理,母亲刚走,过年应该在家陪陪风烛残年的老父亲,去陪陪妻子、女儿,去陪陪由他一手抚养长大懂事的侄女儿……同事都劝他回家过年,可他却执意要留在工地,"这里有很多事,有这么多职工,我是党员,我不能回去。"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侯,陈其武总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坐着,他在想什么呢?年迈的父亲?寒夜里父亲身边摇曳的孤灯?不谙人事等他回家的女儿?盼他回家团年的妻子?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因为他心里牵挂最多的,是宜昌航道工程局这个充满活力的集体。

长狮2代船长陈晓明,是我招收进单位的,那是1986年11月,我清楚的记得,当时她母亲带着他,到原市劳动局西陵劳管站报名,她母亲在一家效益不好的乳制品厂上班,陈晓明当年刚满16岁,个子不高,身材瘦小,是一名稚气未脱的中学生。

她母亲向我介绍了家庭情况,陈晓明的父亲在葛州坝上班,单位效益不好,一家人艰难的面对生活。当年,宜昌市不招收葛州坝职工子女,我和劳动局工作人员商量,破例将陈晓明招进单位。

进单位后,不到一年,他父亲因病去世,母子俩相依为命,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进步很快,从水手到绞锚艇艇长,再到大副再到船长,并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

他把组织的关怀,转化成工作动力,无怨无悔的做好每一件事。我在长狮2与他一起共过事,印象中,他总是喜欢穿一套工作服,因为这样干活方便。锚艇缺人,上!值班缺人,上!轮机检修缺人,上!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陈晓明。

长狮2在山海关工地收工集合后,他接到上级通知,要求立即赶赴温州工地。当他把排泥管尾管拆下后,已是晚上7点多钟,他二话不说,急忙上岸,背着行囊、饿着肚子,就消失在苍茫的北方大地,辗转启程奔赴温州。

按道理,他应该回家休息,他已经在船上工作了半年,家里还有很多的事等着他回去处理,可他没找任何借口,义无反顾的服从安排。

我在幕夜渐浓的长城脚下,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想像着一位瘦弱男人的人生旅程。往事又一幕幕的回到眼前:他经常到我的宿舍找我聊天,谈家庭,谈工作,谈人生,谈得最多的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己患重病多年,瘫痪在床,病危的时侯,他接到电话要立即赶到工地,他握着母亲的手,轻轻的说:妈,我走了!一转身,便泪水横流……

每每至此,他说着说着,就把头低下去,低下去很久,久久地便不再说话……

……

这些人都是我的同事,我身边的党员。他们像一粒粒蒲公英的种子,把爱播撒在大江大海。蒲公英那一抹淡淡的色彩,遮不住浓浓执着的情怀。缓缓飘飞的毛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朴实无华的蒲公英寄托着人生简单的快乐,带给人飞向天空的遐想。虽然生命短暂,但她时刻准备用纷飞的凋谢,迎接新的生命的诞生……她就像我身边的党员,那种执着的牺牲精神和奋不顾身寻找落地开花的方向,以及那种渴望实现心中愿望的执着,比蒲公英还要美丽。

美丽一鞠

文/何锋

很幸运成为成都高新区教育系统援藏工作队的一员,历时两天,克服了行程中高反带来的种种不适,顺利到达目的地甘孜州德格县。 德格意为"善地",这里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史诗般的传奇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五彩经幡随风飘扬,虔诚的信徒诵念着经文,恍如一片净土,从未被喧嚣所打扰。这里有绛红色的印经院,有巍峨的雀儿山。作为一名援藏支教者,对此行充满了种种向往和遐想,临行前,一位长者叮嘱我道:"此行要认清自己的身份,你绝不是一个布道者,应该是一个修行者,一个教育的朝圣者,要珍惜。"的确,到达德格的不久即被善地德格的人用热情真诚、善良淳朴所打动。

那天早上,一场濛濛秋雨稍稍缓解了高原的干燥,也带给初来乍到的我们几多欣喜。在德格中学教学楼下的操场上,有几位藏族女教师在我前面走着,她们有说有笑,全然不顾冷雨的侵扰,如同路旁盛开着的格桑花,享受着秋雨的滋润。突然,有位老师停下脚步随即弯下了腰,同行的人也停下了脚步。顺着那位老师的手,我看到她在地面上使劲抠着什么。因为用力过度,她的长裙微微颤动着,发端的水滴也随之滴落。就这样,她保持着弯腰的姿态,终于将一段紧紧粘贴在地上的绳子扯了起来,在她直起腰的那一刻,同行的人发出了爽朗的笑声。我虽然听不懂藏语,但能感受到他们言语中的种种善意,或是说这段绳子会影响到孩子们行走、奔跑,亦或是这段绳子还可用作其它……我能在他们的行为中感受那份责任,而清晨所遇到的美丽一鞠牢牢印刻到了我的脑海中。

久居城市,习惯于享受身边一切便利,甚至有些心安理得。居家门口的卫生,有物业做,学校的卫生有保洁人员落实。于是,我们也在不经意间失掉了很多教育的机会。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最高境界,在高原的这一位藏族老师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回到教育本源,教育者深谙"立德树人"的意义和价值,并竭力践行着。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但当下及其细密的社会分工下,我们更应认识到教育者的种种表率,不仅是自我人格的修炼,更是社会价值的导向,当这一切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美丽随之诞生。

课间的楼道,同学们阳光自信,谈论着学习、生活,和内地的学生无异。当我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停下了谈论,不约而同面带微笑深深给我鞠了一躬,并喊出了"老师好!",我忙不迭向同学们点头示意,回应道"同学好!".与我相向的同学,远远的就投来笑脸,当走近时也很自然的给我鞠了一躬,同时喊出:"老师好!".天啊!我与这些孩子素未蒙面,却能受到这般礼遇!同行的熊老师在回办公室后不停跟我表达着与我相同的感受。这样的礼遇在楼道、楼梯、办公室、操场等反复遇见,我和我的同行者一次次被感动着。

孩子们的真诚亦如蓝天般纯粹。那一张张充盈着善意的脸庞,一个个深躬的身影,构成的画面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孩子们的善举激发了我诸多感慨。孩子们的本色表现,是此地教育者最大的成绩,更是善地德格给每一个援藏工作者最好的礼物。我们每日幸福地接受着这份礼物。对我而言,感动之余我深深受到教育。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我在这最美的一鞠中领会到了更多,更坚定了我朝圣之旅的信心。

美丽的口误

文/李亚坤

一个当小学教师的朋友说,班里孩子很好玩,无论劳动、背书、写作业,完成任务后,总喜欢邀功似的跑到他面前,说:"老师,我帮你干(背、写)完了。"他一脸无奈,"好像都是为我做的",但他又说:"那份天真烂漫,渴望得到肯定的稚嫩表情,让我不忍纠正他们的口误,常常拍拍他们的小脑袋,或者微笑鼓励。"

我们都是从孩子过来的,也犯过同样的口误。前不久,回老家午收,村人相见,最常说的一句开头是:"回来帮***收麦啊。"小时候,麦子收割后,一放学,我便和小伙伴挎着竹篮去麦茬地里捡麦穗。竹篮有齐腰高,一篮麦穗其实并不沉,却故意摆出很吃力的样子,向母亲邀功:"妈,瞧我帮你捡的!"只为得到一句口头上的夸奖。

打我记事起,村里人也这样说,似乎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王大爹老两口正在收晾晒的小麦,村路上摊晒了三十多米长,中间有一脚宽的间隔。我以为是不同的小麦品种,但大娘告诉我:"东边一大片是帮小伟干的,西边才是俺自个的。"小伟是他们家老二,和媳妇在外打工,没回来。他们从下午两点多开始将晒得热腾腾的麦子集拢,不声不响地一个撑着口袋,一个一盆一盆地朝袋里装麦子,没有停歇,没有多余话。一直干到七八点天将黑了,才差不多装完,一袋袋小麦像挤挤挨挨的木桩。接下来,他们还要把这些沉沉的"木桩"一趟趟搬运回家。老两口都是七十多的人了,多亏身体硬朗,又常年没脱离农活,否则真撑不下来。

在村子里,由于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类似王大爹老两口这样帮儿子种收庄稼,甚至祖辈代劳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他们看来很正常,嘴上说是帮儿孙,干起活来拼的是全劲儿,尽的是全心。

自诩为读书人的我,曾一度觉得好笑,不仅出于语言逻辑的问题,更在情感表述上。帮,在汉语字义里有一种解释:相助;替人出力。从字面上理解,帮,主要是指双向关系而言;对己,用"帮"显然不通。同理,干自家的活,属分内之举,自然也谈不上"帮"字。

但反过来想,刻意咬文嚼字,去较真抠字眼,得到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如果教师朋友诘问一句:帮谁做的?对正处于因完成任务而兴致勃勃的孩子来说,无异于兜头一盆冷水。即便纠正,也应该缓一缓,或者换一种口吻。同样,如果母亲没有夸奖我,而是说:捡的麦穗,难道你不吃吗?即便事实如此,我当年劳动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帮"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从形体结构上看,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老话说,帮人如帮己。如此理解,也未必算得上口误,即便算是,也是一个美丽的口误。

巧手插出美丽生活

文/程晓兰

老妈退休后,成了一位"无业游民".每天她心神不定,坐卧不宁,出来进去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如同霜打的茄子。看着母亲萎靡不振的样子,我给母亲买了一大束馨香四溢的鲜花,想让美艳的鲜花带给她一份好心情。

只是,鲜花的保鲜期很短,没几天便"花容失色",干枯萎顿,于是我立刻把它们扔到了楼下。几天后,客厅茶几上多出一个浅蓝色玻璃花瓶,里边几枝玫瑰、满天星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非常漂亮,居室也一下子光鲜亮丽了许多。看我疑惑纳闷的样子,母亲说,你仔细看看,这不是你扔掉的花束吗?想不到吧,老妈我稍作处理,它华丽转身,变成漂亮的干花了!母亲得意洋洋地说着,满面红光,眼睛里燃起了久违的奕奕神采。

老妈还有这手艺呢,真是心灵手巧的大能人!得到全家人的夸奖,母亲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家里常会出其不意多出几束干花,有时是花店丢弃的玫瑰、康乃馨、雏菊,有时是母亲从野外采回的鸢尾、含羞草、芦苇、菖蒲等。根据花色、花型的不同,母亲给它们配置了颜色、形状各异的花瓶,分别摆放在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造型别致、清新淡雅、幽香暗吐的干花,不仅使我们心旷神怡,更得到了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的夸赞。渐渐地,母亲的干花作品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母亲成了区里小有名气的"干花女神",人也容光焕发,神采飞扬了。

一天,母亲在饭桌上骄傲地宣布:她与鲜花店老板娘合作,开了一家销售干花的网店!原来,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鲜花店老板娘看到了干花的销售前景,便找到母亲,希望与她合作。听说要开店,母亲特意下载了相关视频,系统地研习了干花的制作:从花草的采集、烘干、搭配、插裱等。通过学习,母亲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在瓶插的基础上开发了更多的干花制作方法,如装画框、做香囊、插瓦罐、放纸盒,甚至废弃的锅碗瓢盆经过母亲的巧手打扮,也变身温暖别致、富于韵味的艺术品。因为干花种类繁多、样式新颖、温馨俏皮,价格又合理,所以网店生意十分火爆。

沉浸在干花设计制作中的母亲,既要收集花花草草,还要寻觅插花容器,每天风风火火,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又忙又累,她却充实又快乐,如同她的干花作品,生机焕发,活力四射,美丽优雅!

看书的女人很美丽

文/钟云省

因为天气闷热,而车内又没有空调,所以大家都异常的沉闷。有的坐不住,用手中的东西扇风;有的在玩手机游戏;有的干脆在打盹。只有副驾驶位上的那个全神贯注看书的女人,让人心灵一震。

公路正在维修,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泥路,真是让人如坐针毡。但无论车子怎样颠簸,她依旧看得津津有味,好像这个炎热的正午根本与她无关,已全然进入书的世界文字的王国里了。

车子临时停了一下,让大家去上洗手间。我终于见她从书本里露出头来,那清秀的面容,对服务员甜甜的一笑,使我的世界变得美好了许多。

"真是个疯子!这个时候还看书。"后面,不知谁骂了一句。

是呀!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社会,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在这个电子产品甚嚣尘上的岁月,谁还会那么痴狂地看一本"无用"的书呢?

新闻里关于中国人的读书调查,说国人每年的人平均看书量是多少多少,我想其中绝大多数,都应该是学生们功课需要所看的书。在更多的时空里,能见到一个认认真真看书的人,那是越来越难得了。反正我每次买书回家,在公车上,我都要将书包得严严实实。我怕司机和乘客们将我当成了扒手。因为只有扒手,才会拿着一本书当幌子来作案。

我不得不佩服她了,这个在车上看书的女人。她让我觉得她漂亮而沉静,那又是不是她手中的书本散发的魅力?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在这个电子产品甚嚣尘上的岁月,谁还会那么痴狂地看一本"无用"的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