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真实小故事(必读9篇)
婆婆的剪纸生活
文/刘亚华
婆婆退休后,总感觉丢失了什么,整天恍恍惚惚的。有一天,上幼儿园的女儿带回家一本剪纸书和几张彩纸,说老师交待,要在家长的陪同下按照书上的步骤剪两只小动物。我和老公手头都还有些工作,对剪纸又一窍不通,便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婆婆。
在婆婆的陪同下,女儿剪了一只蝴蝶,还剪了一只熊猫。看着作品惟妙惟肖,我禁不住夸赞婆婆手巧,女儿也在旁边附和:"奶奶超级棒,居然能剪出这么漂亮的小动物。"婆婆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这有啥,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来就行了。你不知道,我年轻的时候那手才巧呢。"
听婆婆说,那时候乡亲们结婚,都喜欢在家里的角角落落贴几个大红喜字,而婆婆剪的喜字最漂亮,每到谁家娶亲嫁女,乡亲们都会请婆婆去剪喜字。帮别人剪了喜字,一般都能赚点喜糖,情况好的,还能赚几个零花钱,婆婆说这些的时候眉飞色舞。看得出来,她对剪纸还是有蛮深感情的。
那本剪纸书,居然激发了婆婆潜藏在心底的对剪纸的热爱。女儿放学回到家,婆婆就把她的剪纸书借过来,按照上面的步骤剪呀剪,起初她用废报纸剪,后来才舍得用红彩剪,没几天的功夫,婆婆居然把那本剪纸书全剪完了,作品摆满了整整一抽屉。
那天,我在网上给婆婆买了一本新的剪纸书。婆婆见了爱不释手,直夸我心思细腻,想她之所想。这本剪纸书,可比女儿那本难多了,婆婆每天拿着一把小剪刀,一叠纸,对着剪纸书研究,一旦有她认为攻克过了的难关,她就会兴奋地向我们展示,眉宇间全是得意的神情。沉浸在剪纸世界里的婆婆,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
剪纸,让婆婆的生活丰富起来。她还交了几个爱剪纸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分享剪纸的心得。没事的时候,女儿就缠着婆婆,让她剪这剪那,婆婆的幸福感爆棚,再也不唉声叹气了。婆婆还让我教她怎么在网上搜索剪纸教程,婆婆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知识让这个退休的老人摆脱了寂寞和空虚,精神矍铄起来。因为剪纸,婆婆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了。
翻看报纸,无意中发现一个副刊竟然还有剪纸征稿,我偷偷地把婆婆最得意的作品拍了两副寄给报社,没想到很快就在报纸上刊登了,喜滋滋地拿给婆婆看,婆婆又惊又喜,她真没想到,她的作品居然能上报纸,更让她没想到的,两个月后,婆婆居然还收获了一张稿费单。婆婆兴奋极了,她说要把剪纸坚持到底。
跟生活较真儿
文/宜苏子
晚上出去会友,回来的时候拿钥匙开门。一拧,没开。再拧,悲催了,钥匙干打转,锁芯失灵了。反复再三,铁门不讲情,岿然不动。
门口的小广告派上了用场,专业开锁,按图索骥,电话一打,对方说:"哪个小区?哦,2分钟到,稍等。"呵呵,敢情这开锁小哥是脚踩油门、手持电话,时刻等着我掏腰包呢。
这大半夜的,我上砍下伐,才把价格降到180元。开锁小哥终于开工。他手法纯熟,三下五除二,破旧换新。根据俺的脾性,搁在正常的时段,是不会认栽的,这十来分钟的活,轻轻松松,挣100多元,表示不服啊!
话说现在生活工具繁多,冷不丁出些毛病,就会让人手足无措。我的想法是,不走寻常路,跟生活较真儿。
譬如家用电磁炉罢工,按键失灵,维修师傅张口就是80元,坚决抵制。去朋友那儿拿几个点触开关,回来自己拆开机器,一个一个给置换掉,立马正常工作。就这种开关,批发市场特便宜。
我的电瓶车充电时档位灯齐刷刷亮起来,啥问题?郑重地去售后求解,被告知说充电器坏了。问:"能修吗?"人家颇不耐烦:"修不了,只能换,100元一个。"那就凑合先用着呗!回头撬开一看,原来,工业机器人焊接动作太温柔了,整流电路大,电容虚焊。电烙铁加热重焊,完好,故障排除。
回想起来,掰指头算算,自己垒过砖、粉过墙、盖过房(窝棚)、扒过胎、照过相、教过书、修过电脑、做过图……我就是爱和技术较真儿!
有一次,朋友求助,说手头有个文档急着用,内容不让改动,复制、填写均无效,好像有私密保护。我说你发过来我看看。他将信将疑,说:"你能行?!"我说:"发过来。"我用"移花接木"大法稍加处理,生成一个新的文档,2分钟之后,给他返过去。用吧!对方回了3个字:"你真中!"
我发现,跟生活较真儿,你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大!
发现生活的窍门
文/梁建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我们生活中就是这样。几十年的工作忙忙碌碌,我对做饭是既不会也没兴趣。退休后,妻子上班,自己赋闲,做饭成了我的"重要"任务。
刚开始,对做饭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和面不是软就是硬,做大米吃水也掌握不准,水多像粥,水少夹生,常常手忙脚乱。炒菜忘了放葱蒜、调味品的事也时有发生。灶台、地下汤汁碎叶到处撒,费力又"挨骂"也是常态。特别是到了夏天,剩饭多,浪费在所难免,自己也看着心疼。于是一方面向妻子请教,她做饭时多看多问,看看刀工怎样切,调料如何放,火候咋掌握。二是自己多操心,吃一堑长一智,不能让一块石头绊倒几次。这样一来进步还真快,慢慢就摸索出了一些规律。
几经揣摩,发现一次两人舀两大勺子面粉正好,大米蒸一碗就够。一开始,妻子看着少,还怕不够,我就讲,宁吃八分饱,不吃十分,对身体有好处。
量的问题解决了,在做菜上也细细体会,慢慢也还在色泽味道上有了长进,炒的豆角、茴子白、土豆丝还居然受到妻子的表扬。同时,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生活中也要与时俱进,在创新上做文章。
往常煮饺子时,我发现一般人的做法都是锅煮沸了,加上些凉水,如此再三,饺子就熟了。问为什么?不论是妻子,还是来家做客的亲友,口径一致:老人传下来的。我想,饺子熟主要靠的是温度和时间,扬汤止沸是怕把饺子皮煮破。在使用煤糕、炭火的年代,锅煮开时,如果用炭、煤泥压火,等水再煮开,就要好一阵,恐怕饺子成片儿汤了。现在用煤气灶,"釜底抽薪"就很容易,大火煮起饺子后,就可把火调小,盖好锅盖,保持小煮即可,一会儿就熟了。熟得快,皮不破,还省火。这一"先进技术"还在亲友中得到了推广。其实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小妙招,让生活更加简约、方便。
现在,做饭已有条不紊,上午锻炼身体回来后,看一会儿新闻,浏览下微信,10点多活动一下身体,把面和好早点饧上,中午做面时柔软筋道。在炒菜的间隙就把案头、锅台上用过的餐具归位,撒下的汁汤菜叶清理干净,做到灶台光、面案光、地上光,保持厨房清爽整洁。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平凡琐碎的,只要我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的窍门,生活就会乐趣无穷,丰富多彩。
面条里的爱
文/曹章平
我正在电脑前品着庄学老师的文章《蒜面条》,上中学的女儿进来摇着我的肩头说她饿了,我嗯了一声,继续津津有味地"吃"蒜面条,直到听到女儿在堂屋里大声叫我吃饭,我才醒过神来。
来到堂屋,见女儿已经把饭做好,番茄鸡蛋捞面条盛好放在饭桌上,我高兴极了,这可是她第一次做面条啊!我边夸她边迫不及待地开吃,突然觉得面条的味道不对,停下来,看女儿怎么吃。她吃了一口,脸红了:"呀,忘放盐了!"
女儿把我拽到厨房,让我想办法救急。我学着庄学老师的做法,"剥几瓣大蒜与姜末一起捣成泥,醋少许,辣椒油少许,香油少许,一碗蒜汁就成了".父女俩开开心心吃了一顿番茄鸡蛋蒜面条。
我上小学时,母亲去推磨,我放学后到家见大门还锁着,就和妹妹来到磨房,向母亲要了钥匙回家做饭。那是我第一次做饭,先下玉米糁儿,后放干红薯梗、干芸香叶,最后下几根母亲事先擀好的面条(那时候穷,面条只能用几根来描述)。糊涂面做好了,我盛了一大碗给母亲送去。回来吃饭时,我才知道饭里没有放盐,赶紧去给母亲送盐,母亲已将糊涂面喝完。我说:"饭里没有放盐,你怎么吃呀?"母亲笑着说:"没放盐也好喝。"母亲笑得很甜,笑容里透着赞许和开心。后来提及这件事,母亲总是说:"你能做饭、送饭,妈当然高兴啊!这说明你已经长大了。"
吃着女儿做的没放盐的面条,虽然没有庄学老师的蒜面条鲜美,却多了亲情、温馨。
老有所聚
文/草籽
下午两三点,背街小巷,中档饭店门口,常见一堆白发人在那儿依依惜别。刚刚在一起吃过饭喝过酒,兴犹未尽,每个人脸上红扑扑一片。有的人显然是喝高了,话语已无遮拦,嗓门冲天,嘴巴说一句,其他人便哄笑一阵儿。有的人看来还没有喝好,急不可耐,一遍遍落实下一次聚会的地点、时间。
不用问,这又是一帮老友的聚会。老友,可能是老同事,也可能是老同学、老战友。之所以一顿午饭能吃到两三点,一是因为大家都退休了,脑子里没有了下午还要上班的观念,信马由缰,走哪儿算哪儿。二是因为聚会不易,话老是说不完,要不是服务员摆了几次不好看的脸色,聚会可能要聚到四五点,实际上一人再点一碗酸汤面连着吃晚饭的事例也是有的。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话在肚子里憋着给谁说?儿孙嫌啰唆,听不进去,幸亏有同样话多的同龄人。但是想要把自己的话说出去,就要耐着性子听听别人怎么说,于是老人聚会因"话"而生。看起来聚会热热闹闹眉飞色舞,其实那是老人之间说与听的互助会,互相帮忙,互惠互利。所以点什么菜喝什么酒都在其次,不断线的说话声音,就是最好的下酒菜。
老人聚会,方式不尽相同。亲友之间,我所知道的,是我大姐近20个大学同学每年聚会两次,夏天到湖南一山区避暑,冬天到海南岛一酒店取暖,每次一两个月,优哉游哉。我们13个一块儿下过乡老同学的互助会,只是西安市几千几万个老人聚会里的一个,但是也有自己的特点:轮流做东,一个月聚餐一次。从最后一个同学退休到现在,吃了五六年,起码也有60多次。单论次数,应该是全市第一名了。
13个人老在一块儿吃,渐渐地吃出了窍道与规矩。一是做东者自选饭店,至少提前三天通知,好让带孙子的办理好托管事宜。二是女生饮料管够,男生白酒,则实现了从每人必须二两到各人随意的软着陆,老了老了,身体要紧。二是做东者点菜,荤荤素素,大盘子小碗,每次差不多都在700元左右,这就奇了。
老在一块儿吃,时间充裕,嘴里说的,耳朵听的,都可以装好几列火车了。内容不外乎上学下乡、老人儿孙、网络新闻,间或也有心得体会、独门秘籍、玩笑调侃、春风得意。60多次聚会,话锋戳破多少心房窗户纸,笤帚扫出多少记忆角落的鸡毛蒜皮,都记不清了。
五六年下来,大家面貌多少都有些变化。原本在单位里矜持的,如今打开了心扉;好为人师的,知道了永做学生的好;老年愤青、言语尖刻的,却开始温文尔雅起来。大家卸下各色面具往前走,不经意间拾回了童真,素面度晚年。
吃着说着,菜凉了;吃着说着,心醉了。一次次聚会,一次次过年,一次次敞亮舒坦。老年人碰到一起,咋就会碰出如此好光景?
老有所聚,聚会很便宜也很健康。顺便说一句,13人中,4人年过七十,3人明年七十大寿,但每次聚会相见,个个面带春风,胃口好大,说是一月一次的聚会暗中成全了大家的好身体,也未可知。
搭车
文/王自治
躲过气象网站监视的特大暴雨倾缸倾盆地向我突然浇来。站在湍急小溪中的我,职责所系,抱紧了公文包。大货车、小轿车一辆辆接续着开来,我频频向车辆招手,大声呼唤,司机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失望气恼地牢骚不已。
又一辆打着昏黄雾灯的小车缓缓驶来。我不抱任何希望,不再狼狈地招手,乞求地呼喊,焦急忧心地等待公交车的到来。想不到小车骤然停在了我这只落汤鸡的面前。
同志,上车,快!我坐上车,迅速检查包里的证据材料后,才放心地感谢女司机说:多亏你来得及时啊。
哪想到有这场雨,要知道我也不会出来练车。你是?
我下乡办案,包租的小车司机家中临时有事提前回城了,村委会派人把我送到公路上。偏偏赶上这场大雨,只有你让我搭车,你贵姓?
免贵姓何,你就叫我小何吧。我们俩叙谈起来。话中得知小何丈夫去年病逝,撇下两个孩子,还有这辆半新不旧的小车。为了生计,她已取得月嫂证、初级厨师证,为多一条就业的门路,她又上驾校取得了驾照,快实习期满,正抓紧练车,希望能尽快靠车挣钱。
真是个坚强的女性!我外出办案,离不了小车。大学毕业待业在家的孙子已取得驾照,猴急猴急地也在练车,他有他的事儿,不会当我的小车司机的。我心中油然生起怜悯之心,对小何发出邀请:我以后下乡雇你的车行吗?小何腼腆良久才不好意思地答复:你敢坐我的车?不怕误你的事?
开车和工作同理,谁都有一段由生到熟的过程,我相信你。
只要你不嫌弃,我巴不得同意,为了你和我的家人,我会加倍小心的。
想不到我的做法,遭到一家人的反对:遍地是车,你咋非用一个生手的?你的小命,你不顾,我们还顾惜呢。我却执拗地争辩:有那么可怕吗?要是哪天雇了个开车的老油子、愣小子,为多揽活超车飙车,那才可怕呢。
你是不是还有啥不可告人的原因?我不得不把不准备告人的心意摆在家人面前:我之所以用她的车,就因为我要报答她在雨中让我搭车,一张三十万的原始借条幸免泡毁,要不然……
家人理解地不再管我。大半年下来,小何成了一位稳重的老司机,随叫随到,用起来省心方便。小何也为自己能开车挣钱养家糊口而欣喜。
孙子的车技也飞快地进步。一天,他竟抢过小何的方向盘执意送我下乡。他把车开得如飞一般,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我好生奇怪,都没见他上车摸过方向盘呢,车技咋进步这么快?
小何实话相告:让他开吧,他的技术已不比我差。平时是我陪他练的,也曾拉过顾客。
胡闹,出事怎么办啊?小何一本正经地反驳:你当初是怎样相信我的,我就怎样相信他,不行吗?
我无言以对。爷爷,你雨中搭车,为感谢雇车,后来她又带我练车,你们互相帮助的事令人感动,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会把这篇故事永续写下去的。孙子认真地说。
这就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啊,我顿时悟到良俗美德传承的幽眇轨迹。
桃花故事
文/彭红玲
"定了,终于定了!"响导桃花赶集的日子,就定在了3月27日。这个特大喜讯,一下子就在桃园中传遍了。沉睡了一冬的桃园,刹那间沸腾了,满树的桃花竞相绽放,听清清脆脆、叮叮咚咚花开的声音,节奏欢快而活泼。一阵微风吹来,满树的桃花便和着节拍开始舞蹈,摇曳多姿。
赶大集,这是桃园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慈爱的桃妈妈是桃园的当家主母,早早就分配了任务,下面的桃子们有条不紊地摆摊位,上商品,挂招牌,忙得不亦乐乎。一旁的桃妈妈宠溺地看着她们娇小的身影,齐心协力地张罗着这桩桃园的盛事,布满皱纹的脸上笑意渐浓。
凑热闹的、帮忙的、做买卖的桃子,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接踵而至的千朵万朵桃花,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如玉,汇聚到桃园,立刻成了一片绚烂的海洋,释放出一缕缕的桃香,沁人心脾。
赶集的日子到了,桃园彩旗招展,人声鼎沸。桃子们个个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有的抬头挺胸,有的恣意慵懒,有的纵情舒展,还有的颔首害羞地躲进桃妈妈的怀里。桃花粉、桃花蜜、桃花酒、桃花酥……都被搬到了现场,吆喝声、讨价声、嬉笑声,声声入耳。桃子们翩然地穿梭在游人中,花融人海,人融花海,浮光掠影中成了阳光下最耀眼的存在。更有调皮的桃子,趁着游人不注意,偷偷地拉住了他们的衣袖,嫣然了整园的桃花。手机、相机、摄像机、航拍齐上阵,聚焦每一个最美的瞬间。
桃园今年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不信你看看桃妈妈的表情就知道了,眉眼间笑意盈盈,谈吐间笑声不断,举手间难掩喜悦之情,脚下一条点缀着红色花瓣、粉白相间的幸福小路,一直延伸向远方……
桃花选秀
东风怒放桃花园,更添得游人如织。响导桃花开了,开得姹紫嫣红、千娇百媚、多姿多彩,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春的画卷。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场桃妈妈酝酿许久的别出心裁的桃花仙子选秀,正在这里悄悄地拉开了大幕,围绕花型、花色、花味,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欢呼声、呐喊声、掌声中,桃花仙子们盛装登场,风姿绰约、仪态万千,"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蓝天白云下,与层层叠叠的翠交相辉映,风华绝代。
蝴蝶仙子担任花色评委,蜜蜂姑娘担任花味评委,还有慕名而来的鸟精灵,则自发地当起了花型评委。它们徘徊、流连在万亩桃园中,细心观察、认真甄选。
"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一只只蝴蝶仙子,在花丛中上下翻飞、翩翩起舞,看看这一朵颜色很美,看看那一朵颜色也很美,白的、粉的、红的纵横交错,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草色青青柳色新,梅花历乱桃花香。热情的蜜蜂姑娘们,穿着浅黄色的外衣,灵性、曼妙、脱俗地唱着歌、哼着曲,飞快地在一朵朵花蕊丛中进进出出,技艺娴熟地采蜜、品尝,仔细地记录着她们的香味。闻闻这一朵很香,闻闻那一朵也很香,轻盈的羽翼轻颤花蕊,羞红了萌涩的少女。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欢快的鸟儿们,在枝头间婉转地歌唱,它们盘旋在万亩桃园中,留意着每一朵桃花的形体美。单瓣型、梅花型、月季型、菊花型,朵朵桃花争相斗艳,姿态万千。"啾"的一声,鸟儿已由这边的桃树上,飞到那边的桃花下,翅尖偶尔沾了一下花瓣,那一片花海,便开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慢慢地荡漾开去。
不同颜色,不同香味,不同花型的桃花,聚集到一起,在万亩桃林中落英缤纷,一年又一年,惊艳了时光。每一片花瓣,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每一季的花开,都让山水换了容颜。花开花谢,人来人往,响导人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小王夫妻
文/古鉴
小王夫妻是浙江台州人。20年前,小夫妻俩刚刚结婚,还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之中,就毅然决定离开老家的新房,来到了松江。在朋友的介绍下,小两口租了谷阳北路路边的一间简易屋,开了一爿夫妻老婆店:干洗店。也就在那一年,我们一家三口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小王夫妻的干洗店正好开在我妻子工作单位的附近,所以,我家需要干洗的衣服,就自然而然地送到这家干洗店,这便算是"遇见"了。
妻子大方活泼,利落干练,丈夫忠厚老实,勤劳肯干,两人的外貌外形就给人一种信任感。我与这小两口本来只是顾客与店主的关系,然而,有一次,我送洗的一条西裤去取的时候却找不到了。我不是找茬的人,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但一条好端端的西裤送来干洗、过几天却找不到了,无论如何这心情也不会好的。其实这小两口当时也很着急。找了几遍也找不到,怕是弄丢了。我说了句再找找吧就回家了。
令我意外的是,当天晚上,年轻的丈夫骑着自行车来到了我家,送上一条同样品牌的西裤,而且根据我的身高已经将裤脚边都做好了。原来当天我离开干洗店后夫妻俩就关了店门直奔商场,去买了这条西裤。我们夫妻被他俩的行动感动了,妻子要付钱,小伙子坚决不要,还一再地说,这是赔的,这是赔的,且十分虔诚地反复鞠躬请我们原谅。
我们对这对小夫妻信任有加了!从此不仅凡有需要干洗的衣服,还有毛毯、皮夹克、沙发套等等都送去让他们洗,与他俩也愈来愈熟,多年过来,居然成了朋友。如今洗衣店很多,在我家小区门口及小区内部也有洗衣店,我却依然舍近求远,不为别的,为的就是这对小夫妻的诚信。
一晃过去20年了,小夫妻变成了中年夫妇;谷阳北路的路边简易店也已经拆除,两口子的干洗店早转移到了中山二路上了,原来只有六七个平方米的店面如今已有十五六个平方米;店名"虹利洗衣店",并且成了维赛洗衣加盟店了;店内有了高级干洗设备,而且业务大大拓展,既干洗衣服,也洗被子毛毯,还护理皮装。小王说,20年来,我就信一个"诚"字,我的客户都是熟客,大部分都知道他们姓啥住哪!是的,他们用20年的"诚信"经营赢得了周围的千家万户。如今,他们的儿子也已经19岁了。这个孩子挺聪明,在松江读到初一,因为考虑到上海的招生政策,小王夫妻就送儿子去了嘉兴读书。孩子每两周回来一次。我说挺辛苦的吧,"坐高铁挺方便的",已经长得既高大又帅气的小伙子说。
早些年,小王夫妇已经在松江买了房子。前些天,我问小王,将来还回台州吗?小王说,我们总是要回去的,就看孩子将来在哪读大学了。我说,你们回去了,我们的衣服谁来洗啊?性格内向平时话不多的丈夫这时却快言快语地说:其实我们也舍不得呢,这里不仅有我们20年的青春岁月,而且还有了20年的邻居朋友啊!
家住赛马场
文/张新梅
天气格外晴朗的清晨,我别出心裁地和老伴商量着上了位于赛马场的东唐花园32层的楼顶。站在100多米的高处,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四处眺望,心旷神怡,像入了仙境一般。
连绵起伏的东山生态园一去昔日的荒凉寂寞,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绿毯子。不见了道场沟、小枣沟、靶儿沟的沟沟壑壑以及百姓窑顶的袅袅炊烟,取而代之的是数不清的高楼、湿地、公园。
望着远山近景的变迁,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那是1981年暑假,我嫁到了赛马场,住在王八盖以东、马道坡以南的铁路宿舍。由于坡大,自行车骑到小东门口便骑不动了,推着车往家走,一截沥青,一截石子,临近家还有百十米的灰渣路。脚下沥青路流出的"油"和灰渣路扬起的尘,常常让我汗水泪水裹着一起进家门。结婚时花了两人两个半月工资买的一双白皮凉鞋,走了一趟便成了"花猫",再也不能穿,同样遭遇的还有一条连衣裙,这些让我到现在想起来还耿耿于怀。
那个年代,盖一间土房结婚的大有人在。单位照顾爱人是从外地调回太原的单身,特意分了一套新楼房。房子是四楼顶层,一室一厅。前一天分了房子打扫打扫,第二天一大早把借来的床和简单的锅碗瓢盆搬进来就算入住了。工作刚安定,接着又结婚、分新房,好像上天把所有的好事都降到我们头上!我们在家里唱啊跳啊,爱人抱着我满家转。
然而,这样的感觉仅持续了短短几小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关门闭窗不到一刻钟,家里便开始闷热起来。当时整栋宿舍楼家家厨房砌一个烧煤泥烧炭的灶。整座楼烧火做饭的热量、一整天太阳暴晒后释放的热量似乎都集中排放到这30平方米的小屋,头上身上的汗粒像珍珠般一串一串往下滚。打开窗,刚刚觉得出透一口气,但还没来得及喘息,一股股热浪便争前恐后地往进涌,同时伴随着"哒哒哒"的噪音。这时才发现,我们楼正对着直线距离大概不足300米处便是红沟砖厂。两台推土机24小时不停地挖山运土做砖胚,6座窿窑冒着青烟淡火日夜不停地烧砖。南风顺吹,毫不客气地将噪音、烟尘、热气,一股脑送入我家,眼、耳、鼻同时受着强烈的刺激。我闭上眼睛、捂着耳朵,坐在床上眼睁睁地熬着、熬着。到了半夜两点半,再也熬不下去了,两人骑上自行车乘着无灯的夜色,逃往15公里以外的娘家。
我有晾被子的喜好,星期天把新被子拿出去晒晒,到下午收回时,见被子上满满落了一层黑渣渣,旁边瓷厂烧瓷的大烟囱正在往外冒着浓浓黑烟。无奈,我将没盖过的新被子拆洗一遍。从此再也不敢晒被子了。
有一天无聊,我俩坐在凉台上数大烟囱,谁知仅零零星星的大烟囱就数了40个。37年过去了,我家住的楼层高了,能数见的大烟囱寥寥无几,而且冒出的都是净化过的白气。我仍旧喜欢晒被子,现在可以放心晒了。红沟砖厂早被府东街东延和高楼"占领".5趟公交车站就在我家门口,刷卡5毛钱就能四通八达,再也不愁上坡,可以放心穿漂亮的鞋和漂亮裙子了。哈哈!我的家真好。
退休后,由于照看小外孙,我一年中在太原居住的时间不足四分之一,但只要有一丁点机会,我就会迅速从京城赶回家。因为,我爱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