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故事(必读11篇)
爸妈的"佛系生活"
文/马亚伟
祖父去世后,家人商量着分家产。精明的五婶生怕自己吃亏。老爸和老妈却淡定自如,每天种菜养花,根本不操心这事。
有时,我跟爸妈讲起五婶争家产的话。我爸淡淡地说:"她想要就随她去吧,不能因为这点事闹矛盾。"我一听这话就急了:"爸,这些年五婶啥事都占便宜,咱家吃了多少亏。"我妈一边收拾院子里的大白菜,一边说:"日子过得好不好,跟争来的那点东西没关系。再说了,都是一家人,何必那么较真。"我有些不服气地说:"妈,你这心真够大的!"我爸慢悠悠地说:"人还是心大点好!心大了,多大的事都小了,事小了心就宽了,心宽了才活得自在!"
仔细想想,我爸这话说得蛮有道理。我忽然想起一个流行词:佛系。爸妈过的不就是"佛系生活"吗?不争不抢,随遇而安,平和地过自己的日子。
这几年,爸妈在院子里开辟出一个小菜园,他们种菜的态度也很"佛系".我爸说:"种菜就跟种花一样,图个乐子。"我妈说:"收成多的时候就分给邻居们吃,收成少够自己吃就行了。"西红柿没结多少,他们也不恼,接着种白菜;茄子收获寥寥,他们不挂在心上,继续种萝卜。可以说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妈说:"我和你爸经过那么多事,慢慢就总结出来了,啥事都不能强求,顺其自然就好。"这种态度,未尝不是一种生活智慧。
家里遇到难事,爸妈总会互相安慰:"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啥事都能过去,慢慢熬就行了。"生活也没有亏待爸妈的淡然态度,这些年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家里的氛围也越来越温馨。
其实爸妈两个人一辈子都是这种温和的脾气,很少与别人争斗,更懒得计较。如今年纪大了,生活赐给他们更多的智慧,他们的生活态度更加平和。对老年人来说,淡定从容的"佛系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我反省自己,任何事都想赢,所有好处都想争。我的心胸和境界,真的比不上爸妈。我决定回到爸妈身边,学学他们的"佛系"生活态度。
难忘的高中生活
文/束瑞祥
我的高中生活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现在进入了老年,常常回忆起当年的一些往事。现在写下来,留下一些资料,也是对自己心灵的慰藉。
我是1956年夏天考取丹阳县中高中的,分在高一(乙)。班主任白方老师,教我们语文,当时他30多岁,武进人,个头不高,说话干脆,精明能干。高一时,我喜欢上了诗,写过几首小诗,带着怯怯的心情请白老师批阅。他略作批改,在班上表扬了我。老师的器重与表扬,使我在文学的道路上蹒跚前进,我成了班级黑板报以及校刊的积极投稿人。高中三年打下了我初步的文学基础,并养成了终身与诗歌相伴的习惯。
1958年1月,寒假即将来临,有同学建议:寒假一放假就到丹阳东门外的迈村去劳动一个星期。这个倡议很快得到了响应。我们下乡一共六人,五男一女。男生住在一户农民的楼板上,打地铺,地铺下面垫了稻草,晚上点煤油灯。白天留两人轮流做饭,其余的人参加劳动。干的农活主要是挑塘泥积肥,另外种树。农活不重,但对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已经是艰苦的锻炼了。担子压在肩上,红了,肿了,痛了,个个都咬紧牙坚持。种树也不简单,寒风凌厉,挖坑时感到冷风直往怀里钻。印象最深的是赤脚穿草鞋,走到丹阳城里去买菜。刚穿时觉得脚冷,草鞋碍脚,但走了一段路以后,脚暖和了,就觉得草鞋真管用——走在雪地里不滑,而且比较跟脚。
1958年6月,我们班下乡支农。当时我读高二下学期。农村出来的同学,熟练地使用镰刀,麦子割得又快又好。可我们这些"城里娃"连镰刀都不会拿,更不要说割麦子了。有人割破了自己的腿,有人手上磨起了泡,但大家肯学习能吃苦,大多数人学会使用镰刀。没有几天,就把几十亩麦子割完了。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女同学害怕使用镰刀,就跪在地上用手拔麦子,这在同学中成了笑谈。
高中时,我们还进行了勤工俭学的活动。高一,在教室后面的空地上开辟了几块菜地,种了青菜、萝卜等。按小组轮流浇水,从学校后面的大运河里挑水来浇,施肥就用公共厕所里的粪水。大多数同学比较认真,蔬菜长得很好,卖给食堂改善伙食,增加了一点班费收入。
高三下学期我们才真正进入了紧张的复习迎考阶段。我买了很多复习资料,死记硬背。当时心理压力很大,营养又差,大姐离婚带了几个孩子回到娘家,住在我房间外面的走道里,这对我的复习迎考都有些影响。带着紧张、不安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我迎来了高考。我在高二时,看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因此,在填报志愿时,我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现在想想,确实有点自不量力。
农村老头儿的慢生活
文/李木心
我很小时,北方的冬天闲闲的。太阳慢悠悠地在天空爬动,阳光穿过牛棚的小栅栏照在老黄牛和老黑牛身上,它们趴在柴草上眯着眼睛,嘴里不停地嚼着麦秸穰,没有绿头蝇骚扰它们,难得如此惬意。
老头儿们比老牛还自在。忙活了一年,庄稼该收的都收完了,该种的都种上了,关键是黄烟叶子也烤好了。几个老头儿吃饱喝足了到南墙外晒太阳,一排溜,蹲在墙根,避风又暖和。
张家老头儿是村长的丈母爹,有旧报纸,可以裁成纸条卷烟抽。他瞅瞅左右两边的老头儿,神气十足地从老棉袄的口袋里掏出烟荷包和报纸条,哆嗦着两只粗糙的老手将撵细的烟末倒在报纸条上,然后灵巧地撵来撵去,用舌头舔一下报纸条的边儿,一捋就粘上了,卷成一支烟。那动作,真是娴熟、优美又傲娇!
王家老头儿则举着长长的烟袋杆,烟袋杆头上的黄铜烟袋锅子不知伴随他多少年了,在烟油的滋养下、在与烟叶的摩擦下、在老头儿的精心呵护下,贼亮贼亮的。烟袋杆子上挂着个旧旧的烟荷包,俗称烟袋。可别小看这烟荷包,或许还是结婚时老婆给绣的呢。王家老头儿用烟袋锅子在烟袋里挖挖挖,挖满了,火柴"嘶"地一划拉,点燃烟袋锅子里的黄烟末,美美地、深深地抽上一口,再缓缓吐出来。那架势不输神仙!
几个老头儿蹲在暖阳下,吸吸烟、挠挠痒、吹吹牛,看几条狗叫着从眼前跑过,看猪圈旁边的白杨树上多了一个喜鹊窝。然后聊聊张三家今年的收成,李四家麦苗的长势,王五的儿子在北京当上小包工头了……
老头儿们不急不躁,蹲麻了腿就顺手从旁边的秫秸垛抽一捆秫秸靠墙一横,三四个老头一排溜坐上。那生活可真是慢,慢到一袋烟可以抽一晌午,慢到老婆子在家煮熟了一大锅地瓜干子红豆饭,慢到张老头儿的一泡尿攒了一晌也还憋得住。
直到王老头儿的小孙子狗蛋来叫了两趟了,几个老头儿才磨磨唧唧地站起来,各自背着手慢吞吞踱着步回家。
树上的喜鹊喳喳叫了几声,天蓝蓝的,一丁点儿云彩都没有,整个村子暖暖地窝在地里,老老实实地晒着太阳,等待春天来临。
父亲的"摄"生活
文/刘德凤
父亲退休后,在一个老友的怂恿下,买了一台单反相机,自此后便是早出晚归,在家呆的时间越来越少,口袋里的钱也是越来越少。打他电话,不是在上课,就是在拍外景,母亲对此有些意见,常跟我抱怨父亲,说他越来越不着调了。
很长一阵时间,看父亲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像个年轻人一样活得生龙活虎,我觉得挺好的。嘴上虽答应劝,但一点行动也没有。可后来母亲反复跟我唠叨,说摄影很是费钱,这两年的养老钱,全被父亲花在器材上了。再这样下去,日子没法过了。我这时才觉得,有必要跟父亲好好沟通了,至少想个办法让母亲也支持他。
父亲自从买了相机后,整个人精神焕发,忙得不亦乐乎,他常常把一些风景照洗出来,贴得家里到处都是。我给他建议,给母亲照点照片,哄母亲开心一下。父亲想了想,觉得可行。
那天,父亲让母亲换了套新衣,带母亲去化了精致的妆容,在公园里拍了套外景,还找人做了精修图。三天后,父亲把照片拿回家,母亲的眼睛都亮了,相片上的母亲神采奕奕,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她不停地夸奖"这照片照得真不赖",这之后,母亲经常给父亲当模特,市里各大公园全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父亲把特别好的几张放大洗了出来,挂在客厅里,每每家里来了客人,夸奖声一片接着一片,母亲听后,一脸的得意。后来,母亲的那些老姐们也让父亲帮忙拍照,夸父亲的照相水平好,对母亲更好了,常给她送这个送那个,偶尔也会给一些辛苦费,母亲看到摄影也不是一无是处,唠叨便少多了。有一天,她对父亲说:"年纪大了,想怎么开心就怎么开心吧。"
周末,我在家整理书报,见到报刊上有征图片的征稿启事,我立马动了心思,决定帮父亲投稿。父亲起先不自信,说自己还刚入门,我让他挑几张最得意的照片,我帮他投稿过去,一个星期后就见了报。父亲高兴极了,拿到报纸后爱不释手。两个月后,我收到了写着父亲名字的稿费单,当我将稿费单转交给父亲,他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又蹦又跳,还让我多找些这类报刊,好让他多发些图出来。母亲见了,甚是欢喜,她没想到,父亲拍的照片,居然还能发表出来。
我后来又帮父亲投了几幅图片,不久后又有见报。后来,我干脆给父亲买了一台电脑,让他学习怎么发邮件,怎么投稿,父亲摸索了一阵后学会了,现在的他,白天出门照相,晚上回家投稿,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特别是当他收到稿费单的时候,总要约三五个好友,喝茶聊天,日子过得好不惬意。
现在的父亲,成了摄影协会的名人,经常被邀请去参加讲座,每次去,父亲也必定会带上母亲,他常常对人说,母亲就是他最好的模特,而这时,母亲总是笑靥如花。
幸福生活需创造
文/陶晶莹
不知不觉,我已到了退休的年纪。其实有些难想象,从忙碌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没有事情做,总是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像是失去了人生的目标。
有时候,我常和那些已退休的同事聊天,从我们的对话中我了解到,有些同事在退休以后的生活过得很精彩,有的同事却过得不怎么理想。那些生活过得精彩的同事,每天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而那些过得不怎么理想的同事,则是郁郁寡欢,提不起精神来。我仔细地对比后发现,生活过得精彩的同事,更乐意去创造幸福。
邻居家的老太太就是一位喜欢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自从我搬家到这里,每次看到她,她都是以活力展现在人们面前,你很少看见她唉声叹气。刚开始不知道她为何能每天都过得那么开心,后来久了我才发现,原来,她每天都有事情做,早上去广场跳广场舞,中午回家吃午饭后,休息一会儿,下午看看书,晚上又和朋友们一起去散步。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位时髦的老太太,她从不像其他老人,老了就要穿暗色系的衣服,她会大胆地尝试靓丽的颜色。所以,当你看到她的时候,也难以想象她已经是一个七十多岁的人了。
她还告诉我说:"我是个闲不下来的人,自从我退休以后,我就开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跳舞、唱歌、看书等,来打发这样无聊的时光。我很乐意从生活中寻找有乐趣的事情来做,让生活变得丰富。"而我作为她的邻居,也被她这种人老心不老的心态感染。
其实,看到她这样的老年生活,着实让人感到羡慕。这是许多老人在老了以后也难有的一种心态。所以说,人虽然可以老,但心一定要保持年轻,这样生活才不会容易失去乐趣。
"留守老人"的幸福生活
文/苏展
提起"留守老人",一般人都会把他们跟"孤苦无依"和"暮气沉沉"这些词联系在一起。直到在坡头大岭脚村亲眼见到那群老人,我才知道,"留守"并不凄凉,向阳晚景也是可以那般的美好。
周末到了,朋友说,乡下的稻子熟了,不如去看看吧!想着很久不曾欣赏过的田园风光,我便欣然前往。
车行四十分钟后,我们一行几个便到了大岭脚村的农田。只见大片的稻子沉甸甸的,在阳光照耀下金灿灿的,如同一粒粒跳跃的音符,撞击人的心灵。
就在大伙儿忙着拍照时,来了一对老年夫妇。朋友介绍说,那位老人叫喜叔,是他们的老村长,而周围那十几亩水稻,就是他们夫妻俩种的。
"十几亩地,就您两位?二老差不多也是年近古稀的人了吧!"我根本无法置信。
朋友哈哈大笑,说:"近七十?错了!喜叔马上就八十岁了啦!"
"天哪,您老是怎么做到的?这么多田地,起码得三五个青壮年劳动力吧?"我小时候是在农村里长大,脑子里有这个概念。
喜叔笑了,说:"那是过去,现在的农民可不一样了。像耕地啊收割啊这些重活都可以花点小钱请机械帮忙呢!——你看,生叔开车过来了!"
顺着他手指方向一看,果然"突突突"地开来了一辆收割机。一看喜叔说的那个"生叔",竟然也是年过花甲的老人。
看见我们,生叔在车上笑了笑,算是打了个招呼,便自个儿忙开了。
下了稻田,只见那收割机前方的一排刀锋一卷,大片的稻穗便魔法般被吞进了车肚子里,几乎同时,车尾部分便吐出了一截一截的稻梗来。而地面上,凡收割机开过的地方,竟没有一根稻穗被遗漏。
短短十几分钟,一亩稻田就收割完了,收割机便又开回到路边。这时,只见机器的后方慢慢伸出一条粗粗的管子来。而等在那里的生叔眼疾手快,早已将一个大大的尼龙包装袋套上了管口,接住了里面吐出来的谷子。
很快,田埂上便小山似地堆满了一包包稻谷。这时,又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开来一辆改装的拖拉机,几个人七手八脚地把稻谷往车上一装,便"突突"地拉回家去了。
几个老人自信而从容,配合得天衣无缝。不到半天功夫,就收完了好几亩水稻。我不禁惊叹起他们的效率来。——在我的记忆中,农村收稻子总是最忙最累的时候。天刚蒙蒙亮,全家人就要出发,带点干粮和水,在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田里那个热火朝天啊!踩打谷机的、割稻子的、抱禾递禾的、装谷挑谷的,人员特别密集,分工相当细致。
不到十二点钟,老人们就收了工。离开农田,我们去了最近的喜叔家。喜叔夫妇特别热情,泡了上好的茶,摆出水果和点心招待城里来的客人。
在那里,我们待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也没有见过一个年轻人。看样子,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人村".
然而,聊起自己的儿女时,老人们并没什么怨言,喜叔说:"孩子们其实挺孝顺的,想把我们老家伙接到城里去享福。可我和老伴就是离不开这土地,一闲下来,全身筋骨都疼。还是扛着锄头到地里走走踏实,每天出去一晃,就到中午,一晃又到天黑了。"
"可是,这满村的年轻人都外出了,这活儿全靠老人能行吗?"我提出疑问。
"怎么不行?只要身体健康,我们什么事情做不了?你看,当初买这农用车的时候,大家都担心没人开,我现在不照样开得‘突突’的。"生叔一脸骄傲地说。
"是啊,你可别小看这些老人,都厉害着呢!去年我建了个微信村群,呵呵,没想到很多老人都进来了。不会打字的用语音,在群里活跃度比年轻人还高。"朋友说。
多么可敬的老人啊,与时俱进,豁达乐观,活出了新时代别样的风采!我心里不禁一阵感叹。
从生叔家出来,我们来到村中心位置。只见那里整齐划一地排列着很多红砖房,房子外墙已剥落,看起来有点历史了。一问朋友,才知道果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集体修建的。
据我所知,那个年代相当贫困,集体有能力建这么多房分给村民?我心头满是疑问。
朋友自豪地说:"大岭脚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文明村’的说法了,当时村干部带领村民大面积种植蒲草,又办砖瓦厂,种植了很多树木,所以村建设才走在了前列。"
沿着弄子往里走,我看见好几个老人坐在一间无墙的"房子"里看电视,聊天,很是诧异。
朋友解释说:"这是当年生产队留下的公屋。在集体生产的年代,这里是摆放农具和储放粮食的仓库,也是社员们议事的地方。分田到户以后,这里依然是大家的活动中心。"
大多人家已盖了新房,村里还集资建了很漂亮的"文化楼",可老人们还是喜欢来这坐坐。我想,也许因为这些旧房子承载了太多的回忆,更有温度吧!
走出"队屋"时,我意外地发现屋顶上还有一个墨绿色的高音喇叭。原以为这件"古董"只是作为一种摆设的存在。可朋友说,广播站还会使用,比方说某户人家有事急需帮忙,或者村里有重大消息要发布时。
我想,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老人们其实并非一定要用喇叭来叫人。他们这么做,也许是想借旧物来缅怀一段过往的岁月吧!
跟老人聊天时,我终于问了一个自以为很敏感的问题:儿女都不在身边,你们会不会很想他们?
谁知老人们都很淡然。其中一位老太太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想啊!不过没关系,就算多远,就算他们多忙,过年的时候肯定会回来。一回来,家里就热闹了。"
多达观的老太太啊!是的,孩子就是他们放出去的风筝,当然是飞得越高越好。但只要手里拽着的线还在,便能心安如初了。
每到春节,便是"风筝"从四面八方飞回的时候。那时的大岭脚会出奇的热闹,村里会组织拔河比赛、篮球比赛,还会组织唱戏、放电影等活动。老人们则挤在人群里,视线被自家孩子扯到东,扯到西,脸上开出了一朵朵灿烂的菊花。
真的很佩服这群"留守老人",他们用智慧与爱,守住了自己的幸福,守住了孩子们的家园,更是守住了一种精神与文化。
帮爸妈"更新生活"
文/王国梁
那次我回老家陪爸妈,与他们一起聊天,老妈说起一个柜子用了30多年。我不由环顾老屋四周,发现家里大部分家什都是有年头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有的漆痕斑驳,有的表面坑坑洼洼,可爸妈还是舍不得扔。再想想爸妈的生活,好多年一成不变了,周而复始,重复着单调的日子。
爸妈好像意识不到如今生活水平早已有了飞跃,他们的生活依旧停留在上个世纪。是该帮爸妈"更新生活"了!生活需要新鲜感,淘汰一些旧东西,尝试一些新事物,生活才能像活水一样动起来。很多老年人不懂"更新生活",以至于陷入死水般的生活中,那样的日子真能让人闻到霉味。
爸妈吃饭用的桌子,大概有20多年了,旧得不成样子。我早就说让他们换掉,老妈总以"还能用"搪塞过去。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标准不再是"还能用",而是"很好用""用得好".我没跟爸妈商量,悄悄给他们买了新餐桌。新餐桌闪着光亮,放到屋子里,感觉屋子都亮堂起来。老妈说:"旧的还能用呢,买新的不是浪费嘛!"我说:"这不叫浪费,叫会消费。日子得经常更新,才能常过常新!"用了几天新餐桌后,老爸美滋滋地对我说:"还是新餐桌好,感觉吃饭都香了!"我说:"这就对了嘛,时常更新生活,天天都是新鲜有趣的,能让人心情大好。心情好身体就好,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后来,我隔三差五帮爸妈"更新生活",让他们的生活经常有点小变化。淘汰用了多年的碗筷,换上一套精致漂亮的新餐具;换掉早已褪色的旧窗帘,换上崭新的窗帘;淘汰老式旧电视,换一台新的液晶电视……我发现,帮爸妈更新生活,真能给他们带来好心情。人人都喜欢新鲜事物,崭新的东西用起来不仅好用,而且能产生愉悦感。渐渐的,爸妈习惯了"更新生活",有时候他们自己也添置些新家当,家里越来越有新鲜气息。
当然,帮爸妈"更新生活",还要帮他们更新生活方式。爸妈的晚年生活特别简单,平时就是看看电视打发时间,兴趣爱好也很少。我带动爸妈走出家门,融入周围的老年人的圈子,去听听戏,跳跳舞,健健身,让日子生动起来。由于之前我传递给爸妈"更新生活"的理念,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一点。老妈带动老爸,走出家门,找到有趣而适合的圈子,融入其中,享受乐趣。如今,爸妈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精神面貌也非常好。
为了帮爸妈更新生活,我还把如今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介绍给他们。在家吃饭吃腻了,去大饭店享受一次;在家呆烦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爸妈开始的时候推辞,尝试几次后,便认可了。如今老爸经常说:"你说得对,过日子呢,就得时常更新一下,日子过得才有滋有味呢!"
幸福的生活
文/寇俊杰
1980年春节前,大队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17英寸,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物。晚上看电视,下午就有人来占位,周围几个大队的人都跑来看,人黑压压的围了一大片。大队支书把电视搬到打麦场上,两张桌子摞起来,把电视高高地放在上面。天一黑,打麦场上挤满了人,还有的人挤不进去,就骑在树上、爬到麦秸垛上。远处的虽然看不清图像,但声音听得很清,支书把村广播室的话筒放在电视机前,这样能"听电视"也是一种享受。
后来,村里有人家买了电视,虽说没有队里的大,可照样吸引着我们去看。一年正月初一晚上,来看电视的人多,主人就把电视搬到院子里。我不知怎么突发奇想,想去看看电视里的小人究竟是从哪儿出来的,就不由自主地把脸贴近了屏幕。正看得起劲,头上的帽子不知被谁抓走了,怎么找也找不到,弄得我整个春节都闷闷不乐。
上初中时,我家也买了一台黑白电视,从此再也不用去别人家挤着看电视了。后来,我哥去县城上班,结婚时买了一台彩色电视,回家过年时把电视也搬了回去,那几天,我家就成了周围群众的中心。热情的父母还给来看电视的人端茶倒水,请他们吃糖吃瓜子,我也着实骄傲了一阵子。
再后来,我结婚了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视机,是29寸的彩色电视机,有闭路,能收几十个台,想看什么看什么。过年的时候,一家人泡上清茶,端出零食,坐在沙发上,边看边吃,其乐融融。
几年前,趁商家搞促销,我把电视换成了液晶的。我相信,我们各方面的生活也会像过年看电视一样——越来越幸福。
巧手插出美丽生活
文/程晓兰
老妈退休后,成了一位"无业游民".每天她心神不定,坐卧不宁,出来进去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如同霜打的茄子。看着母亲萎靡不振的样子,我给母亲买了一大束馨香四溢的鲜花,想让美艳的鲜花带给她一份好心情。
只是,鲜花的保鲜期很短,没几天便"花容失色",干枯萎顿,于是我立刻把它们扔到了楼下。几天后,客厅茶几上多出一个浅蓝色玻璃花瓶,里边几枝玫瑰、满天星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非常漂亮,居室也一下子光鲜亮丽了许多。看我疑惑纳闷的样子,母亲说,你仔细看看,这不是你扔掉的花束吗?想不到吧,老妈我稍作处理,它华丽转身,变成漂亮的干花了!母亲得意洋洋地说着,满面红光,眼睛里燃起了久违的奕奕神采。
老妈还有这手艺呢,真是心灵手巧的大能人!得到全家人的夸奖,母亲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家里常会出其不意多出几束干花,有时是花店丢弃的玫瑰、康乃馨、雏菊,有时是母亲从野外采回的鸢尾、含羞草、芦苇、菖蒲等。根据花色、花型的不同,母亲给它们配置了颜色、形状各异的花瓶,分别摆放在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造型别致、清新淡雅、幽香暗吐的干花,不仅使我们心旷神怡,更得到了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的夸赞。渐渐地,母亲的干花作品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母亲成了区里小有名气的"干花女神",人也容光焕发,神采飞扬了。
一天,母亲在饭桌上骄傲地宣布:她与鲜花店老板娘合作,开了一家销售干花的网店!原来,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鲜花店老板娘看到了干花的销售前景,便找到母亲,希望与她合作。听说要开店,母亲特意下载了相关视频,系统地研习了干花的制作:从花草的采集、烘干、搭配、插裱等。通过学习,母亲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在瓶插的基础上开发了更多的干花制作方法,如装画框、做香囊、插瓦罐、放纸盒,甚至废弃的锅碗瓢盆经过母亲的巧手打扮,也变身温暖别致、富于韵味的艺术品。因为干花种类繁多、样式新颖、温馨俏皮,价格又合理,所以网店生意十分火爆。
沉浸在干花设计制作中的母亲,既要收集花花草草,还要寻觅插花容器,每天风风火火,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又忙又累,她却充实又快乐,如同她的干花作品,生机焕发,活力四射,美丽优雅!
我的"锦绣生活"
文/周柳莺
我是在去年开始学十字绣的,看见几个同事利用午休的空闲在办公室里绣,我的心也开始痒痒。于是,我也买来材料,加入到"绣女"的行列。试着绣了几回,经常是拆了绣,绣了再拆,后来干脆扔在一边。
突然有一天,我又心血来潮,买了两幅底样回家,我就不相信就凭我这双巧手,还绣不出来一件像样的作品来?刚开始的时候,我连看电视的时间都利用上了,几天下来,虽然偶尔出错,但终究还是坚持下来了。以前我很排斥这些女性化的东西,总觉得不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小事情上面。但当我真正地置身其中,才发现原来只要有心,不论做什么都会为自己带来乐趣。
看着各种颜色的线在绣布上面勾来划去,图纸上的一个个符号在我的手下逐渐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一种久违了的成就感涌上心头。我的第一幅绣品是《花开万年》,背景一片洁白,一枝牡丹花舒展着翠绿色的枝叶美丽绽放,非常好看。我惊羡自己能有如此"巧夺天工"的大部头作品问世。老公美美赞扬我一番,夸得我有些飘飘欲仙。这幅绣品起先是挂在卧室里的,后来被妹妹相中拿了去,我又绣了一幅《团圆如意》的作品,比那幅更加栩栩如生,从此我的"绣情"勃发,不停地绣,一幅幅地绣,给自己家绣也给同事们绣。老公常常半开玩笑说,你就这样绣下去,咱家要成博物馆了!我微笑地说,那可不敢想,就图绣出一个好心情。每当作品完工的一刹那,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美丽,那种感觉不是用金钱可以替代的。
几个同事在绣好一件作品后,常常拿来让我欣赏,并听取"宝贵意见".我当然是先以表扬为主,着实地夸奖一番后,再象征性地"指点江山"一番,仿佛自己是个行家里手似的,我的"锦绣生活"乐趣无穷。
勤姐的小资生活
文/菊心
这些年,勤姐愈发变得小资了。
早上,她穿着太极服,背上一把长剑,干净利索,眉宇间平添了巾帼剑侠的英气。在广场上,她随着音乐拔剑起舞,剑穗飘飘,人随剑舞,缓递轻送,刚柔相济……勤姐说,太极剑运动量适中,常练能祛病强身。
勤姐是个巧手煮妇,简单的馒头,经她手必是花样百出、模样可爱。用玉米面、高粱面、小麦面做成玫瑰花模样的花卷,看着不由得让人食欲大增。她做的糊涂面非常好吃:一半生花生,一半熟花生打浆,用浆水下面条,放一些蒲公英嫩叶或野蒜……勤姐说,只要多用心,生活就会多姿多彩。
你到勤姐家,她必会奉上一杯香茶,不是龙井,不是毛尖,也不是普洱,而是她收藏的各色花朵:深红的玫瑰花开在杯中,在寒冷的冬季,为你带来温暖与贴心呵护。在炎热的夏季,朵朵白菊在杯中溢着淡淡的清香。
小资,是骨子里的优雅。一个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必是在灵魂里蓄满了小资情怀,时不时溢出来,感染身边的人。勤姐的绿色养生理念,她的小资生活,让她的人生绚丽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