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冬至文章

月亮邮差
发表于 2023-04-03 15:20

冬至文章(必读8篇)

冬至羊汤

成都的冬至,是个吃羊肉的时节。

大大小小的羊肉馆都会冠以简阳羊肉汤之名,就和其他地儿的烤鸭,不论正宗,都会叫北京烤鸭一样,似乎加了简阳两字就会有信仰加成。我没去过简阳,也没吃过简阳的羊肉,但简阳羊肉汤的味道我大概也能想象出七八成。

成都也是有产羊肉的,主要是集中在双流黄甲一带。有句话叫做:黄甲麻羊,源远流长。足可以看出麻羊在成都美食界是有一席之地的,虽然这句话是我同学在小学时瞎编。

和北方的羊蝎子火锅、涮羊肉不同。成都的羊肉汤就只讲究一个汤白,其他的讲究其实我也不甚了解。熬一锅雪白浮着羊油的羊骨汤,把已经半熟的厚切羊肉和各种羊杂放入锅中,煮熟便可享用。

羊肉汤对羊肉的要求并不高,切不可局限于一烫就熟的肥羊,里脊、大腿、臀、肋骨都行,不同部位的肉一大锅一起煮,一筷子夹起来,口感各不一样。

吃羊杂是需要一定勇气的,裹着肥油的羊肠,密集恐惧的羊肚,膻味浓郁的腰子,都能让食客望而却步。但吃羊杂却又是另一番唇舌的享受,羊杂大多由结缔组织构成,口感韧道而弹牙,比羊肉更重的膻味,吃起来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

最重要的是要放在最后说的。好吃的汤锅,一看汤头,二看食材,三就得看蘸料。若在以前,北方喜欢的麻酱、韭菜花是万万不可有的,如今也能不时发现其身影。青色小米辣、红色小米辣、黄色泡山椒、褐色豆腐乳,这就是羊肉汤蘸料的灵魂。一只碗,放上少于葱和香菜,不同的店家会放上一些大头菜或者黄豆或其他的添头,再放上蘸料的灵魂,最后一勺羊肉汤放入碗中,将其搅拌均匀。每夹一筷子羊肉,放入碗中蘸一蘸,入口迸发开来就是两种辣味,一种是小米椒的鲜辣,另一种是泡山椒的酸辣。辣味来的也快去的也快,完全不会影响羊肉的滋味,很快那种混杂着腐乳和大头菜的味道占据口腔,但最终被羊肉的浓郁完全吞噬。

羊肉食尽,就着这锅羊肉汤,煮上一锅蔬菜和菌类。脂肪才是是味蕾的最真诚的朋友。吸满羊脂的菌蔬,自然不算清口,特别也不尽然,还算另添出一种顺滑的口感。吃了一大锅羊肉,也是需要一些素菜来调剂。一顿饭总得有荤有素,只食羊肉也是会腻味的,加些菌蔬,从营养搭配来看也是极好的。

算上这次,已经有三个冬至没喝过羊肉汤了。家乡的羊肉汤有没有更讲究羊肉,有没有推新的蘸料,我已不知晓。羊肉汤的味道在时间和记忆的打磨下,愈发香醇。倘若这个寒假回去,看着翻腾着白油的羊肉汤,或许心里会有一小些失望吧。羊肉汤没有变,我们却越走越远。

冬至蒸冬

文/常山书生

冬至节蒸冬,是北方一些地方的老习惯、老传统。

虽然,民间流行着"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但一个节日的庆贺和纪念方式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活动交叉在一起的,互相衬托,显得多姿多彩、丰富充实。

"蒸冬蒸冬,扬场有风。"就是农家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谣,寓意冬至蒸了冬,明年夏秋两季扬场时就会有风,而风遂人愿,把辛苦劳动打来的粮食扬得干干净净。这样,粮食早日入仓,人们才能早日歇手,也免得遭遇了坏天气而糟践了丰收的成果,谚语蕴含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之意。而"冬至不蒸冬,穷得乱哼哼"这句民谚,则提示人们冬至节不要忘记蒸冬。

蒸冬就是蒸窝头儿。虽然窝头儿是农家的家常便饭,基本上是日日蒸、天天吃,也没有什么新鲜奇怪的。但到了冬至节这一天,窝头儿就有说道了。首先,窝头儿的用料不太一样。平日一般都是用玉米面或高粱面蒸的,而冬至节这天蒸的窝头儿,家庭条件好些的,是用小米面,里面还掺着红枣泥儿。蒸出来的窝头儿黄里透红,黄亮亮、红扑扑,人见人爱,不要说吃了,看上一眼就让人咽口水。条件不济的,起码也要往玉米或者高粱面里掺上红枣泥儿。另外,平日蒸窝头儿随便什么时间。而冬至节这天,必须是早晨蒸窝头儿。

在冬至节的前两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在石碾石磨上碾高粱米、磨玉米面了。因为是为冬至节准备的,因此碾得烂一点、磨得细一些,特别费工夫。头一天晚上,家庭主妇就从瓦罐里倒出一些红枣,煮熟、去核,再揉成枣泥儿备用。

冬至那天,天刚刚破晓,全家人就开始忙碌了。男人去井台挑水;妇人则开始用瓷盆和面;而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则被父母命令赶快起床去打扫院落。猫和狗也爬起来,抖抖身子,走出窝口。农家的冬至节,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此时,只见主妇先往面盆里挖上大半盆玉米面,再按一定比例放进去一些高粱面或红薯面以及枣泥儿。然后用温水和面,和到软硬合适后再醒一会儿,然后将面揪成馒头般大小的胚子,接着,就像变戏法一样,主妇的十根手指快速在面胚子上捻动着,一眨眼,便捏成一个黄金塔一样的窝头儿。只见窝头儿底部用大拇指旋出一个窝儿,而整个窝头儿的周边薄厚均匀。这样的造型受热均匀,熟得快。在主妇捏窝头儿的同时,婆婆或小姑子开始在灶房烧锅。待窝头儿捏好后,一锅水也就烧开了。把窝头儿放入蒸笼里,先烧大火,再换小火。待窝头儿蒸熟,日头也刚好冒红儿。揭开锅盖的一刹那,整个灶房立即被热浪般的蒸汽充盈了,一股香气扑面而来。这正是:冬至蒸冬热腾腾,香气逼退刺骨风。男女老少心欢喜,日子如同红日升!

又到冬至

文/谜底

又到冬至,时近年终,冷空气没来,雾霾又起。

周五下午先生单位外出活动,要在外住一夜,不能按时接周末回家的儿子, 担心儿子行李多让他打的,他不愿意,说跟同学一起坐公交。我在学校排练艺术节的健美操,没有坐班车,所以比儿子还要晚到家一个多小时,时间太晚,也有些疲惫,跟儿子商量我们两个去饭店吃,儿子说他想吃麦当劳,于是周五晚餐吃的是快餐,真有些过意不去。

周六一大早,煮上粥,乘儿子还没起,上了趟早市,买了扇贝、蛎虾、蔬菜,中午要好好做一顿美食,弥补昨晚的偷懒。其实周五已经准备好了羊排,准备给儿子做个胡萝卜炖羊排的,因为时间太晚,放到周六中午做了,第一次学着做,感觉还不错。又做了儿子最爱的油泼扇贝,蛎虾剥好虾仁,拿了一些做了茭瓜炒虾仁,其他的放进冰箱,周日包饺子用。炒了一个香菇油菜,最后做了鸡蓉玉米汤,先生中午正好赶回,一家人共进午餐,儿子对那个炖羊排赞赏有加,吃得香极了。

午餐后跟先生去超市购物,买了肉馅、饺子皮,家里有白菜和虾仁。周二是冬至,儿子不在家,所以提前给他包顿饺子,吃了饺子就不会冻耳朵了。

周日阴雨,一觉睡到自然醒,早餐完毕,开始切菜调馅,已经不是第一次做,熟练,但依然费时,中午12点包好了98个大饺子,烧水下饺子,热腾腾的白菜猪肉虾仁水饺,不咸不淡,还是颇有成就感的,中午吃剩的饺子,下午儿子返校前给他煎着吃,这也是孩子的最爱,还做了小米粥,暖暖和和吃饱喝足,送儿子返校。

又是一个忙碌而充实的周末,其实每个周末都是这样,不知不觉中,已近岁末……

冬至饺子香

文/钟芳

不知不觉,又是一年冬至到。冬至,又称"冬节""亚岁",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新年,因而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我的家乡,冬至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热热闹闹地围坐在桌前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迎接马上就要到来的数九寒天。

饺子有"交子之时"的意思。而古人认为,冬至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节气循环的开始,是个吉祥的日子,值得庆贺,所以冬至之时的饺子是不能不吃的。同时饺子的形状类似元宝,吃进了元宝,自然是"招财进宝"到了家,象征全家团圆、和和美美、大吉大利。

记得小时候,常听妈妈念叨"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每到冬至这天,母亲总不忘给我们全家包饺子吃。

饺子花样繁多,但以白菜猪肉饺子最为香鲜。看着母亲一点点地把五花肉剁为细细的肉茸,拌上切好的葱姜末、白菜碎,加油盐拌匀,调出鲜美的馅料。母亲拌的馅总是不咸不淡,不干不稀,油亮通透,色鲜味香。

做饺子皮,母亲在面粉中加入温水,很快揉成光滑的面团,并"啪"地一声拍一下面团,然后放在盆里盖上湿布,醒半小时以上。

开始包饺子了,全家人一个都不少地围坐在餐桌旁,谁都是笑容满面。擀皮的擀皮,包的包,摆放的摆放,一派幸福祥和的喜气。母亲是包饺子的好手,她不但包得快,还顺带着给我们讲一些有关饺子的故事。要我们把饺子包成元宝的形状,两边翘翘的,中间圆滚滚,寓意财源滚滚。

包好饺子后,我们姐弟总无心玩耍,一直守在厨房里,目不转睛地盯着白白胖胖的饺子在锅里上下翻飞。氤氲缠绕的香气间,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来,就着蒜醋辣椒油调成的味料,一家人吃得不亦乐乎。嘴馋的我们也早已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接一个地吃起来。吃着吃着,不经意间,一枚硬币蹦了出来。母亲这才告诉大家:谁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谁就是有福之人,来年一定好运连连。我们也总会举起胖胖的小手忘情欢呼。就是这样的饺子,我们吃出了浓浓的情韵,比现在的山珍海味还要印象深刻。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饺子已成家常便饭。素馅、肉馅、海鲜馅……各种口味的饺子应有尽有。凡俗的日子,想吃什么都能吃到。尽管如此,但我却还是一直对儿时的冬至饺子情有独钟。

细想起来,与其说是喜欢冬至的饺子,不如说我喜欢的是包饺子时那种全家人其乐融融的感觉。包进饺子里的不仅是美味的馅料,更有那一份浓浓的亲情和温馨,让人无比幸福,足以温暖我们人生的冬天。

温暖冬至

文/翟冬梅

又到冬至。冬至这天是要吃上几个饺子的,这是习俗,马虎不得。北方人把冬至吃饺子说成是安耳朵。

前几天母亲就打电话让冬至过去吃饺子。时光过得真快,仿佛昨儿才吃过去年冬至的饺子,甚至连童年冬至吃饺子的情景依然那么清晰,如梦似幻中仿佛时间从未流逝过。

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吃饺子,虽早已约定俗成。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属于逢年过节才能享有的食物。童年岁月里我对过节的盼望说穿了就是对节日里美食的盼望。

虽说所有的吃食和衣服都是由心灵手巧的母亲自己加工缝制而成,能在那个岁月里享用却有一番难得的欢喜。生活在一个接一个的节日盼望中延续着。盼望着、盼望着,冬至来了,新年的脚步就更近了。

记忆中小时候的冬天远比现在冷。母亲说如果冬至这天不吃饺子会冻掉半个耳朵的,因而每年冬至吃饺子保护耳朵成了吃饺子的关键所在,对食物的享用倒在其次了。中午放学回到家里,接过母亲递过来的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感觉心里温暖、踏实了许多。此后无论多么寒冷也不必担心哪天耳朵突然被冻得掉了下来。记忆中的冬至就这样和耳朵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年岁渐长,对冬至这个节气有了更深的了解。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从冬至开始就要"入九"了,民谚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意思是冬至后就进入了数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了。

冬至是一年的寒冬,每个人也都会进入生命的冬天。冬至似乎有某种警示的含义,心中不免对冬至这个节气又多了些敬畏之情。

儿时常听母亲说"冬至天长,当下还阳".后来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冬至之后,阳气就要慢慢回升,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长。记得母亲常指着中午院子里的日影说,快看,太阳已经能照到这里来了,冬至前可是根本照不到的。这就是民间以日影为测量标尺所谓的"过了冬,一天长一线".于是,我们就在母亲的目测与诉说中盼望着日影一天天升高,盼望着新年到来。杜甫曾有诗曰"冬至阳生春又来",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随时能吃到美味的饺子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缺少了对美食的渴望,自然也就少了些对节日的盼望。然而岁月并不会因为你盼望或是不盼望而稍稍放缓一下向前赶路的脚步,每一个节日总是如期而来。

每年冬至,母亲都用亲手包的饺子温暖着这个最寒冷的节日,用浓浓的亲情为我们驱散人生的寒冷。冬天虽冷,亲情总是温暖的,我们的心总是热的。有亲情在,冬天并不可怕。

温情冬至

文/梁永刚

时间的脚步真快,桌上厚厚的一本台历已翻去大半。不经意间,冬至款款而来,漫过一切寒冷和萧瑟。流年似水,四季更替,冬至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节点,也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日子,一顿香喷喷的饺子在冬至的记忆里,飘荡着节气的清香,氤氲着亲情的味道,牵动着游子的情怀……

"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这是古人对冬至的说法。常言道:"冬至大似年。"冬至,古代亦称"至日",是我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历来被人们极为看重。古时候,冬至这天皇帝要祭天,百姓要祭祖,还有贺冬、迎神、辟邪、食饺子等诸多民俗。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太阳急匆匆来又慌忙忙去,老辈人传下一句谚语:"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冬至一到,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阶段,也就是 "交九".民间习惯于自冬至之日起数九,从冬至这天算起,每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也就是八十一天后,便迎来了春暖花开。小时候,父亲教会了我许多与数九相关的乡谚俚语,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杏花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一个吉日,所以值得庆贺。《后汉书》《晋书》等史籍中都有"冬至贺冬"的记载。老家地处豫中平原,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冬至是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广泛流传着"冬至扁食夏至面"的习俗。扁食是农人对饺子的别称,顾名思义就是捏扁的面食。在老家,冬至这天中午,穷也好富也罢,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过节,即便在生活极其艰难的年代,哪怕是用红薯面擀皮、野菜团做馅也要包上一顿饺子。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宁穷一年,不穷一节",饺子作为每年进入数九寒冬后的第一顿美餐,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冬至的记忆之门:窗外寒风呼叫滴水成冰,堂屋里炉火烧得正旺,我们一家人围炉而坐吃着饺子,其乐融融,一碗寻常的饺子胜似山珍海味。如今想来,那时候虽然生活条件拮据,但那种温暖的氛围,就像这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让我们兄妹三个感受到了最实在的幸福。

冬至是孕育新春的驿站,是季节更替的片段。白驹过隙,时过境迁,曾经难得一见的饺子如今已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但吃饺子迎接冬至的古老习俗却历久弥新,无关流年。

冬至,盼望一场雪

文/一朵午荷

今天冬至节,八点多的时候,太阳才从一片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奋力挣脱出来,勉强挂着阴惨的笑意,惺忪地直视着这个一览无余、一地鸡毛的世界。

我一向不喜欢冬天。北方的冬天,那刀子一样犀利的风,刮在脸上总感觉像听不留口德的人的话,即便周身裹紧了,那次声波也会往衣领里钻,往耳朵里钻,身上心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打寒战。

那山,贾平凹在他的《商州又录》里这样写:"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草木并没有催折,枯死的是软弱,枝柯僵硬,风里在铜韵一般的颤响。冬天是骨的季节吗?是力的季节吗?"

我特别喜欢这段话,诗意盎然,也佩服作家的慧眼佛心,却依然不喜欢冬天。你看那山,真的是还原了本来的面目,可是,嶙峋的怪石,光秃秃的,又黑又丑,少了绿树红花的遮掩,总感觉跟当今流行的行为艺术一样,裸是裸了,却并不美丽。

还有那树,少了春日勃勃的生机,少了夏日浓密的枝叶,少了婆娑的意蕴,少了神秘的滋味,只剩下几根黑黑瘦瘦的枯枝,横斜着伸向空中,像一只只青筋暴露的手,透着绝望。那树上突兀露出的鸟窝也无所遁形,只是窝还在,鸟却早已不知去向了,空落落的寂寞着,打眼看去,像人脸上的一个痦子,硬生生地长在那里徒增丑陋。所以,每次不忍看那树,一不留神扫一眼,总让人生出一种中年男子谢顶的悲凉;或者,更像是看一些模特瘦骨嶙峋的身体,骨感是到了极致,美感却也随之零落了。"绿肥红瘦"确易引发伤春之情,但总算还有肥硕的叶子在支撑残存的美感,等到叶都败了的时候,面对一池枯梗,要想唤醒向上的希望,恐怕必须有苏东坡的旷达,龚自珍的胸怀,稍有不慎,便陷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悲戚了。

冬天的水也不美。小西湖少了莲叶何田田,少了鱼戏莲叶间,露出来的尽是枯草,烂泥,让人不敢也不忍逼视。

冬天,我唯一期盼的,是一场淋漓尽致的大雪。最好是安排在静静的夜晚,像猫的脚步一样,悄悄地走来,悄悄地落下,留下一地梅花。一夜酣梦,早晨一拉窗帘,一幅白茫茫、虚飘飘的风景画一下子扑入你的眼帘,撞开你的心扉,连偃蹇的老翁也一定会兴奋地跳起来:"呀,下雪啦!"

前两天出差在外,老天终于慷慨地飘起了雪花,我期待他酣畅淋漓地下一场,他却极不负责任地刚开头就煞了尾,加上温度不够低,漂亮的雪花落到地上便没了踪影。似婚礼象征性的撒花,只在新郎新娘走过的瞬间,抬手一把扬去,添了点喜庆的气氛,却没有"姹紫嫣红开遍"的痛快,没有"遍青山啼红了杜鹃"的通透,浅尝辄止罢了。

真正的大雪,能将世间万物覆盖,黑色的山石,凌乱的草叶,肮脏的污泥,甚至那丑陋的树枝上也穿上礼服一样的盛装,全宇宙在欣赏一个身着白色圣洁婚纱的新娘,举行一场惊心动魄的婚礼。神奇的雪,遮蔽了一切丑陋,隐去了世界的本来面目,白茫茫一片真干净,那是一张素洁的诗笺,写满了诗意。

喜欢草原,看画片上渐行渐远还生的一川烟草,迢迢不断如春水,那是一种自然的豪气,也是一种慷慨的赐予。当年怀着一种憧憬,跋涉到香格里拉,当看到那瘌痢头一般的稀稀拉拉的草原时,我清晰地听到了梦碎的声音。

朋友喜欢摄影,我跟着瞎拍。一样的景,一样的花草树木,拍出来的效果却有天壤之别。我深知自己的技术,只不过傻瓜似的把单反当傻瓜一样玩,随便咔嚓罢了;朋友却不然,一则有先进的设备,一则有先进的技术,三则有犀利的眼睛,所以美就被他一一收入镜头,一网打尽了。看着他长枪短炮到处"打鸟"的样子,看似漫不经心,按下快门的瞬间,天下之美却早已尽入毂中。

我仔细对比我们俩拍的照片,发现了一个大不同:我的照片是只要进入镜头的,一概清清楚楚,没有层次,没有重点,本来要拍的是火棘红艳艳的果,却连它硬生生的刺也一并纳入,甚至旁边那棵老态龙钟的松也不甘寂寞地抢镜,地上的枯叶和裸露的泥土也来凑了热闹,你说我的镜头里岂不是挤挤挨挨,一团乱七八糟了?

再看朋友的照片,旁边的景物尽已虚化,悄悄地隐没,淡去了眉眼,化作了背景,众星捧月一般,唯独托出镜头中央的那一簇红艳,那是一个个玛瑙一样的红果,鲜亮动人,一如豆蔻女子的双眸和朱唇。原来,虚化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它可以摒去杂乱无章,可以屏蔽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无序,使镜头里的世界变得重点突出,变得鲜艳明丽。它有和雪一样的功效。

忽然想起那日,不经意听到好几人谈起一个我熟悉的朋友,原来旧日的他竟那么狂傲,傲到不知天高地厚,傲到像一只斥晏一样翱翔于蓬蒿之间,却自以为是大鹏;原来在众人眼中他竟是如此狂狷的一个人物,虎头蛇尾,夸夸其谈,刚愎到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也可能犯了斥晏一样的错误,可能会从此认清一个人,却也为自己因看清而产生透骨的悲凉,原来罩在他身上的迷雾散去,暴露的竟是如此残酷的真相。我多么希望那雾还在啊。好比美丽的月亮,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云海茫茫,隔着嫦娥奔月的传说,保留着诗意的婵娟。人类无尽的探究,清晰了现实,却破坏了诗意。

听到有关朋友不好的话让人悲凉,听到别人说自己不好的话更令人感到悲伤,闻过则喜的的胸怀几人拥有?即使是见仁见智或者羡慕嫉妒恨的表现,也会凭空搅乱了平静的心湖,打乱了前行的脚步。所以这时候我想到了一句俗话:眼不见为净。有一些事,有一些声音,还是不见不听的为好,或者听见了,也要有点钝感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不是当成一个心病,成为辗转反侧的诱因。

想那盲人和聋哑人,上帝为他们关闭了一扇门,同时却慷慨地把许多的杂七杂八和闲言碎语一并关在门外,屏蔽了许多纷纷扰扰和尘世喧嚣,便可以安然享受心灵世界的宁静,岂不是一种天然的保护?看来上帝是公平的。忽然替老人们感到欣幸,原来老人耳聋眼花也是上帝的安排啊。你看冬日墙根下晒太阳的爷爷,神态有多么安详!我不禁有点为我必将到来的老年感到欣幸了。

就要进入数九寒天了,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句子:"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据说当年文天祥被元军押到京城,时值冬至日,他在狱中面对冬季凛冽寒风的考验,胸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大无畏精神,在狱中墙壁上画了一株红梅,共九枝,每枝九蕾,每天将一蕾改缀成花,计算着被囚的时日,又表达了凌霜傲雪的气概,寒消之日,含笑赴死。文天祥其实也为自己制造了一场能屏蔽丑恶和惊惧的大雪,当红梅朵朵绽开的时候,他的心中早已无忧无惧。

冬至又称长至节,过了冬至,白昼就越来越长了,尽管天会越来越冷,但阳光也会越来越勤快,陪伴我们度过寒冬腊月,抵御那些凛冽。还有那场期待中的鹅毛大雪啊,燕山雪花大如席,何时吹落轩辕台?

忽然想起白居易的那首诗来: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特别向往一个冬日,天青色等一场雪,遮蔽尘世的肮脏;而我在等一个故友,等一场心灵的盛宴,浅斟低唱间,涤清所有的悲凉。

冬至的饺子

文/刘磊

我是冬至那天降生的,父母干脆给我取了乳名叫"冬至".生在贫困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孩子,大都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我也不例外,对吃饱,吃到好吃的,充满了渴望。

八岁那年,一进冬天,我就开始掰着手指头算离生日还有多少天,其实也不用特别地记,因为冬至是个节气,到那一天人们一念叨冬至了,就记起是我的生日了。终于,我生日那一天到了,一睁开眼,我就问给我做什么好吃的。母亲说包饺子。我高兴坏了,好吃不过饺子嘛。

母亲在家里忙着做饭的时候,我就跑出去跟小伙伴们玩,并且得意洋洋地跟他们说,我家包饺子。这时候一个小伙伴说,他家也包饺子,是白面的,肉馅,一咬一口油,别提多香了。我一听,馋得口水都流了出来。急忙跑回家,去看我家包的饺子。

进门一看,母亲和的面是棒子面跟白面掺在一起的。饺子馅则是白菜里面拌了一把碾碎了的炒花生。我看清楚了,就开始磨磨唧唧跟母亲说,我要吃白面的,要吃肉丸馅的饺子。母亲先是找各种理由搪塞我,面对我的难缠还是无可奈何地对父亲说,借钱买点肉吧,孩子过生日呢。

父亲出去了好久,垂头丧气空着手回来了。父亲沮丧地对母亲说,没借到。我一听就急哭了,继续大闹不已。父亲正在气头上,过来抓起我就是几巴掌,指着杂面饺子大吼道:"就这个,不吃拉倒。"

连痛带吓,我赶紧跑进里屋躲着哭去了,身后是母亲深深的叹息声,和父亲猛抽旱烟的咳嗽声。

饺子煮熟了,母亲好说歹说地把我拉到饭桌前,安慰我:"你吃一个,可好吃了。"抽抽噎噎的我哪里吃得下。由于年少的我不懂事,情绪受到影响的父母也没吃饭,包的饺子都剩下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于这件小事我一直念念不忘,它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了。每年到了冬至我过生日的时候,或者平日吃饺子的时候,都会想起那个年代的贫寒,以及父母生活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