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讲述了一个北冥有鱼的故事:北冥有大鱼,化作大鹏,要飞往万里外的南海,蝉和小斑鸠讥笑它说:你何苦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庄子给出的回应是:“之二虫又何知?”主张一个有志向的人不能活在他人的眼光里,应有“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说的是世人毁誉不能影响他,而是保持清醒自知,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区分荣与辱的界限。应该说,庄子的言论不乏可资今鉴的现实意义。
我们该活在谁的眼里?这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想一想看,我们大多数人似乎活在周围的人、朋友圈好友的眼里。特别是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刷存在感、晒成就感成为一种时代性格。在他人的评价面前,无论好还是坏,我们总是会轻易被影响,他人的评价左右着我们的心情,甚至改变我们的决定,让本该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不经意间变了形走了样。
活在他人的眼里,也就活在世俗的眼光里,就要接受外来的评判、约束和左右,不免是一种负累。但是,说完全不要活在他人眼里,其实也不可能也做不到。之所以我们会更多地活在他人的眼里,是因为更好生存的需要,我们的点滴进步需要他人的点赞而有前行动力,我们的能力才干需要他人认可而有生存基础,我们的业绩成就需要他人认可而有价值存在,如何又能不在意呢?
只是,生活是给自己过的,而不是让他人看的。太在乎他人的评价,追求他人眼里的“正确”和“优秀”,就会让自己活在无休止的角色扮演中而不能自拔。由此带给我们的只能是无尽的烦恼,甚至陷于迷失本真、虚浮功利的怪圈。在他人眼里,会有“见我双眼明”的欣赏,会有“羡慕妒忌恨”的嘲讽,也会有“狗眼看人低”的轻蔑,无须为不同目光而心生波澜。此时,宠辱不惊是应有的态度:欣赏的,让你鼓舞;妒忌的,让你谦和;怀疑的,让你奋发;鄙夷的,让你成长。我们可以暂且活在他人的眼里,但却不可以使之成为归宿,更不可失去自我。在他人眼里,不妨当一位赶路的行者,客居而不久留。不惑于声,不乱于心,不迎合他人,也不轻看自己,坚定行走在灵魂的诗和远方。
或许,我们应该更多地活在自己的眼里,因为这个世界,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都喜欢你,我们不必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只要做好的自己,无愧于心,最终会赢得他人尊重,赢得希望和未来。活在自己眼里,并不是做狭隘的自我,眼里只有自己,自私自利而从不顾及他人,而是做真实的自己,让灵魂自由成长,精神独立绽放,忠于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欣赏自己每一点进步,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我,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