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冬,又有不少城市实施落叶缓扫,人性化管理令人振奋。不过,落叶扫与不扫,不在于形式,考量的是城市管理者对“权力美学”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背后则是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落叶缓扫,能让城市充满诗情画意。落叶,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形态,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意象,作为承载乡愁的城市记忆是不可或缺。在物质富裕的现代城市,久居“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市民对生活质量和品位的追求越来越高,更加趋于认同原生态的大自然。缓扫落叶,让其发挥“余美”,变废为宝,确实能满足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向往。然而,满地的落叶倘若与垃圾相伴,在车轮滚滚下零落成泥碾作尘,一切美学的“小确幸”也会瞬间尽失。这样,再美的落叶也是城市的一种负担和公害“片叶不留”,曾经是城市环卫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毋庸置疑,为温饱而奔波的人们是不会产生“我要和最美的叶景合个影”的想法,难以感受到落叶之美,无法体会踏叶之趣。落叶缓扫,满足的是人们对“高颜值”生态环境的精神诉求,也是来自新时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底气。
落叶缓扫,折射出来的不仅是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更是对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追求。表面上,“片叶不留”与落叶不扫是“实用主义”与“浪漫主义”之争,实质是检验城市管理者如何行使“权力美学”。肆无忌惮的“权力美学”无视群众生活质量,斥责参差多态之美是乱七八糟的“小情小调”,总是大包大揽,追求整齐划一、千篇一律,以炫耀威权为归旨。放眼望去,气势恢宏、秩序井然的公共空间,往往掩盖着公权对民权的蔑视乃至消除,丈量出的是有些人内心的焦虑与迷茫。
城市之美,妙在多维。落叶缓扫并非是“落叶不管”,而是取决于城市风情的打造,下足“绣花功夫”凸显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水平的“迭代升级”。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千城千面,百城百性,落叶扫与不扫都必须因城因地因时而异,既不能当“模仿秀”,也不能搞“一刀切”。城市管理者应当立足城市规划、生活习惯、绿化树种以及风向、土壤、水分等实际情况,找准市容市貌与自然代谢物的最佳契合点,用人性化、系统化、精细化思维发挥落叶美化城市的功效,让人留下“童话的怀想”。合理处置落叶是检验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手段之一,让自然景观成为“万种风情咱最帅,千般妩媚我顶萌”才是不二选择。
每一片落叶都可以绽放,每一种声音都值得倾听,每一个权利都需要保护。共产党人衡量“权力美学”的标尺不是权力本身,而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组织,都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时代的变化,这才是选择落叶扫与不扫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