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儿时,浓浓的年味藏在鞭炮里。那时我们最喜爱的方式,就是用沙土把炮埋起来,只留出点火的头,啪地一声脆响,小土堆被炸开,扬起一小片尘土,我们激动得大笑。
过年,孩子们最喜爱的是放鞭炮,大人们最重视的是那一桌年夜饭。
年夜饭总是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大捆的食材陆陆续续堆在厨房里,满满当当。等到大年三十的清晨,天还没亮,家里就忙开了。爷爷杀鸡,爸爸处理鲜鱼,奶奶和妈妈搓着圆子,每个人都在热火朝天地忙活。
年夜饭不仅丰盛,更饱含着对来年的期盼。比如必不可少的红烧鱼,总是摆在桌子中间,而且不能动筷,要留到第二天再吃,代表年年有余。也有必须要吃的一道菜,那就是圆子,代表着阖家团圆。
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一盘一盘的鸡鸭鱼肉摆满了桌子。肉香、鱼香弥漫在空气中,一叠一叠的祝福热闹了整个村子。年味,就是一家人一起忙活的热闹,就是坐在一起推杯换盏的温暖。
年夜饭也称团圆饭,年味,最重要的亦是这"团圆"二字。正如作家闫连科所说:"每遇了过年,就念着回家。急慌慌写一封家信,告母亲说,我要回家过年,仿佛超常的喜事。母亲这时候,便拿着那信,去找人念了,回来路上,逢人就说,连科要回来过年了,仿佛超常的喜事。"
因着"回家过年"这份信念,颠簸的长途也不再使人疲倦。春运的火车上,在外打工的人们,拎着大大小小的蛇皮袋,即使包裹沉重,人们的脸上也都洋溢着喜悦。这份喜悦似乎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坐下来就互相聊起各自的家乡,甚至拿出熟食,堆在桌上,边吃边聊。浓浓的年味,就这样乘着火车把温暖带到千家万户。
这两年,有些人即使因为工作,疫情防控等各种原因,不能回家团圆,也会想尽办法与家人"团聚".手机视频把温暖的祝福带到家人身边,快递把亲切的年味送到游子的餐桌。
过年,盼的不就是一个阖家团圆、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