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制陶、炼铜、冶铁、织锦、雕刻……每一种文明的背后都有高明的工匠。
于是,那些灿若云锦、滑若凝脂的丝绸锦缎,精致细腻、色泽饱满的瓷器,自中国的西汉开始,从陆路到海上,源源不断地运送至欧洲罗马宫廷,引起那些王公贵族们对东方风物的艳羡与向往。
一个城市,一架桥梁,一座建筑,一件宝器,一方石窟,一项水利工程……无不蕴含着劳动创造者的匠心与智慧。
洛水汤汤,十三朝古都洛阳,从来不乏能工巧匠。自周公营建洛邑,到东汉张衡在洛阳发明世界最早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预测地震的地动仪,三国时期的马钧在洛阳制成指南车,北魏工匠们在伊河两岸的雕凿声中创造了栩栩如生的石窟艺术宝库、隋朝建筑师宇文恺营建了气势恢宏的东都洛阳城……华夏民族5000年,洛阳都城1500年,大名鼎鼎抑或默默无闻的那些工匠,用他们的智慧与技能为洛阳留下了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使这座东方圣城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工匠精神也早已融入古都的文化血脉。
凝神的眼眸、灵巧的双手、专注的神态、娴熟的技术……如今走进洛阳的工业区,你仍然会听到一个个能工巧匠的名字:巧取核电站设备断螺栓的刘向前,为导弹装上“眼睛”的鲁宏勋、赵晓明师徒,“大国重器”掌舵人谭志强,立方体加工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直径以内的王保辉,在英国伦敦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摘得焊接项目银牌的青年焊工裴先锋……他们执着追求,精益求精,在岗位上付出着心血与技能。走近他们,你会感受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蓬勃激荡,感受到这座城市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在激情偾张。
大工匠,哪个不是经年累月百炼成钢?18年调好“两桶水”的杜俊超,25年和导弹亲密接触的赵晓明,数十年琢磨重器制造的谭志强……这些工匠学历不等,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默默坚守。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淡泊名利,方练就了非凡的功力。
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他们专注,心无旁骛,从不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有恒,坚守初心,从不轻言放弃;他们严谨,摈弃粗糙浮躁,力戒粗枝大叶,力求精雕细琢,不求“过得去”力求“过得硬”;他们坚韧,多少次摸索试验,愈挫弥坚,最终寻得光明的通道;他们淡泊,不羡慕鲜花与掌声,只求练就绝世技能,报效国家。
有了河洛工匠精神的引领,“洛阳制造”打响中国,走向世界。出自中国一拖的农耕机器行驶在欧美、东南亚等地的田野上;中信重工的矿山机械在高山深谷大显身手;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和洛阳轴研科技公司打造出航天专用轴承,使中国的宇宙飞船在太空翱翔;黎明化工研究院生产的火箭推进剂,使“天宫”“嫦娥”的飞天之路绮丽迷人。
助力“中国制造2025”,古都又吹响了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号角,承载起新的光荣与使命。继承着千年文化血脉,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洛阳蔚然成风,工匠精神将如星河闪耀辉照河洛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