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曾是一个与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职业,木匠、铁匠、石匠、泥瓦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图景定下底色。
《诗经·卫风·淇奥》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那时候就已出现了工匠精神。古今中外,工匠精神一直是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木匠鲁班,因为手被带刺的叶子割破,而潜心研究其原理,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一直秉承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传统美德,才得以在艺术水平上独占鳌头,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坚守初心、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内核。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一名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
在航天领域,一点小小的瑕疵就可能导致一场大灾难。“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有数百根管壁厚度仅0.33毫米的空心管线,需要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正是有了高凤林等幕后英雄“如切如磋”的工匠精神,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才成就了我国航天科技大步迈进的伟业。
于平淡之处见神奇,是匠人之匠心独运、别出心裁的写照。文友布衣,为了写好一篇文章,实地考察、访问,反复学习名家文章,成文后又字斟句酌,揣摩语言、用词、布局,一丝不苟。我劝他,不就是一篇小文吗?何必如此认真!他的话让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文章千古事,无论大小,要力求尽善尽美,这是对读者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十年磨一剑”,是匠人的日常工作状态。我的母亲,一位普通的山村女教师,一生执着从教,19岁走上工作岗位,扎根山村教育,即使后来全家搬迁至县城,她依然选择留在乡村。母亲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离不开他们,把他们教好了,我心里才踏实。多少次,母亲为了让学生掌握好一种计算方法,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纠错,直到准确无误;多少次,她披衣坐在灯下认真备课,反复琢磨教法;多少次,她用宽广的胸怀感化了一颗颗冥顽的心。如今每逢元旦,贺年卡像雪片一样从四面八方飞来,那是母亲最幸福的时刻,她用粗糙的双手摩挲着那些制作精美的卡片,眉眼里全是幸福。
如今,工匠精神在古老而年轻的中华大地上重新勃发,必将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无论什么行业,无论何种职位,工匠精神永远是事业成功的最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