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丢弃与重拾

百鬼戏红尘
发表于 2022-06-12 18:37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这是文人在月夜中的诗意表达。韩少功《月夜》中乡村的月亦灵动美好,而城里的月死寂黯淡,夜成了“白夜”。城乡月光的对比影射出时代变迁下世人生活感的渐失。忙碌的我该如何与时代共存?韩少功将城乡月光进行层层对比,尝试着解答,那落在笔尖的是对世人的呼吁。

“音形色”的不同表现出城乡月光最表层的差异。从颜色出发,城里人眼中的月光是远远天空上的一丸灰白,而乡里人眼中的月是金色与银色的交融。从形态上来看,城市人眼中的月光像是死鱼眼睛,寂而无神,而乡下处的月光闪闪烁烁,飘忽不定。而从听觉方面而言,一个磨损于噪音中,另一个叮叮当当、哗哗啦啦。同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一样,“蚂蚱剪动翅羽的声音象火车过铁桥”,韩少功亦采用感官复活的方式,重要的不是日历,而是城里人的生活被干涉。当人的视线被遮蔽,他们看月光的方式也变了,感受时间的能力亦不同从前。但月光依旧在乡里人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因此,表面上是月光在城乡两处动静态的不同,实则是人们记录和感受时间的状态有所差别。

也正是月光的呈现状态不同,反映出城乡时空感上的差异。卞之琳的《寂寞》说出了同样的故事,幼时活泼的主人公在进城后只能听到表的声音,再也听不到蝈蝈叫声了。《月夜》中城市里的月光会被高楼大厦、闪烁迷离的灯遮挡住,人们眼里便只有它们,真实空间和视觉在对抗,最终放弃了抵抗。城市人看到的月亮稍纵即逝,声音杂糅,人们听不见月亮的悦耳之音,更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实际上,城乡的月亮真的有差别吗?同一轮月,映照在不同人心上后才产生了真正的区别。忙碌的人没有月光,因为“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这是韩少功对时代的反思。人们给自己上了发条,他人眼中的我与真实的我在这快节奏时代下发生断裂,生活与情感缺失。人们忘记了月光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就忘记了原本多姿多彩、广阔丰腴的生活。

韩少功在反思时代后,将现在“我”的选择与过去“我”一直行走的路进行对比。三十年后,“我”终于拥有了一个真正的夜晚,作者将月光飘落拥挤的声音以爆破音和反光的方式进行了放大。乡下的月是灵动的,而人心是静的,在时代与自我中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点,不再有缺月症。此处的月与城里的月构成强烈对比,奇观的一瞬与随时随地的享受,也就在比较中显现颇具力量的象征意义。而“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代表了思乡之情,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吾心安处即是吾乡”,月亦是心安的暗示。城市里的人看到的月是没有生机的,即在处理忙碌世界与自我关系时丢失了自己。但乡下的夜仍与清风明月、溪流泥土相伴。韩少功作品结尾处动人的描写与前形成了巨大对比,是一种新的起跳,一种自我的契机与成全,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回首。呼唤人们放慢生活节奏,感受生命的美好,使月亮不仅仅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也能成为城市的一枚徽章。

月,融汇着永恒与瞬间,沉静与涌动。但在这个集体“失明”的时代,韩少功用诗意的语言颠覆僵硬的秩序,用对比揭示死寂不堪的世相,直到最后逃脱,得到了一个不“被白夜”的夜晚。自我的丢弃与重拾,“我”选择于终点处回归。那一天,他带着庆幸与欢欣,寻找到了真正的夜晚,建立和拓展了一个舒适的心灵世界。

从音形色的对比到记时方式的不同,空间与感觉的变化及古今差异,韩少功告诉读者应如何与忙碌的时代共存,熬过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在心头记住时间与生活的滋味,这是当代作家予以文坛的礼物。这是一个消费、大话时代,一个容易迷失自我的时代,而接受者需要走出牢笼,去颠覆反抗,做回真正的自己,感受月光,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哪怕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