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婴儿如同一张白纸,爸爸妈妈的絮语,是对孩子最好的启蒙,有娱乐功能,学习功能,还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愉悦亲昵的气氛,必定会促进宝宝身心的发育。在孩子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会和孩子互动着唱儿歌,背童谣,讲故事等,并试着说一些“来回话”,逗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去锻炼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和孩子说“来回话”的过程中,大人无疑是主导者,但不应该是主角。我觉得有一点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那就是不但要善于引导,递话题,还要善于倾听,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我见过太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灌给孩子,通常是滔滔不绝,自以为是,“呱嗒呱嗒”地说个没完,孩子根本就没有插嘴的机会。这其实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会压抑孩子表达的欲望。孩子虽小虽弱,却也是有创造力的,有清澈的目光,和许许多多瑰丽的奇思妙想。事实上,部分自闭症儿童,就是家长太强势太自以为是造成的,长期生硬霸道的灌输,败坏了孩子的耳朵(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噪音),丧失了和人交流的兴趣,转而向内躲进幽闭的角落。
我女儿一岁半左右才开始说话,这应该算是晚的,但由于我经常和她逗乐,“对话”,根据家里的场景现编故事,现编儿歌,她觉得很有趣,且跃跃欲试。等到上幼儿园时,女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超过了同龄孩子,成了班里的故事大王。在和女儿“对话”的过程中,我最大的乐趣便是倾听,听她怎么说,听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想象。比如有年春天,我领着她到郊外散步,走着走着,她小手一指,兴奋地对我说:爸爸,树上长树了。我起初以为她说树上有什么东西。可树上什么也没有呀。我蹲下来,意思让她说清楚。她又重复一遍,说,你看,树杈杈上,长小树了。说实话,那一刻我的惊讶无与伦比。我可以肯定地说,女儿无意间为春天写了一首极美的诗。
还有一次,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她吃了点东西,玩了一会,突然提出要“写作业”。我欣喜,给她准备好纸和笔,然后去忙我的事情。过了一会,她跑过来问我:“爸爸,像屁股一样,像葫芦8一样的英文字母叫什么?”我当即蒙了,百思不得其解。“像屁股一样,像葫芦8一样”的英文字母,是哪个呢?好像没有这样的英文字母吧?但女儿既然说了,我便放下手里的东西,把英文字母全写出来,让女儿看到底是哪一个。女儿看过,摇头说都不是,然后她自己在纸上画了起来,歪歪扭扭的。我凑过去仔细一看,妈呀,是大写B呀。左看右看,都像极了屁股!我不得不被女儿的这个比喻所折服。试想一下,如果我不倾听,不询问,根据自己的经验武断地否定了她,我能知道有一个像屁股的英文字母吗?
我见过一些家长,孩子结结巴巴表达不清的时候总是严厉批评,让想好了再说。或是立即打断,立即纠正,甚至是想当然地替孩子将话语补全。此种情况下,孩子往往就蔫了,更加不会说了。在家长把孩子的热情浇灭的同时,他要说的内容也就同时丢失了。
儿童的思维特征便是“动作思维”,“说”和“想”是同步的,共同促进着去完成表达的愿望,要求孩子想好了再说,显然不切合实际。因此我奉劝家长们,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表达,以免伤害他“说”的热情。如果你真重视他,不妨先静下心来,听孩子说,眼睛看着他的眼睛,表情接着他的语气,让他那被激情托着的思维滑翔出去,清晰下来。
听孩子们说,听,便是尊重,是鼓励,是朋友的姿态,是信任,是他语言表达的松软的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