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许多人都置身在繁华、热闹和喧嚣中,无法自拔。只有少数人,能够安静下来,学会从容自若地独处。我们原以为,前者会活得更快乐,殊不知,那些看着活得如烈火烹油的人,其实可能时常会有一种空虚感;而安静、从容的人,看似清寂,却活得洒脱、纯粹和自由。能够享受独处的人,感知幸福的能力更敏锐、更细致、更深刻。
年轻时,我们喜欢呼朋唤友、你来我往、推杯换盏的生活。慢慢地,我们开始越来越喜欢一个人待着,开始觉得需要适当地独处,感到独处很舒服。
我有个朋友,毕业以后就到了外地工作。5年前,她刚到外地时,总是会在下班后,周末时,节假日里,给我打电话抱怨说,在陌生的城市,一个人也不认识,感到很孤独,总想要找个人陪自己说说话。后来,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圈子越来越大,很长一段时间,她甚至抽不出时间给我打电话。3年前,她又跟我抱怨说,因为结交了太多人,说了太多不走心的话,喝了太多无奈的酒,参加了太多无聊的聚会,让她感到非常累。现在的她,学会了摒弃一些无用的社交,只要有空,就喜欢独处,一个人上街买菜,一个人做饭洗衣,一个人逛街看电影。她说: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感到身心轻松,因为不必讨好谁、迎合谁、照顾谁的感受,也不必担心自己说错了哪句话、做错了哪件事、得罪了某个人。
作家周国平曾说:“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和观点,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群处时,我们需要隐藏一些自己的个性和特质,照顾、迁就一下别人。只有独处时,才能真正地做自己。所以,适当地独处真的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
无论在任何领域,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段默默无闻、扎根努力的时期。正是这些孤独时刻,才让他们之后有所收获。
认识一位老师,他曾为了考注册会计师,整整三年,将自己封闭,甚至是隔离起来,只为全力以赴达到目标。那时,他除了正常上下班外,把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看书、复习和做练习题。他的生活完全是三点一线。尤其是每年放寒暑假,他每天从早上5点起床,一直要复习到晚上11点左右。那段时间,他除了到家里楼下的超市,买一些生活用品,几乎没有逛过任何商场,也没参加过同学聚会,甚至每天只在固定的时间打开手机。后来,他顺利地考过了六门科目,拿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注册会计师证,为他带来了更多事业上的选择和优势。
我曾问他,这几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想要做成事,就一定要能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如此才能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写《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大部分时间都在纽约的一个农场小屋中,独自思考和写作,甚至连吃饭,家人都只能靠吹号去提醒他。英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因为嫌伦敦太嘈杂,于是搬家到一个叫“道恩”的小村庄。在那里,他深居简出40年,完成了生前的大部分主要作品。
当然,我们并不鼓励离群索居的偏激做法,只是觉得,适当地独处,可以让自己做更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对时间的安排和使用,直接决定了你的生活面貌。把心思花在表面繁荣的无用社交上,得到的不过是华而不实的交情;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自我的提升、沉淀和积累,终将有不一样的结果和收获。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
在小说《百年孤独》里,有这样一句话:“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朋友小玉,自从结婚以后,就待在家里,做起了“只管貌美如花”的全职太太。老公对她很好,下班只要没事就回家陪她。但只要老公不在身边,比如加班或出差,她就会胡思乱想,心情低落。大家都劝她,不要这么黏人,老公要挣钱养家,不可能总是围着她一个人转。道理她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因为她早已经失去了独处的能力。
相爱的人给予对方最好的礼物是自由。两个自由人之间的爱,拥有必要的张力。这种爱牢固,但不板结; 绵缠,但不黏滞。没有缝隙的爱,太可怕了,爱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迟早要窒息。最好的感情,绝不是过度的攀援、依附和寄托,而是两个独立的成年人之间,彼此的融合、互补和适应。没有与自己独处的能力,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适当地独处,可以让人有时间反思自己、沉淀自己、提升自己,从而进步、幸福。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愿你在适当的独处中,拥有一个恰到好处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