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白驹过隙,一晃已近花甲。同学中有病躺卧榻撒手归西的,也有猝然离世的。我自己也经历了一次生死,因此对生命的感悟就特别深,生命的枯萎、消亡成了一种过程、常态。有时候和先生讨论,夫妻间谁先离去会好一些,答案竟惊人一致,谁先走谁会痛苦少一些。说来心里无比悲凉。看杨绛先生曾写的一段文字,她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中的客栈而已,家在那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凄楚之情令人潸然泪下。
父亲已经过世,仅仅活了66岁。要知道,父亲年轻时是篮球场上的中锋,特别喜欢运动。到现在我都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会那么快离开我们,我们都做好了长期护理的准备。没有想到,他老人家却没有挺到这个世纪。父亲生命的最后几日我一直守候在身边,亲眼目睹了由生到死的过程,经历了气息尚存的生机和咽气之后的蜡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医术在一些疾病面前是多么的束手无策,回天无力啊!
后来,剩下母亲孑然一身,由儿女们像燕子一样飞来飞去轮流看护。因为中风后行走不甚利索,母亲会枯坐在那里,给我们讲着那么多的新闻逸事、养生常识,都是电视里的翻版、故事。有时看着母亲,想到人老了,身体健康就是生活有质量的基础,就算面前堆了再多的金山银海已不能自己去支配,有些事情遂愿不遂愿的也力不从心,只能长叹,感叹生命的落花流水。
再后来,母亲在82岁时也去世了。有时格外思念父母。尽管记忆被泪水洇湿,多了模糊的影子,但烙在心里的伤痕依然刺痛。忘不了父亲临终前使劲摩挲着我们的手的那个早晨,依依难舍啊!父亲走时,母亲说,谁都不能哭,不能有一滴眼泪流在父亲的身上。亲眼看着父亲被蒙上了白布,到了另外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
记得弟弟娶亲时,我坐在迎亲的车上,本应欢天喜地的高兴,我却哭得一塌糊涂。那个时候,我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父亲的一个个遗愿,想起他老人家曾说我的儿子还没有成家,没有成人。爸,如今,您的孙女都快初中毕业了,只是家里的全家福永远凑不齐人……
培根说过:“对死的宣扬比对死的恐怖更可怕”,成人畏惧死亡犹如儿童怕进黑暗。孔子曰:“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是无法回避和逃脱的,也是需要正视的,要用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死。
好好活着过每一天。风起时,笑看落花;风停时,淡看天际。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