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漪全集》读后感2000字:
“与其说我做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用六十六年对语文教育的热爱诠释着她对教育的忠诚。深入学习《于漪文集》,领略于老师的教育思想,一片片文章、一段段语录、一个个案例,都是绝佳的思想精华,令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书本放于案前,仿佛好像是在于老师面前,聆听他的教诲、反思自身言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向她学习,学习她是怎么做一名好老师。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形容她教书教得“着了魔”,而她的学生则说她对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共产主义事业。立足于育人、树魂立根和培养文化判断力等方面。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象征。思想立足点高,覆盖力强,生命力持久,这是对于漪老师教育思想最好的总结,同时这也是最令我深入思考的,要更好地传承并发扬好于老师的教育思想,提升自己令学生受益。
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感悟,激发学生潜质。阅读于漪的著作文章,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漪老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对于“人”本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方法上,于漪老师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进度。同时,还需要注意,学生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和理解。教师要摒弃掉依赖教参、分数本位等已固化的教学思想,珍视学生心理逐渐开放的特点,给予他们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元化的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讨论,通过争辩抓住他们探究的动力,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和自我实现。
用心育人,真心关注学生,传承师德精神。“用爱心培育爱心”,于漪老师强调要用“爱心”培育“爱心”,师爱、师德是帮助学生增强树魂立根的内驱力。就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切切实实地为学生做出表率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和可靠接班人。读后感www.gushidaquan.com.cn她谈到,“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分数决定一切的现象,于漪老师呼吁,要从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重智轻德的重围中“突围”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真真正正去关注学生,真真正正去热爱教育这份职业,只有热爱才会懂得将爱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不管他是否聪明听话,还是调皮捣蛋,都需要付出大爱,无私奉献,千方百计为学生着想,培育学生成才。于漪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更体现在她愿意深入地“学生”,尊重学生的状况和现有水平,并根据所了解的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我从书中体会着她对于教育的责任感,对于同学的爱,她践行着“眼中有人”,眼中有学生,时时想着学生的需要。
重视文化,搭建优质课堂,实现教书育人。在当下的纷繁文化信息的复杂环境下,学生们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于漪老师呼吁:“学校、教师对学生文化生活不能漠然视之,要精心引导他们往高处追求,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文化”。这也是我在书中感触颇深的认同感最高的一个观点理念,作为教师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引路人,因此在学生面临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的当下,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判断力的教育,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判别、取舍各种文化现象。学生主体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文化判断力,就更容易去接受先进文化,深化文化评判,朝着理性和德性的文明方向发展,就会不断提升思想,陶冶情操,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优美的心灵,从而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在我看来,课堂是传输知识和思想的第一阵地,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打开学生文化认知的大门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不仅要求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对于语文素质的培养而言,更要教育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掌握正确的文化判断力,这关键在于教师的启蒙引导,课堂是第一影响力,搭建好不同特质的课堂,日复一日潜移默化,让优秀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的种子。要建设活力课堂,建设开放课堂,开启自主学习的源头活水梦瑶注重创新、注重实践,定位于语文素质长效影响式塑造,力求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文化。
古诗有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这便是为人师者的初心和愿景。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裁。作为教师这是一份平凡的职业,但是有着不朽的担当使命,于漪老师是大时代下的教育大家,每个时代对教师有着每个时代的要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着更多的时代楷模引领我们前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方向、新命题和新要求,我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怀揣对教育纯粹的那份初心,有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所有前仆后继进入教育行业的一批批年轻人做好教育的考试题,做好时代的答卷人。作者:赵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