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之梦——《大师说科学与哲学》读后感:
如果不去刻意查询书籍背景的话,我大概不会猜到这本书是一本出版于1989的老书。
那一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才第一次提出了www协议。互联网还是仅限于研究部门的实验产品。人工智能也只是被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捣鼓的东西。
接近三十年后的今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充斥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这样的专业词汇的今天,我再重新细读此书,回过头去看这个先驱者当年的探索和思考,只觉得有无尽的感叹。
我在书中处处找到过去二十多年来研读哲学而获得的新观点的印证,例如复杂性科学对于传统阶层性科学统一观的挑战,人工智能、认知科学、演化生物学等新哲学观对传统思想的冲击,科学变迁的天择演化论,以及当代心智哲学的新二元论等等。
.s.本书的作者海因茨?R.帕格尔斯,早年从事量子场论的研究,之后专为量子物理学。除了这本书以外,他还写过有关他专业研究的两本科普书《宇宙密码》,《完美的对称》。
说到阅读,读书会,书店等等事情,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哦,文史哲。如果说一个人喜欢看书,那几乎就等同于在说,Ta喜欢文学了。
自然科学作为这个世界的知识的很大一个组成部分,它也很委屈的啦。明明在这里,也有一个美好世界。有令人震撼的美,有俏皮有趣,有模糊曲折,有困顿难过,也有小聪明抖机灵偷懒,嬉笑怒骂它都有。
自然科学,这件事情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却往往有一些距离。尤其对于小孩子来说,自然科学看上去都非常严肃,宏伟,而不是酷,有趣。形成了这样一个刻板印象之后,大家都在感叹,却很难去接近。我们常常听见有人在抱怨,数学学了有什么用,买菜又不用解函数题。但是却很少听到有人说,语文学了有什么用,买菜又不用比喻排比倒装把字句被字句。其实对于知识而言,哪来的那么多直接的作用。它的很多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比如说,对于思维的构建。
对于另一门同样让人觉得有距离的学科,哲学。这样的情景就好多了。至少那些人生小感言,做人的道理等畅销书,就卖得非常好了。前些时有一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就卖得非常火。我悄悄猜测啊,如果这本书写的是《科学家都干了些什么》,大概会卖不出去吧。因为,我是谁?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年少的时候都问过自己。甚至社会上还有一些调侃,学哲学是为了更好的勾搭姑娘。好了,这下完蛋了,学科学的那些人该怎么办呢?
在我看来,科学家和哲学家其实有差不多的喜悦来源。就是我对这客观世界的猜测和理解得到实验的验证,或者自己的推断的验证。而且,在更早一些的时候,研究科学是哲学家的事情,因为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探索。《礼记?大学》里也提到了,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是在康德之后,科学和哲学就成了人类学科的两面,一个注重对外界的探索,一个注重对内心的探索,像是被地壳运动分裂的两个大陆板块,开始越走越远。
如果说隔在科学和哲学之间的是一条宽阔的海洋的话,这本书大概算是一座跨海大桥,带领着读者们去科学与哲学的两岸分别走走看看。它讨论了大量的科学与哲学──从数学和逻辑到数学哲学、从经验科学到科学哲学、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到心智哲学、从笛卡儿康德到波普尔库恩。
也许对于某些哲学概念的精致处或概念间的细微差异,作者把握得还不算完美。但是这仍然算得上一本极好的桥梁书。如果你对人,意识,生命这些名词也有想要深一步去理解的意愿的话,这本书我非常推荐。
这本书的编排挺有意思的。第1章单独放在前言后面,第2章到第7章构成了第一部(复杂性科学),第8到第13章构成了第二部(哲学与反哲学),最后一章构成了第三部。
第一章的内容,作者讲述了他两次去美国的大苏尔区拜访的经历和一些感受(其实主要是他对于哲学家的一些吐槽)。“我一向是对哲学家抱持怀疑的态度。他们总是不停玩箭靶游戏;一个家伙竖起靶子,另一个人就忙着射,然后再互换角色,乐此不疲。”(页10)“……但是哲学家却没有保持诚实的工具;像物理学家要诉诸实验;数学要诉诸公设,哲学家诉诸什么?我怎么知道他是错的?”(页11)物理学家继续描述要去拜访一位语言哲学家,却发现他全身赤裸睡着,“阴茎竖在那儿像个示范垂直线的几何模型。”(页11)
看来,在刻板印象这件事情上,科学家和哲学家得到的待遇差不多,他们都是那种沉浸在一片麻瓜们看不懂的神秘世界里的怪人。
让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第2章到第4章,讲了许多关于混沌理论的东西。
远古以来,由于知识的海量增长,人类分出不同的学科来逐一探寻它们。而近年来,传统上互不相关的各种学科开始互相交叠,探寻起相同的问题起来。这个[www.gushidaquan.com.cn]横向整合的科学新综合体,开始有能力探寻复杂性系统。它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种学科,也被成为复杂性科学。霍金也曾经说过,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
什么是复杂?这里我们不妨换一个词,什么是混沌。我们都听说过一个词,蝴蝶效应。为什么会有蝴蝶效应,因为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就是一个典型的混沌系统,里面充斥着大量的随机和数据。一点点小小的扰动,都会引起巨大的结果的变化。(想要更多的了解这个问题,可以点击原文,收看bbc的经典纪录片《神秘的混沌系统》)
第5章到第7章,我们要如何对复杂性问题进行计算和预测。这里作者提到了模拟退火,进化算法,神经网络(目前实现人工智能的主要模型),还讲到了利用计算机的高频分析来做股票投资等等,对未来科技的二三十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预测和期待。
第8章到第9章,作者主要探寻了认知到底是什么,人们又是怎样获取知识的,我们要怎样才能弄清楚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康德是表达理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第一人,他把哲学的重点,从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中有什么,转变成了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知识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这就是科学哲学的开端。
第10章到第11章,作者总结了许多厉害的人对于人的思考的本质的讨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什么才算是自我意识?除了这本书以外,我还推荐一本书,那本书更丰富地讲述了这个问题。《对话意识:学界翘楚对脑、自由意志以及人性的思考》。
第12章到第14章,作者讲了他对于未来科学将会解决那些问题的一些期待。以及人们抵达了这样的理性殿堂之后,对世界的认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让人觉得有一些遗憾的是,这本书的译者并不具备深厚的计算机和物理背景,有一些地方的翻译仍然有着一些瑕疵,比如平行分配处理,显然在很多语境里应该翻译成“并行计算”,此外还有一些零散的其他问题。但是归根结底,瑕不掩瑜。这仍然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
.s.本书的作者海因茨?R.帕格尔斯,早年从事量子场论的研究,之后专为量子物理学。除了这本书以外,他还写过有关他专业研究的两本科普书《宇宙密码》,《完美的对称》。
理性梦想着建筑起知识帝国与心智大厦,但有时我们却住到了它旁边的小茅舍中。理性显示我们创造和毁灭的力量,但如何善用这股力量则取决于比理性更深层的潜能,其深沉更甚于传统和文化,一直深入到生物进化的原动力。这股力量使生命战胜死亡,也是我们之所以能进化成人类的原因。它也使我们用于面对生存的挣扎并且不屑奋斗。
我们无疑站在人类精神冒险的分水岭上——知识的新综合体、艺术和科学的整合、对人类心理的深入掌握、宗教文化对人类生存与感情的更深刻描述、基于合作及非暴力竞争的国际秩序等等,似乎都是可以期待的了。
未来永远属于会做梦的人。作者:咸鱼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