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过得揪心又漫长,窝在家对社会做微不足道贡献的同时,还是想充实一下自己,元旦定的年度计划之一,看书写笔记,可以落到实处了。
《显微镜下的大明》,看题目就能猜到是写明朝的一些事情,作者马伯庸,不认识,但是看书页上的介绍他还写过好几本书,其中去年比较火的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也是他写的。
作者说他写的这几个小故事是源于2014年一次与一位熟悉明史的朋友的聊天,聊天内容引起了作者对明朝历史中一些基层政治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此为始,作者一共写了6个小故事,这本书不是小说,是历史纪实,但语言是轻松易看的,我觉得这6个故事都能成为电视剧的改编脚本。
第一个故事《学霸必死——徽州丝绢案始末》,讲述明朝万历年间发生在徽州府下属的六县:歙、墨、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关于一项“人丁丝绢”税项的纷争,情节峰回路转,如果不是作者预先声明是史实,我还真以为是杜撰的,现实比小说还让人叹服。
第二个故事《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讲述明朝万历年间徽州府婺源县由于科考成绩不理想,追溯原因有人提出与本县龙脉受损,导致本县风水变差所致,龙脉受损原因是本县部分村民开凿山体取石灰岩,烧岩制生石灰,卖灰增加经济收益。整个故事围绕禁止开采和偷偷开采之间的来回博弈二展开。
第三个故事《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讲述明朝嘉靖年间徽州府歙县罗家祖坟和旁边寺院杨干院之间产权的争夺之战。
第四个故事《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我认为其实这个不算一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明朝的档案库——设在玄武湖的小岛里,主要档案载体——黄册的建立发展和衰败的历史,只是在这整个发展过程中穿插了与玄武湖档案库、黄册有关的一些小故事。这第四个故事的篇幅是整本书最长的,占了几乎二分之一的篇幅,也能理解,因为档案库和黄册的发展过程就是明朝整个朝代的发展过程的缩影,建立期质量好更新及时,越往后越差劲,甚至一些后期制作的黄册腐坏速度比明朝初期的黄册还快。有一个知识点我记下来了:什么叫黄册,我们想当然认为黄册封面为黄色的纸装裱,因此叫黄册,包括《明史》的编撰者张廷玉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作者告诉我们,这是错误的。作者说,“黄册“一词来源于”黄口“,”黄口“原指雏鸟,后指幼童,在隋唐户籍登记中,三岁以下孩童被称为”黄“,因此”黄“字演化出人口之意,成了户籍的代称,也叫”黄籍“,因此明朝这个登记人口的册子,就叫”黄册“。作者着重强调了他写这个故事主要参考了《后湖志》这本历史资料。
第五个故事《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讲述明朝嘉靖年间发生在成都下属彭县的一场官场舞弊案,案中的县级官场小吏只通过手中的一点点小权利,就能捞到不少的钱财,当然,受害的自然是手无寸铁的老实村民,这腐败到基层底部的明王朝,垮塌只是时间的问题。
第六个故事《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这个故事比较简短,讲述明朝正统年间发生在北京大理寺的一个司法故事,人物涉及到皇帝、大宦官王振、大理寺少卿薛瑄等。
作者在序言里说了一个观点,因为他写的这6个故事都是明朝时期基层的小故事,在正史中都要拿着放大镜才能找到,因此他把书名加了显微镜下,虽然故事很小,作者却很想效仿先贤,不带个人好恶,存粹如实叙述故事,把结论和判断交给读者,他做到了,我也深以为然。
2月11日开始看这本书的,用了4天,2月14日看完,平均每天4个小时,一共333页,效率挺低的,因为经常开小差。作者:耳塞是个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