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候,有人在翰林学士院的墙上,写了这么一句上联: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句中的“李伯阳”指的是老子。老子是春秋时候有名的思想家。他姓李 名耳,字伯阳。李耳又叫老聃[dān] 、老子。传说,李伯阳刚生下来,就 用手指着门外的李树。后来,他就用李树的“李”做了自己的姓。老子死后 好多年,到了汉朝,兴起了道教。那些道教徒抬出了老子当他们的教主,硬 说道教是老子创立的,还说他“生而知之”――刚一生下,就知道天下大事 了。墙上的这句上联,说的就是这么个事儿。这当然是不可信的。
上联出得挺妙,妙在几个地方。第一,前半句人名的姓[李]得跟一样 东西[李树]有关系;第二,“生”是“姓”的偏旁;第三,下半句是个成语, 还得用前半句的“生”字开头;最后,整句说的又是古人的一件事儿。对上 这个上联,得符合这好几条,够多难!
翰林院里头,净是些有学问的人。可大伙儿看了这个上联,都皱着眉头 不言语,过了好长时候,也没人能对出下联。
一天,诗人杨大年[又叫杨亿] 来翰林院找一个朋友。他进了院子,一 眼就看见了墙上的题句。杨大年挺感兴趣,朋友也不找了,就站在那儿琢磨 下联。一会儿工夫,杨大年一拍大腿,大叫了一声:“有了!”他这一喊, 把屋里的人吓了一跳,都走出来看看出了什么事。他们看见杨大年正用毛笔 在墙上添下联呐。他写的是: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疲蓝笠选
“啤笔鞘姆碧遄帧Q畲竽甑南铝档囊彩且桓龉湃恕B砦脑ǎyuān] 就是马援,是东汉初年有名的大将,人称伏波将军。马援一生立下了好多战 功。他曾豪迈地立下过誓言:“男子汉应当勇敢地死在战场上,用马皮裹着 尸体回家乡!”后来,马援病死在军中,实现了自己的志愿。“死而后已” 是个成语,意思是干事情要一直到死,才算完了。这个成语用在马援身上, 特别合适。
杨大年的对联实在高明,不单是对得整齐,还全符合上联的几条妙处。
我们不妨把两句对照一下看: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 ・ △ ・ ★ ・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疲蓝笠选
△ ・ △ ・ ★ ・
少年朋友们,你能说出这副对联的妙处吗?反正那些翰林们看了杨大年的下联,一个劲儿地挑大拇哥,没有一个不佩服。
据宋・范正敏《噱斋闲览・谐噱・学士院题》, 宋・赵令《侯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