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13日,红一、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从俄界、罗达等地区出发,爬高山,穿密林,继续北上。部队冒着雨雪交加的严寒,沿着白龙江东岸弯曲险峻的山道,进入甘南境内。一路上,红军战士们,打退了一些围追堵截的敌人,在十七日到达岷(mǐn)山脚下的一道险关——腊子口。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的确,腊子口激战之后,红军又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
当时,挡在前往甘南路上的敌人,只有鲁大昌的第十四师,以及王均的第三军第十二师。红军的红一方面军主力,趁敌人兵力不足,命令军队急速前进,于十六日击败了鲁大昌的十四师的一个团,很快逼近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位于甘肃境内,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ài)口,也是四川通往甘肃岷县的必经之路。这里的山真陡啊,好像用刀劈斧削成的一般!
隘口其实只有三十多米宽,但两边是高千丈,深万丈的悬崖峭壁,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
高高相对的两面悬崖之间,是水深流急的腊子沟。腊子沟的水流十分湍急,沟不宽,但绝壁底下哗哗的流水声能传得很远。这里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河上架有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峭的石壁之上,这是进入腊子口的唯一通道。守敌鲁大昌在此处部署了两个营的兵力,还在桥头筑了碉堡。
另有一个营的兵力坚守隘口,一个营安排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中,师主力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驻扎。从山口往里,直到岷县,还依次安排了三个团的兵力,可以随时增援前面的军队。如果不消灭那里的敌人,攻占腊子口,红军就没办法继续前进。
因此,毛泽东亲自制定了攻打腊子口的作战方案。
毛泽东知道,腊子口必须拿下,否则就得重回草地里去,最终被困死在那里。乌江天险、金沙江的水大流急、大渡河上令人胆寒的铁索,都没有挡住红军前进的脚步;大雪山,遍布泥潭的
草地,红军都走过来了,一个小小的腊子口,根本不在话下!
于是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命令: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
九月十七日下午,接到任务的红一军二师四团,向腊子口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一开始,由于地形不利,红军战士从下午一直攻到半夜,连续冲锋了十几次都没能前进。指挥员命令部队暂时停止攻击,停下来重新研究作战方案。
大家根据侦察兵新侦察到的情况,开始讨论。
有的说:“这样打不行,敌人一挺机关枪守在关口,冲锋几次都没用。”
有的说:“是啊,再这样下去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了。”
有的说:“不如假装停止攻击,偷偷摸过去,来个暗渡陈仓。”
还有的说:“我看应该绕过去,绕到敌人后面给他一下子,把敌人吓得都跑了才好。”
……
指挥员听了大家的建议,决定兵分两路。一路还是在前方进行正面进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并消耗敌人的弹药,拖垮敌人。
另一路就依一些同志的建议,从旁边的峭壁上攀上去,到敌人的后面,来个两面夹击。
主意已定,指挥员命令政委杨成武率领第六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制造敌人的恐慌情绪,最好让他们自乱阵脚。另一路就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一、第二连,悄悄地攀登到腊子口右侧,从陡峭的崖壁上,摸到敌人后面去。
战斗再次打响了。杨成武政委带领着红军战士,再一次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团长王开湘带领着另一批红军,来到腊子口右侧的悬崖下。
这里的岩石拔地千尺,危峰兀(wù)立,隔着一条河,一块巨崖直立在面前。势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面对着险峻的腊子口峭壁,团长觉得一筹莫展。
他们在崖底下试着攀爬了好几次,但由于山势太陡,几乎就是直上直下,都没有成功。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办法时,一个十六、七岁模样的小鬼自告奋勇。大家一看,原来是新编入一军二师四团的一个苗族小战士,名字叫李小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