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崇尚与人为善,以和为贵。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友善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很直观的让我们体会友善的力量和重要作用。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五帝中的舜。舜的母亲去世以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舜的父亲、继母、继母生的弟弟,三人都不喜欢舜,时不时的挑刺、找茬,总想置他于死地。可是,每一次,舜都先是躲起来,然后再出现,然后对待家人更加友善、谦恭、有礼。面对家人的百般刁难,舜可以如此大度,不计小怨,更没有得理不饶人,化干戈为玉帛。正是因为他的友善,加上才能,才让尧下定决心让他做自己的接班人。
第二个故事是六尺巷。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争执。张家人写了一封信,张英看后,淡然的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信后,起初不明白,以为张英会用什么手段可以摆平吴家,谁知道写了这么一封信,不过也只好照办。谁知吴家竟被感动了,也让出三尺来。于是在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成为佳话。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是邻居之间和睦相处的不二法门。
第三个故事叫做将相和。这个故事我们很多人耳熟能详,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事情。文臣蔺相如出使秦国,使得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他又机智勇敢的使赵王免受秦王的羞辱。于是赵王提拔蔺相如为右上卿,官位在武将廉颇之上。老将廉颇自认军功了得,总是不服气,扬言如果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给他难堪。蔺相如于是就称病不上朝,以免见到廉颇。外人都以为蔺相如是害怕廉颇,其实不然。蔺相如是为了赵国国家利益,认为将相不和会给秦国可乘之机。廉颇知道真相之后,主动负荆请罪,从此两人成为生死之交,共同保卫赵国。蔺相如的友善,不是懦弱,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同僚。
友善,是社会的润滑剂,能够让别人如沐春风,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能够减少很多摩擦和不必要的麻烦,有助于社会团结,有助于社会进步。因此,我们都需要继承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优良传统,对家人、邻居、同事友善,做到和睦相处,团结共事,一起为了家庭、社会和国家更好的未来而努力。
公交车上,一位小女孩腼腆地站起来。
她让刚上车的一位伯伯坐下后,小女孩就靠在座椅的旁边。我坐在后排观察她,一开始,她为做了好事而快乐,还有一份因被人关注而生的羞怯。渐渐地,她似乎在想个心思,几次欲言又止,我感觉她终究会表达出来。
果然,在她将要到达的一站。她动了动那位伯伯的胳膊。声音很小,但让听者的心为之一怔。她说:“伯伯,你怎么就不说一声‘谢谢’呢?我一直等了三站呢,你连对我笑都不笑一下。为什么?”
旁边的人都笑了。唯独这位老男人不笑,眼睛直直的,仿佛未听明白,无动于衷。
我对这位老男人顿时没有一点好感。社会上像这样的人很多,无论别人为他做了什么,他们都是眼睛直直的,没有一点感觉。对友善没有一点应有的回应,对帮助没有一点应有的感激,仿佛他们心灵的行囊里,没有“谢谢”二字。
小女孩并不是等待一种回报。她在等一种回音或者回应,来解决她心里的疑问。我想,她的心中是有个疑问悬而未决,这位伯伯怎么啦?怎么就不说一声“谢谢”?或许她的老师教她,受到别人帮助时,一定要说声“谢谢”。而眼前这位伯伯,怎么连微笑都不会呢?
小女孩的郁闷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春风来了,没有一朵花响应而开,没有一棵草破土而出,春天又在哪里呢?这个春天,小女孩一定找不到。
一位朋友资助一位学生读完大学,直至参加工作。其实他也并不富裕。妻子没有工作,只凭他的一点稿费。后来,他跟我说,真是有点心寒。我开始误解了他。一句话直逼他的内心,我问。你难道需要什么回报?
回报?他淡淡一笑。需要什么回报呢?只是需要一个答案。这么多年,他没有给我发过一个短信,从来没发一个短信。哪怕只发一个字。也能从这个字去揣测他心里的感受。我心里总是有个疑问。这孩子怎么啦?是不是因为接受了帮助变得格外自尊,所以刻意回避我,可他怎么就不考虑我的感受呢?这是为什么?我心里一直很纳闷。我需要的不是回报,而是一个答案。
友善的言与行,无疑是美好的,犹如一声呼喊,它同样需要回音。冷漠与冰凉,只会消磨友善者的美好初衷和道德激情。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享受着这个世界的给予。这是一个人心灵与生活的需要。美好的生存,均拜他人所赐。
当这个世界对我们如此友善时,当它给予我们许多新鲜美好的事物时,比如,每天早晨工人们送来新鲜的牛奶和晨报,面点师提供的热气腾腾的早餐。打开电视机播音员送来的远方新闻,我们感受到了它们带给自身的惬意和温馨。不要让这个世界心存悬疑。不要让友善者的心变得冰冷和疲惫。
颔首致意,微笑并且感恩——这就是我们给予友善最起码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