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晋时代,出了个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的儿子叫王献之,由于从小受父亲的熏陶,也很爱好书法。他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了几年字,大有进步,得到许多人的称赞。王献之一听,以为自己的字和父亲的字不相上下了。
有一天,王羲之外出有事,临行前随意在墙上写了一些字,让王献之临摹。王献之纸临摹了一会儿就觉得差不多了,并把父亲的字擦掉,只留下了自己写的字。
王羲之回来之后,看到墙上的字,叹息道: “大概我写这些字时,醉的很厉害吧!不然怎么写的这么难看呢?”站在旁边的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又很不服气。
几天之后,王献之又模仿父亲的字 ,写了几行,送到父亲书房,心想这次父亲看到一定要夸奖我了,谁知王羲之看后只是顺手在大字下面加了一点儿,变成“太”字,随即还给了王献之。
王献之弄不清父亲的意思,又不敢多问,就拿着字去找母亲。
母亲细细看了一遍,指着太“字”下面一点儿说:“几行字里,只有这一点儿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像迎头浇了一盆冷水,有些灰心了。这时母亲耐心的对他说:“孩子,练习写字必须下苦功夫。你父亲年轻的时候,先用四、五年时间,虚心临摹诸家的字体,把别人的特长融会贯通,然后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了练字,你父亲不管走路还是休息,一直用手在身上一横一竖的笔划,揣摩字的笔画结构 ,日子长了,把衣服都划破了,家里连一件不打补丁的衣服都很难找出来。他在练习书法时,因为写完字常到一个池里洗笔和砚台,久而久之,池水全变黑了。他练字练的入了迷,连饭都忘了吃。有一次,家里人把蒸馍和蒜泥放到他面前,叫他赶紧吃饭,结果,他拿了一块儿蘸了墨汁的蒸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他一心想着练字,错把墨汁当蒜泥了。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好高骛远,自满自足,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行啊!”
王献之听了母亲的一番话,非常惭愧,他马上找来了18口大缸,把缸里都灌满了水,发誓不写完这些水绝不出门。
从此,他每天勤学苦练,深钻细研,并虚心向父亲请教,完全沉浸在了书法中。
年复一年,18缸水终于用完了,这天王献之趁父亲外出,又写了一副字贴在墙上,王羲之回来看了,以为是自己写的,可想了半天也记不起是什么时候写的。他一查问,知道是出自王献之的手笔,非常高兴。尽管他一向严厉,也不能不夸奖儿子了。
后来,王献之的字不断长进,终于达到了父亲的水平,人们称他父子俩为“书圣二王”。
不得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 。无论做任何事情,想要做的好,一定要静下心来,勤学苦练,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