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儿园的时候,在妈妈的引领下,我走进绍秀图书馆,从此便迷上了那一个个在诉说的方块字。
图书馆藏书丰富,经常会有很多新书补充进来,虽然每次可以借十本书,可我还嫌不够。借书的时候,我总难免出现猴子下山的情况:原先已选好了十本,但经过另一书架时,又看见了一本似乎更有趣的,驻足快速浏览,又爱不释手了,只好依依不舍从手中的书堆中抽出原先挑好的一本,忍痛割爱地换上更有趣的这一本。图书馆的书架都被我搜索了一遍,拿到图书馆管理员那里登记时,那十本书已被我换得七七八八。捧回家后,细读并领会书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尽管是细读,但速度也快,一周能来借一次。可能你会有疑问了:那么快,能学到知识吗?
当然!读《藏地密码》,我了解了藏地文化和藏人的宗教信仰,认识到了藏本土宗教——“笨教”如何与佛教相融合,并传到了今天。还有那些曾盛极一时的古王朝:古格王朝、象雄王朝……有时我为了证明书中所述的内容,特意去搜借了另一本书。例如《格萨尔王史诗》里面的传说的确是与《藏地密码》中的知识相吻合。鲁迅的《呐喊》和《狂人日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病态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作者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憎恨情感;茅盾的《家》、《春》、《秋》写出了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却换不来一顿饱腹……
书伴我成长,助我成长。年龄阶段不同,选择的书也就不同。比如四、五、六年级,我选择看那些通俗易懂,直白如话的书,如《明朝那些事》、《司马懿吃三国》等。读初中时,我开始读散文,如《艾青散文》、莫言《红树林》、《四十一炮》等。同样的书,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也开始不同。开始,我最想了解故事的情节。渐渐地,我便注重理解作者的情感,甚至边读边揣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书就是一座无边无际的宝藏,而珍宝只属于锲而不舍的寻宝之人。书还能让人安静明理,在网络和电视泛滥的年代,看看书,品一壶香茗,便是最好的选择。在图书馆更是一种享受,“无丝竹之乱耳、无安牍之劳形……”
冰心奶奶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我也把书当朋友,让她陪我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