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
前几日还是一片金黄的麦田,好似突然换了人间。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几乎不让人回神。在这青黄接力之间,一群白鹭也跟着在空中翻了个跟斗,饱食了一顿。拖拉机翻耕土壤的时候,挖带出好多肥美多味的小虫子。
几个月后的未来,这里将是另一片金黄。在同一块田里,一熟麦,一熟稻。这是季节的事,也是农事的事。小麦与水稻,世界上最主要的两种口粮作物,走到哪里都会碰面。南方一点光温多,甚至可以一熟麦,两熟稻。收完麦子种早稻,收完早稻种晚稻。一-哒-哒,麦-稻-稻;二-哒-哒,油-稻-稻;三-哒-哒,绿-玉-稻。当然冬作除了种植小麦,也可以种植油菜、绿肥等,也可以玉米、大豆、蔬菜、瓜果之间轮流替换。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只要算好时间,算好一年的光温。
四季轮回,稻田也自有安排。稻田他有制度。
收完早稻种晚稻,过程就有很多人记忆犹新的农忙“双抢”。因为季节紧张,抢收抢种。早禾收罢晚禾青,再插秧开满眼成。南方地区的晚稻,晚稻要预先育秧,要在立秋之前插秧完毕,在农村也叫“关秧门”。那是大人小孩齐上阵,能早一天是一天。不然秋天气温降低,晚稻的抽穗成熟困难。现在技术发展,生育期短的早稻,生育期长的一季稻,都可以留茬再生。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稻茬,有再生能力,不用再次播种插秧。种一次收两次。
有一个算法,4乘以2,大于6乘以1。说的是一亩稻田,种一季稻比如收获600公斤,种双季稻则可以收获两个400公斤。我国因为人口多、耕地紧张,不能像美国那样土地可以种一年休息一年。每一块土地都需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也许大家最近从全国两会上听到过农业方面的一个热词,提高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指的就是一块田里一年种收几次。我国南方一些省份的复种指数大于2.4,北方略低,而全国的平均在1.5-1.6。通过科技的支撑,比如早熟品种的选育,复种指数还是有提高的空间。这也是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体现之一。
除了麦稻轮作,一块耕地还可以混作、间作、套种。在同一块稻田,去年种稻今年种玉米,轮着来。轮作的科学意义在于保持和培植地力,而且也有利于减少病虫的发生,因为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病虫危害,一些病菌虫子会一下子找不到主人去哪里了。还有混合种植,相间种植,一种套一种等等。有的稻田会间隔着种几行籼稻几行粳稻,可以提高病虫的抗性。我记得自己家里小时候,没等麦子成熟,西瓜大苗就种进去了。桑下豆青青,桑树没开始茂盛的时候,同一块地里见缝插针的豌豆、土豆已经成熟收获了。晚稻还没成熟的时候,紫云英种子已经撒下去了。等稻子收完,地里很快又现出一层毛茸茸的绿。
父亲原来有一块稻田,改种成苗木。遇到苗木跌价没卖出去。后来就长成了一片小森林。但是有绿荫没产出,父亲看得着急,就移除了一些弱小的小树,让阳光进来,匀出一寸种点菜蔬。方寸之间,几十株青菜苋菜,几十棵玉米莴苣,几窝土豆,几架豇豆,还有一挂挂的茄子辣椒。沿着池塘一边间隔种几株枇杷,桃子,葡萄。顺着树干种上了会爬树的丝瓜,扁豆。田埂上还长满了紫苏,车前子。一段时间不去,又换了阵式。整整齐齐,一年到头常有时蔬上桌。复种指数挺高的。我说父亲,你这是全天候立体化种田。
乡下田野,犁铧不歇。每一块土地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