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像只刺猬,倘若别人靠近一毫,立马一下挣开全身的刺,气势汹汹,针锋相对,内心却柔软的似蛤俐中的肉体,用坚硬的盔甲保护着自己,这就是曾经的我。但故事似乎也因此而开始……
五个月前,那时还是炎炎盛夏,骄阳灼目,我拎着沉甸甸的行囊,带着灰土尘面,揣着小心翼翼和来自小城的自卑感,来到了省会合肥,走进了合肥八中,步入了一个新的集体。是的,我是班上唯一一个来自小城市的人,我站在他们中间是那么的突兀,我像一块笨拙的补丁,硬生生的挤在光鲜亮丽的人群中,是那么的扎眼。
我的眼神变得越来越冷漠,我的语言变得越来越生硬冰冷,我把炽热的一颗心无情的深埋,因为自卑我假装高冷,笨拙的隐藏自己,害怕与人相处,害怕他们看到我的自卑。
九月的第一天,我牢记的日子。
操场上一团团紧凑的小“粒子”,像在高温中加热,不停地碰撞、骚动。校长拉扯着嗓子维持着这个新生的开学典礼的秩序,可底下兴奋的人群没有丝毫要停歇的意思,我皱了皱眉头,无奈又厌烦地摇了摇头。“耐心点儿。”耳畔是一口标准的美式发音,下意识的向上瞟了一眼,随即倒吸了一口凉气,是我们未谋面的外教,生于小城市的我没有见过外国人,自然是惊奇的很。只是他脸上凝固的笑容,是比阳光还灿烂,微微上扬的眼角,盛着一颗蔚蓝色的水晶似的眼珠,顽皮地眨了眨眼,活像一位老顽童,微白的头发,浅浅的皱纹,挡不住从他身上漫延出来的青春、活力和阳光般真诚的味道。
他,第一个走进我心灵的人。
一见钟情,是的。只是我对这段友谊的第一印象。如果还要我形容的话,日久生情,是我对接下来我们之间种种的总结。
如果说第一次的相遇是一次意外,那第二次的相逢一定是命运的交响。那是在周二的中午的最后一节课,美国历史,是他的课。但一向文科烂的我,自然没有兴趣听,像往常一样坐在位子上发呆,他似乎发现了我的小动作,静静地走向我,脸上没有一丝愤怒,依旧是悦颜,嘴角带着阳光的气息“嘿,你好,小姑娘,我们好像在哪见过哦?看,我们都是熟人了,就欣赏一下我的表演吧。别老云游了,好吗?”脸上还是那真诚,顽皮的笑容,我尴尬地点点头,笑了。接下来的半节课我听得格外认真。不过一会儿,下课钟声响起了,我又像往常一样慢慢地收拾东西,等到全班同学都走了,我才拿着卡一步一步地迈向食堂。这时,突然像有一阵风,面前出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是他!他是一路小跑追上我的,头发还保留着被风刮袭的痕迹,笑容依旧美好。“为什么你总是一个人?”他的表情很真诚。“我没有朋友。”我坦诚道。我很明显地看到他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看起来有些难过,我静静地低下了头,“老师,再见!”依旧默默地抬脚想向前离开,又被讨厌了吗?我心里默默地想。
“等一下,”我怔怔地一回头,是他甜甜的笑容。“走吧,一起去吃饭吧,老师请你吃饭。”也许是太久没有人陪我了,也许是太久没有人和我做朋友了,我甚至有点不相信,望着眼前这个金发碧眼的年纪与我爸相仿的“洋人”,竟有些感动,眼眶泛出了泪花……
在那之后的每一天,他都会定时出现在教室门口,歪着脑袋等我放学,有时会带着几个与我年纪相仿的邻班的女孩子同我们一起吃饭,我知道他是在为我找朋友,他不愿意看到沉默寡言、闷闷不乐的我。他也会尽量挤出时间帮我补课,因为我的英语水平有些匮乏,有时他说的话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他也总会不厌其烦的通过手势或者是其他的表达方式来告诉我,有时候他的动作会有些笨拙,但我从不嘲笑他,他也同时孜孜不倦的卖力“表演”。每当看到他手舞足蹈,焦虑的样子,心里不经意间像被阳光沐浴过似的,温暖、明亮、美好。在课余时间他也会和我分享他的故事,在我难过的时候,他总会第一个冲到我眼前,来安慰我、教导我、鼓励我。在他的阳光下,我渐渐地成长起来,开始变得开朗、乐观。不知不觉在他手掌心中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圈子。慢慢地我也变得温热起来,活泼起来,用他的话说,像只小鸟,像天空中的小天使。
我曾不止一次地问他为什么对我那么好,一次他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说出了其中的秘密:因为从见到你的第一眼,我就觉得你的性格真的很像我在美国的女儿,我现在在中国工作,没有时间陪她,但你身上有着她的影子,我一直把你当成自己的女儿,所以我希望你能快乐起来!
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渐渐的我成了他的女儿,他成了我的父亲,我们之间竖起了一道亲情的桥,联通了我们彼此的心房。
我们穿越了大山大洋,只为遇见对方,为了彼此,为了这份不同寻常的友情,亲情。
在这明媚的春天,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穿越人海,遇见你,此生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