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美好的相遇,都是不经意的,正如我与那片稻田的邂逅。
那是一个盛夏临近中午时分,太阳晒得人火辣辣的有几分倦意,眼前突然出现一片绿油油的稻田,那一片碧绿的禾苗迎风摆动,起伏的绿浪送来阵阵凉爽,让人一下子清醒了许多,仿佛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只为遇见这一片稻田。
稻田旁的小路起点,有一棵高大的芭蕉树,透过阔大的叶向天上望,绿叶透着光,一道彩虹若隐若现地透射到芭蕉叶上,煞是好看。稻田旁的小路上有一排美人蕉,红的黄的花开得正热烈,在绿色稻田的映衬下,更是鲜艳夺目。在小路上漫步,仿佛走在故乡的小路上,我的北方老家不种水稻,以小麦为主。而身旁的还没结穗的禾苗与同龄的麦苗惊人地相似,让我分不清是走在童年故乡的小路上,还是如今赖以生存的寄居地小路上。无论是在哪里,我都相信这是一种命定的缘分,因爱人的老家就在附近小镇上。我们都曾在不同的田野里奔跑,他跑过青葱稻田,我跑过青涩麦田,在田野的尽头相遇,牵手一生。或许这就是宿命的安排,就像人与人,人与风景相遇都是注定的缘吧。
无论稻谷还是麦子,都是人们维系生活的根系所在,是安身立命的依靠和依赖,是民以食为天的生存根本,这些能产出粮食的植物在家乡的田野里生根、发芽、分蘖、抽穗、扬花、结实,滋养人的童年时光,又无怨无悔地送走青年人的背影,去远方追逐自己的梦想。
犹如我路经的李氏宗祠,大门上的对联:“纱笼门下无虚士;花萼楼中聚太和”与黄氏宗祠“江夏第”上的对联:“礼义经世功名垂万代;诗书传家翰墨香千秋”一样,不仅有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有对后人寄予的美好愿望,希望家业兴旺,子孙满堂,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或许一些人的先祖去了远方,但宗祠留了下来,留在了一生割舍不下的乡村,守护着这一方山水和土地,守护着岁岁年年,而一代又一代人收割着一茬又一茬的庄稼。
而稻田旁的扯渡河桥,也有着厚重的过往。据了解,扯渡河桥建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57年的历史,桥长近40米、宽约6米多。建桥位置是原郴县、永兴县交界处,官、商的必经交通要道,建桥以方便渡来往行人。在扯渡河桥未建成之前,行人要过河,只能依靠一只小木船和一根横牵两岸的粗麻绳。行人渡河时,立于船上,双手扯着粗麻绳,把船扯向对岸。年长日久,人们便称这段河为“扯渡河”。据传:有一位赶考秀才骑着马,带着书童从家里起程路过扯渡河,过河时险些掉入水中,他便郑重许诺:“地厚天高,我若高中,必在此架一座桥。”许下诺言的秀才果然高中,还在附近一县当了知县。为了兑现承诺,这位知县便来到扯渡河,召集当地父老说明来意,并当众捐银两百两,发动安仁、攸县商人捐款捐物。知县捐银建桥的事迹传开后,周边等多个地方的民众和富绅也纷纷响应捐款修桥,终于建成了一座横跨两岸的三孔石拱桥,取名扯渡河桥。
扯渡河桥让人感受到诚信的力量,正如孟子所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也让我想起诗人木心的那首《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也让我想起了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纤夫的爱》:“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而当我走完这条小路,站在小路终点,站在新建的桥上,对望扯渡河桥旧貌时,三个桥孔在河面倒影成三轮满月,在绿水环绕中,在蓝天白云的俯瞰中静美无言,只有桥下的扯渡河水缓缓流淌,风淡云轻地向前流去,不急着赶路的样子,因为她知道只要多走几步就能汇入西河,一条更大的生态河流,流经千年不老的村庄,滋养生生不息的父老乡亲。
站在桥上,将西河岸边的那片稻田尽收眼底,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了不同风景。透过狗尾草看稻田上方,天空蓝如海,如浪朵的白云在稻田间滚动着小小涟漪;透过野菊花看稻田,稻田里仿佛有许多儿时的萤火虫星星点点;而透过不知名的红色流苏花看稻田,稻田像一块调色板,调出了多彩的梦。梦里梦外,恍然惊觉,一个人无论出走多久,最终还是想回到生养自己的脚下土地。正如西河岸边的那片稻田,随着缓缓水流的节奏舞动身姿,水流不断,稻田就不会荒芜,以田为家的人们会用赤城之心,勤劳双手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这片心灵的稻田,呵护世世代代绵延不绝的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