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篱笆,似乎想挡住岁月流逝;几片落叶,仿佛要敲响一串旧梦。
窗里窗外是两种不同的风景:窗里的人安静端坐于桌前,桌面有几张被风吹乱了的素笺;窗外是一方清朗的天空,还有几枝沉郁的绿色或重叠或招展。窗里独坐的人,一颗心穿行于天地的浑然之中,窗外的景色,一点一点浸润到这寂静的书斋。
严冬早已颤抖着向我们走近,晴朗日子里那些素白的云朵飘去了哪里?风,一阵阵地掠过之后,雨就接着来了。淅淅沥沥,点点滴滴,一声远又一声近,声声打在叶上,落在心里。
心在此时动了一下,踌躇间还是推门出去。我不想带伞,难道在雨中真需要伞的保护么?一个人在阴郁的灰色天空下走着,将手松松地斜插在口袋里,仰头任丝丝细雨淋在脸上,还真有几分爽快和惬意呢!我相信自己应该是很洒脱的模样,看看四周沉着而黯然的深绿,庆幸身上的红色棉袄竟然是这个冬季最好的装饰和点缀。
路灯像涂了奶油的果子挂在没有枝叶的杆子上,黄色的光晕在被雨淋湿的路面泛出含糊不清的亮斑来。我的身影一次次在灯光中被拉得颀长,最后消失在前面那片空旷的草坪子里。站在空无一人的地方,一时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我仰起头来,张开嘴闭上眼睛希望能够吸进几滴雨水,似乎这样能够浇化一点心火和焦灼,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会这样?邪门了?莫非入冬以来火锅吃多了并不是好事?温暖和烦躁的感觉为什么总是同时出现?
在雨中漫无边际地遐想了几个来回之后,心似乎得到洗涤一般顿时轻松了许多,看看四周次第亮起的灯不断地传达出温暖和光明,不由得伸伸胳膊踢踢腿然后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来――经常这样吐故纳新据说有益健康,何乐而不为呢?当代人最需要的应该是健康和平安,有了这个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至于其他固然重要,但位置还是可以稍微排在后面一点。可惜很多人沉溺于对钱财和权势的追逐之中,往往容易将最重要的东西给弄丢了,未必不也是一种本末倒置吗?记得香港女作家梁凤仪说过:健康是“1”,美貌、名声、权势和财富等都是“0”,有了“1”,后面积累的数字才会最大,倘若没有了“1”,就什么都没有了。
也真奇怪,就这样在晚雨中走了几个来回之后,心情顿时轻松了很多。当我释放了一身的疲劳和困倦回到书房时,无形中已经将很多个日子积聚的郁闷和不快挡在了门外。寒夜将临,端坐一隅,展开长卷,凝神屏息。扶笔,吟诵,弄弦……忽想起毕加索笔下的鸽子,曾经将那样的温暖与安详带给世人,然在今天这样的茫茫雨夜,该去哪里寻访它们的行迹呢?
我安定了自己的心绪,在灯下读韩少功的一篇《雨读》,凝眉静思颇有些共鸣和感触,希望也能够像他那样于一些书卷中循一些诗句或者散章,飘然落入古人昏黄的心境中去。而且在这样的一个雨夜里,很容易与他的思想产生共鸣,也很容易认同他的见解:较之西洋文化总体上的外趋势,中国传统文化有总体上的内趋势,比如崇“安”、重“定”、好“静”、尚“止”,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中国人的心态,从中可以感觉到是一种对雨中山林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可以让你充分想象的古人凭窗听雨的情态描写。
我在这个有雨的夜里,不期然而然地读到了一种冷静、悠远、释然和安详。由此更加相信古人在没有电影电视网络和手机等诱惑的情况下更容易天马行空、精骛八极,各种思想和知识以及感怀确实很有可能在雨声中诞生,难怪那么多古诗文中的佳词妙句往往在孤寂的雨中与你相约,伴你在种种设想与期待中与苏子相携“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思绪刚刚在兴头上回旋时,我的手机音乐在寂静的夜里响亮地传过来,那优美而跳跃的旋律在冬日的房子里荡漾,我缓缓放下手中的书本,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从容地接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