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型脱口秀节目《见字如面》,一档明星朗读书信的节目,那期由蒋勤勤和徐涛演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浪漫情书,深受感染,瞬间有种穿越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民国时期的鲜活场景、人生故事中,触碰着生动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范,领略着那代人的精神面貌与思想情怀,欣赏大诗人浪漫情书的同时,开始怀念书信的日子来。
非常喜欢书信的形式,手写信的感觉很美好。一直觉得纸质的信更能传递一种感觉、思想、温度、情感。写信时,手的体温慢慢渗入纸笺,敞开心扉, 用笔书写心绪,用信封包裹情怀,用邮票架桥,邮递情谊,信中的温情通过收信人的眼直抵心田。信纸将寄信人的体温传递给收信人,阅读时又将收信人的体温纳入其中,彼此的友情就在这来来往往的信件中积蓄、升华。
以前读书的时候经常写信,朋友之间彼此都靠写信交流,那时的感情很纯很真。经常会特意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信纸、信封与邮票备用,想念谁了就给谁写信,静心在信笺上抒发心中的感想,讲述过去的、现在的,甚至将来的。大学期间,我曾写过一封很长很有情怀的信给一个闺蜜。然后,就天天等着她的回信,每次看到邮递员的自行车后座挂着的两个绿色的鼓囊囊的帆布包,都满怀希望其中有一封是闺蜜的回信,结果次次都事与愿违,看到别的同学收到信时的兴奋劲,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失落和伤心。很久以后,总算盼来了闺蜜的来信,从中得知她也一直望穿秋水般的在等着我的信,当时的那种感受直叫一个泪奔,估计我那封信被遗失或因为超重被处理了什么的,好不遗憾。于是乎,我与闺蜜约定,以后每月都给对方写一封信,交流学习心得、畅谈理想,从此,书信伴随着彼此一直坚持到了大学毕业。
车马邮递信件很慢,日子也慢,却很有情怀,但当时自己并不觉得这是情怀,感觉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真心怀念高歌理想和畅谈情怀的岁月,留恋崇尚书信时代的素养和心境。
曾经读过西蒙·波娃1950年写给美国青年作家艾格林的《越洋情书》,“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特别羡慕西蒙·波娃与艾格林之间的感情,特别感动于他们彼此的真诚。
书信渐行渐远,现代人越来越不擅长表达情感,很多的心思、感想或欲望,只能掩埋在内心深处,或自行记录下来。时常怀揣很多小情怀,越来越不会表达,却又越来越想表达,偶尔在朋友圈流露些许,却又担心被别人笑话矫情。似乎越来越多的个人小情怀会被称为矫情,越来越多的人没兴趣听你扯淡;感觉现在是一个被遗失的时代,一个缺少情怀的时代。然而,从这档书信朗读节目居高临下的收视率,似乎可以看出,社会越缺少什么就会越提倡什么;什么在逐渐逝去,人们又会企图得到它,甚至竭尽全力去追求。
曾经我有个浪漫的想法,给五年后的自己写封信,或者写好了,收藏起来,以后再去翻看。有时候,会突发奇想,如果五年后的某天收到五年前的信件,那将会是怎样的惊喜,一定无比幸福,当然,也可能无比落寞,应该各种感想都会有的,唯希望五年后的自己更加优秀。
偶尔翻看过去的信件、日记,边看边回忆,感觉特别美好,也特别享受。有时候,感觉自己心态老了,特容易怀旧;有时候,又很羡慕老人那种慢的生活状态,一如书信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