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些日子没有看到老母亲了。今年"五一"节,登上火车,奔赴万州(原万县),改乘汽车过万州长江大桥,很快就到家乡了。
大路是愈来愈宽敞了,愈来愈顺畅了。达州通往万州的火车刚通不久,而万州公路长江大桥在好几年前就贯通了。过去回家一天赶拢要两头摸黑,现在只需大半天了。
特别是万州辖区的路,得益于重庆市直辖和三峡工程的建设,发展一日千里,条条主动脉弄得宽宽敞敞,亮亮堂堂了。
离开主动脉血管,踏上一条故乡的也是直抵云阳县新县城的"次等级"公路,实在不敢恭维,其坎坷不平足以使你心跳骤然加快。此路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所建,到现在已经三十年历史了,怎么没有得到较好的维护和改造呢?
这天天气很好,望苍茫的西山,起起伏伏,象大海的波涛涌动,非常清晰的白日就要沉入波涛之中。黄昏紧随其后,西边起伏的山脉有了玫瑰色的花边,那是故乡特有的晚霞。
公路快尽时,天色却更朦胧了,绿草灌木十分茂密,看不见那条通往家的小路。竟在凸凹不平的公路上打了几个转,才找到了一条可以寻着家但并不是捷径的小路。
天不黑,路是好寻的;山依旧,路也是好寻的。
我离开故乡那个时候,这山看那山,一览无余,草木稀少。虽益于看各村各院的人事动静,但却有损于山的生命,所以"和尚头"似的山极极不好。听说毛泽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由当时的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陪同,沿长江而下,走到云阳县辖区的时候,毛泽东看沿岸风光,突然问李井泉,你们云阳县的县委书记是个"秃头"吗?李井泉回答说:"不是。"毛泽东"哦"一声,默默望着大山,便再没有说什么。李井泉感到毛泽东问得蹊跷,再看长江两岸情景,恍然大悟,原来"毛主席是说这山是秃头呀!"后来,毛泽东这幽默的一问使云阳县开展了在长江两岸的植树运动。
现在,故乡的山穿上了碧绿的衣裳,没有羞涩之感了。这主要是退耕还林的结果,不种粮了,即使不植树,野草也自然要长起来。事实上,看情形,天工多于人力,树几乎没有植,灌木和野草是饮露水长起来的。还有一个次要的原因,男女青壮者外出打工,在故乡消耗的人少了,过去柴草少,要烧一些煤,现在连柴草也烧不完;过去要穷一些,人们千方百计偷砍树卖,现在,除了建房、打家具需要砍树,人们基本不砍树了。
再回头说故乡的小路,由于灌木野草茁壮成长,生态环境变好了,但小路要奄奄一息了,再过几年,我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看呀,那些小路,野草灌木在挤她,何况小路也要折旧啊,有风雨的冲刷呀,还要承受人畜过往的磨损和践踏呀。事实求是地说,对乡间小路的建设,今人不及古人。故乡有不少石板路、石梯路,都是古人的业绩。半个世纪以来,我似乎没有看见新铺就和新搭建的石板路、石梯路,也许是我的目光有限,看的地方很少。
乡间还需要小路吗?即使乡村公路网络形成,但只要村民散居状态存在,乡间还是离不开小路。实现村民的群居生活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梦想。所以乡间的小路,仍然是城镇紧密连接乡村的纽带,也是象征党和政府紧密联系数亿农民的纽带。"大路"畅通,"小路"难行,这个联系是不是略嫌疏松呢?
古人做善事,其中一条就是修桥补路。现在,为何看不见这个善举呢?假如,乡、镇政府和村上号召一下,把这些"毛细血管"疏通疏通多好;假如,有钱人家,拿点钱出来,把乡间的小路补一补、铺一铺多好!国道、县道、乡道、村道是大血管和小血管,乡村的小路,把它比成是"毛细血管"难道不形象和贴切吗?我以为,基层政府的官员,不要忘了乡间的小路,要把乡间小路的建设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之一。
公益事业,政府不号召,村民不会搞。把劳动力组织起来以出工,把慈善家鼓动起来以出钱,小路就会连接上舒坦大路!
由乡间的小路,想到了农村的精神之路,想到了农村的发展之路,想到了城里许多弱势群体的生存之路,其情其景颇为相似,需要执政者和"大路"一并关注。大路小路都好走,才是真正的幸福的路。
(说明:此文写于2005年,后来,云阳县大力建设乡村道路,已经改变了乡间道路状况。此文仅反映一个历史时段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