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四五月份,总有朋友咨询哪有桑叶可采摘,一看就是给家里娃养了蚕宝宝。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有养过蚕宝宝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很多人家有全家发动加入寻找桑叶的队伍中的经历。记得小时候同事娃好不容易养大蚕宝宝,蜕皮吐丝成茧,化作一只只大蛾子,孩子奶奶回来发现奇怪啊,纱门纱窗关着居然还有这么大蛾子飞进来?“啪”“啪”“啪”手起拍落,打死三只大蛾子,结果可想而知,小朋友回家发现精心侍候多日的蚕宝宝,幻化成蛾后却惨死在奶奶苍蝇拍下,哭得那个悲痛欲绝。
我们70后对桑的回忆是甜美的桑果。有一次我父母去丹阳路过大片桑园,桑树上结了肥硕的桑果,父母采了好多回来,四十年前也没啥卫生概念,我拿着就往嘴里送,后来嘴巴莫名其妙肿成乌黑的猪拱嘴,奇怪啊,初步判断,应该我爸妈把形似桑果的毛辣子全部撸回家,小时候的我太馋也不挑拣,连毛辣子跟桑果一起吃了,这酸爽!
这是我们平常吃货眼里的桑。桑跟其他舶来品植物不同,举手投足满满的历史和文化,真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代的桑几乎与生活息息相关。《诗经》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陌上桑》的罗敷是个绝美的女子,桑与五谷举案齐眉,五谷滋养人们的身体,桑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桑树的叶子最主要是养蚕,从过去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桑是根源。
“桑”和“丧”是谐音,北方人避讳门前屋后不种桑树,南方人养蚕纺织赖以存活对桑对蚕有特殊感情。桑是乡间最常见的植物,是中国古代农耕时期的一种象征。沧海桑田,而不是沧海稻田沧海麦田;桑是根,是家乡,是离开后依旧遥望的故土。“桑梓”“桑里”“桑思”“桑井”“桑下”……都是游子心底挥之不去久久萦绕的心头之好。
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树全身都是宝。早几年去黄墟一个桑园,吃过一顿全桑宴,桑园里养的鸡鸭,桑叶排骨汤、油炸面拖桑叶、桑叶炒猪肝、桑叶粥……让人眼花缭乱大开眼界。
我最爱的桑诗是“陌上桑未开,赠我鬓上钗。花下抟一笑,翠叶羞印腮。”十分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欲说还休两颊绯红的女孩。
《诗经》里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跟“桑榆”都有着淡淡的忧伤,时光更迭如梭,世间人来人往,我们心底除了桑事蚕事,还有流光飞转里的万般滋味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