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油烟罐

∞ 衰小乐 。
发表于 2022-09-16 12:07

说起油盐罐,先是惧,后是亲。村庄的地形有点意思,周边是一圈起伏的高山,锯齿般围着中央的田畴和几抹青砖黑瓦的房舍。一条小河跟随两岸的深树,蜿蜒着从南面的锯齿间爬进来,又从北面的锯齿间溜走了。当中靠近东面那座名叫东茅岭的红壤高山,有一座兀自独立的圆岭,椭圆,低矮,平缓,生长着茂密的油茶树和山苍子树。这圆岭,还有一个名称,叫虎形山,据说是一处风水宝地,因此其面西的一坡,密密麻麻,葬满了坟茔。

我尚未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全村男女老幼,整天扛着镰刮䦆头,挑着筛子,在村东面的山脚下挖土方修公路。这条黄泥巴公路从北面的锯齿间被我们的村人拽了进来,宛如一根松松垮垮的粗麻绳,扭扭捏捏,又被南面锯齿外的人群,拉扯到更深的深山里去了。其间恰好经过圆岭的西坡,那些古老的墓葬被挖得七零八落,残损的墓碑,朽坏的棺木,随葬的油盐罐,白色的人骨碎片,泥土里夹杂的石灰渣子,触目惊心。有主的,后人捡几根骨头放在旧瓮里另处埋了。无主的,则随意丢弃或被泥土掩盖。

公路通了车,偶尔会有解放牌汽车和大型拖拉机驶过,老远就吼叫着,冒着黑烟,引得村人站在村前驻足张望。若是过了一辆甲虫状的绿皮包车,好几天都会成为村人的谈资,猜测着里面坐的一定是个大官。我们那时经常过了村前的小河,来到圆岭捡柴。只是看到公路边坡上那些尚未完全挖出来的棺木的残骸,石灰残渣,乌黑的油盐罐,就不免深怀恐惧。

人去世后,入棺时在其身体两侧各放一个油盐罐,是本村的风俗。这样的油盐罐是单个的,比拳头略大,陶泥烧制,乌黑,圆形广口。里面各象征性装入油盐茶米若干,红布封口,所谓左粮右仓,是带往阴间的粮食。另一说法是,数十上百年后,棺材骨头已腐,泥土里唯余油盐罐和白石灰的痕迹。倘若坟墓已与山势同形,无法辨认,而恰有后人在此开挖新穴,发现有油盐罐及石灰遗痕,则知此处曾葬过先人,须另择新址。

因了这样的缘故,我们在野外偶尔看到那些阴气重重的油盐罐,是视为不吉之物,需避而远之的。不过,童心往往就是那么怪诞,明知是害怕之物,在村人去世入棺之时,我们却怀着忐忑,趋近围观那一对红布封口的油盐罐。

油盐罐其实是每个家庭的寻常之物。与陪葬的所不同的是,家用的油盐罐通常是两只罐体烧结粘连在一起,两个圆圆的广口,就像一个横躺的“8”字。粘连处凸起一孔陶指环,用于提放。一只是油罐,一只是盐罐,各有青花白瓷调羹。年复一年的猪油茶油浸润,油盐罐呈紫黑色,油滑发亮。

小时候,我们吃的是粗盐,粒粒可数,如破碎的冰糖。供销社在河对面的牛氏塘,那是一条青石板小街,两面是吊脚楼瓦房,是周边村庄往来行旅的必经之地,树林密布,古木参天。日常里,村人来供销社多是买煤油买盐。煮菜的时候,有的盐粒甚至融化不了,偶尔吃到嘴里,咯嘣一声,咸得要命。那时我们上学读书,午休回家吃饭,没有菜时,母亲就在生了柴火的菜锅里放一调羹猪油,放一点盐,装一大碗饭倒进去,噼里啪啦一顿翻炒,就是喷香的油盐饭。装入碗中,几口几口就能扒拉完,只是苦咸的盐粒子总是难免。

村人平素喜欢吃猪油,香,能治肚荒。只有在煎炒鱼虾、泥鳅、黄鳝、鸭鹅、牛肉时,为避腥气,才用茶油。那时家家户户几乎都养猪,杀猪的时候,板油会自家留下来,炸成猪油,装入油瓮。冬春季节,气温低,猪油板结成白色的油脂。每次油盐罐里的猪油吃完了,便到瓦瓮里舀上几调羹。煮菜的时候,看着一团雪白的猪油在柴火熊熊的锅底融化,刺啦啦炸响,一股油香飘入鼻孔,腹中的饥饿顿时又增加了三分。

本村周边的山岭生长着茂盛的油茶树,茶油是本地一项主要出产。只是在岁末隆冬打榨的茶油,村人大多直接从油榨坊就挑到十里之外的收购站卖了,真正留下自家用的,不过是半油瓮一油瓮而已。新茶油色泽金黄,奇香,过年炸年货非它不行。茶油能够经年收藏不坏,因此,当猪油吃完之后,油盐罐里就换作了茶油。茶油还是化瘀消肿的良药,村庄的孩子常常磕磕绊绊,磕伤了,磕破了,用手指从油盐罐里粘一点茶油,一番涂抹,就无大碍了。

有的年份,尤其是四五月间青黄不接的时候,村庄不少家中已无余粮,甚至油盐罐都已空空。每日三餐,常能看到神情忧郁的主妇们,或拿一个团箕一个升管,左邻右舍借米;或手指提着油盐罐,借盐借油。实在想不出办法,煮菜烧光锅也是常有的事。

写到这里,我的眼前又浮现起母亲忧郁的面孔,还有那个犹如母亲愁云般紫黑又空空洞洞的油盐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