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了,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什么特别的食物,在我的家乡九江,每家每户都要做清明粑祭奠先祖。这种粑的形状很多,但最多的是饺子状,所以也叫饺子粑。现在,这饺子粑成了我家乡的一道美食,更成了游子魂牵梦萦的念想。
清明粑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孝心粑,得名于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东晋名将陶侃是鄱阳湖畔有名的乡贤,陶侃之母湛氏被尊称为“中国四大贤母”。公元306年,陶母病重,不能进食。辞官奉母的陶侃苦思良策,忽忆儿时母织布供其读书,突发奇想:精选家乡鄱阳湖边所产黏米,粉碎后捏成薄皮,包以时鲜蔬菜,名之曰米粑,孝敬到母亲床前。陶母见米粑皮薄馅鲜,小巧玲珑,酷似自己织布时用的银梭,高兴得连食数个,称陶侃所奉的是孝心米粑。
陶母去世后,归葬家乡鄱阳湖畔。陶侃守丧期间,常以孝心米粑供奉母亲坟前。及至清明时节,更以鄱阳湖畔青蒿做成青团,青白米粑既寄托其对母亲的哀思,又表示自己牢记母亲教诲清白为官的决心。老乡们纷纷效仿陶侃的做法,并将陶侃发明的米粑命名为孝心米粑,又名清明粑。
很小的时候,我看着母亲和奶奶做清明粑,稍大后,我帮妈妈磨粉,烧火蒸粑,也学着做,但怎么做都没有妈妈做的好。妈妈做的清明粑模样好看,皮薄馅多,富有弹性。我做的清明粑没形不说,皮厚馅少,还被我用力把粉压实了,没有弹性。
每年清明节,妈妈总要用去年收的上等稻米做粑。传统做法是:洗干净大米,沥干水,蒸熟磨粉(以前用石磨,后用机器磨)。蒸米很有讲究,不能蒸太熟也不能不熟。调粉要用开水,不能太湿,边调边加水,揉成光滑的粉团,然后像包饺子一样,包进各种馅料,做成各种形状。
饺子粑的馅料有很多种,甜咸皆可。甜的有红豆、芝麻的,咸的有白萝卜虾米、豆角五花肉、蒜薹腊肉的,反正你喜欢吃什么馅料,就做什么馅料。做好后,大火蒸十五分钟,就可以开吃了。哇!揭开锅盖,热气弥漫,满屋飘香。晶莹剔透的美味饺子粑,让我们口水“直流三千尺”。我们围在锅边,不顾烫手,伸手就要抓。但妈妈拾起一盘,先敬列祖列宗,再拾起几盘,让我们端给左邻右舍后,我们才可开吃。
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吃饺子粑已不再是清明节专属,街上有专门卖饺子粑的店,也有卖原料的。平时想吃,大家都可以动手做,或是到街上买现成的。但每到清明节,每家每户都会做清明粑,这已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