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桂走廊的咽喉要津,湘漓水系的重要节点,坐落着一个古韵犹存的小镇。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江边上,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界首古镇。
古镇起源于两汉,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明清时,全州属湖南,兴安属广西,界首正好处在两地交界处,故名为界首。那时,界首就住有上千户人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称之为"千家之市".
古镇依江而建,与水共枕。老街是丁字形布局,南北走向约一公里,西向五百米,东向江。主干道由青石板砌成,通往江边的码头有十个。沿主街骑楼有三百多座,用青砖、木材和夯土修筑,一楼常用来做商铺,二楼住人,楼下形成三米多宽的长廊,供作买卖之用。天下雨时淋不着,太阳大时晒不着,非常方便。骑楼的屋檐边装有接屋顶雨水的排水管系统。雨水通过埋在廊柱中的陶管,直接引至下水道,排入湘江。老街分为上街、下街、青龙街、黄龙街、红龙街。
古镇像一条卧龙伏在湘江边上。从空中俯瞰,东西方向是都庞岭和越城岭。两条山脉相对出,如山舞银蛇逶迤腾细浪。湘江似一条白色的玉带,在五岭中飘逸,一头连着珠江,一头连着长江,穿越时空隧道,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从平面看,远山近水中藏着一条蛟龙,龙头南面是万亩良田。一条拦水坝横贯于江面,天旱时,把部分江水引入古镇的西干渠,灌溉着稻田和菜地、果园。天涝时,通过干渠分流洪水,古镇安然无恙。南街以手工作坊为主,分布着铁铺、木匠铺、竹器铺、五金铺、豆腐作坊和银行。龙腹在大街中部,是主要商业繁华区,汇聚了杂货铺、布铺、裁缝铺、药铺、米铺、米粉店、理发店、书店、客栈、市场。龙尾在大街北向,主要有榨油厂、酿酒厂、制糖厂、豆豉制作坊。一些看戏、祭祀、娱乐的地方都在龙爪方向。据史料记载,汉代时,古镇商贸活动就已十分频繁。到明清时,已商贾如云,停泊的木帆船从渡头沿江一字排开,可谓是桅杆柞立,桨橹交错,绵延数里。每逢圩日,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古镇因商成市,因商而兴。千年的商业浸润,使她保留了许多老字号商铺,如志源祥、裕昌隆、付源泰、鸿江、恒丰、义利庄等。这些商号有上百年历史,是界首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古镇受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很有地方特色。每逢过元宵节,大街上舞龙灯,狮子、彩灯、花轿、牌灯随行,动物花卉、灯展,到处张灯结彩,十分热闹。彩调、桂剧、马仔调、旱船表演,将节日气氛推上高潮。传统节庆活动还有关公磨刀、佛诞节、尝新节、端午节划龙舟比赛等。
我家住在上界首第一个码头附近。南边有一个露天货场,有足球场大,专用来堆放木材和竹子。每逢夏季,湘江源头下大雨涨水,山区漠川乡就有排工放木排和竹筏漂流下来。靠一号码头上岸,再经马车转运至百里村火车站,发往目的地。我凭着近水码头先得利的优越条件,帮镇林业站锯木头和竹子得一份工钱,有机会时游泳到河上游木排上剥下杉树皮,晒干后当柴烧。父母常夸我勤劳、能干,我心里甜滋滋的。
每年十月,天高气爽,月明星稀,我就邀对门同伴去江对岸沙丘湾捕鱼。我俩先用石沙把沙丘湾围起,打开几个口子。白天鱼潜游江中,晚上用鱼饵引鱼翔入沙丘湾,接近凌晨时,突然关上进出通道口,用烧制的茶枯团洗水,泼撒水中,稍等两个小时,药效发作,月光下,小鱼白花花的一片,漂浮在水面。大鱼在水中还垂死挣扎,有的力大就蹦跳至岸上,我俩用鱼叉、渔网捕捞,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两大桶。天鱼肚皮发白时,我俩带着"战利品"高兴回家了。
在我幼时,爷爷、父亲经常给我讲古镇的故事,我很喜欢。让我深留记忆的有两件:一是修建灵渠。公元二百二十一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五十万大军向岭南进军,兵源、粮草受五岭之阻,只能囤集于界首。为了打通湘江与漓江水系通道,须在距界首十公里处修建一水利工程。秦王与众谋臣商议后,决定让重臣史禄担此责任。史禄临危受命,亲自带队考察。调查民意,召集当地能工巧匠,组织勘探、设计、施工,精心管理,经过三年苦战,终于完成任务,并将此工程命名灵渠。灵渠的修建成功,为秦始皇征服岭南,统一中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血战湘江。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底,中央红军反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后,从江西瑞金出发,在湘桂边境界首、全州、灌阳与围追阻截的敌人展开了殊死之战。国民党军队在湘江沿线筑起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在此一举全歼红军主力,界首渡口成了敌我必争的主战场之一。因中央纵队和领导从这里渡江,能否成功,决定着红军的生死存亡。朱德、彭德怀坐镇"三官堂"指挥,红军分别在新圩、觉山铺、光华铺阻击敌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红军损失过半,红军将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掩护中央首长和中央纵队从界首渡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湘江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的重兵围剿,保留了革命火种,完成了红军的战略转移,反思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为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两次重大事件都发生在界首,古镇因战而生,因江而存。如果没有界首,没有灵渠,中国南北统一或许要等多年。如果红军渡不过湘江,过不了界首,中国革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久。红军或许还要付出更多的牺牲。为了纪念湘江战役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把古镇老街改为红军街,把"三官堂"改为红军堂。
这些都是我童年、少年时的经历,留下的记忆永远刻在脑里。
今年,清明节我回老家祭祖,惊喜地发现古镇早已今非昔比。老街道路进行了改造,重新铺上了青石板。空中管线下地,雨污水分流,垃圾分类收集处理,通往江边的码头焕然一新,自然老化、破损的骑楼修旧如旧。更值得点赞的是沿江新建了一条旅游休闲步道,亲水平台很人性化,游客可随意体验江水的清凉和甘甜。
老街到处洋溢着红色文化氛围。湘江老渡口处立了地标新碑,对面山坡建了烈士纪念塔,红军堂陈列了大量的红军遗物和手稿。光华铺和烈水桥修建了红军烈士墓,骑楼上都插了"中国工农红军"字样小旗,商铺销售各种红色文化旅游纪念品。此外,一些明清时代的商铺老字号也重新启用,给古镇增加了一层历史厚重感。
当下,界首镇政府正在描绘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在传承古镇历史文化、开拓精神和红色基因的基础上,将在"工业强镇,农业富镇,商贸活镇,文化兴镇"上同时发力,全力打造"富强、文明、宜居"的现代新型小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看到家乡的巨变,我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回望历史,我为家乡的荣耀骄傲。展望未来,我为家乡新长征路上再创辉煌自豪。啊!家乡已走在奔小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