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黄秧落地皆成诗

寂寞看电影
发表于 2023-02-23 12:47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早在学生时代,我们就反复诵读李绅的这首诗,从诗人描绘的农人头顶烈日、挥汗劳作的特定场景里,体会田间劳动的艰难困苦和丰收果实的来之不易。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农立国,把重视农耕作为固本安邦的基础。由古及今,有多少文人骚客泼墨挥毫,状写田园风物,叙述田间劳作,赞美田园生活,讴歌劳动人民,抒发心系天下百姓的人文情怀,为人们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插秧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农活,而在诗人眼里,黄秧落地皆成诗,那些碧绿青翠的秧苗,就是农人鞠躬泥土、以汗为墨而奋力书写的诗行,至今仍在唐诗宋词里低吟浅唱。它们长长短短、平平仄仄,散发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味道。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唐僖宗年间奉化名僧布袋和尚的《插秧诗》。农人插秧一棵接着一棵,按部就班,忙而不乱;水田如镜,插者低首,便能看见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们边插边退,不懈努力,水田便成为一片绿色。这在布袋和尚看来,农人插秧,低首求成,心无旁骛,以退为进,蕴含着与道契合的人生哲理。是啊,一个人只有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只要能在名利面前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安然自在。

"农夫楫楫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四更乘月躇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头汗似珠……",宋代人刘学箕的《插秧歌》,字里行间洋溢着悲悯情怀,写出了农人四更早起拔秧苗、汗流浃背挑秧担和头顶烈日或栉风淋雨忙插秧的辛劳。

在《横溪堂春晓》中,南宋诗人虞似良描写了所看到的江南水乡细雨蒙蒙、农人插秧、白鹭翻飞、东风浩荡的场景。"一把青秧趁手青, 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 白鹭飞来无处停。"这首诗浅显易懂、富有特色,虽没有出现一个"绿",却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了烟雨江南的满田绿色和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农家生活,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睦交融的生动画卷。

杨万里的《插秧歌》,堪称是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的风俗图画。"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其中的"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既直白通俗,又极为传神,准确具体地描画出全家老少齐上阵、冒雨抢时插秧苗的忙碌情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对农人来说,插秧只是一件寻常的农事,可生活在农耕时代的文人墨客,却把插秧当作吟诗作对的最佳题材。

相传,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幼年时聪颖过人。七岁那年,他途经田头,被拔秧的农夫叫住对对联,方苞欣然应允,便叫那农夫出上联。农夫一边用稻草捆秧,一边吟道:"稻草捆秧父抱子".方苞思忖后自语:"稻草,父也;秧,子也。"他抬头远望,只见前面不远处的那片竹林里,几个少妇正将刚扳下的竹笋投入篮中,于是计上心头,大声对答:"竹篮提笋母怀儿".周边人听了,惊喜不已,都称他是神童。

读到这个故事,我也纳闷:插秧的村野农夫也会吟诗作对?后来发现,相关的民间故事还不少。

有一次,乾隆帝微服私访路过徐州地界,忽听得远处传来歌声:"面朝黄土背朝天,手执仙草水面点。由青到黄生珍珠,由黄到白可换钱。换来铜钱可养家,官税层层盘剥干……"他不敢相信,民间竟有如此动听的歌谣?于是,就率随从顺着歌声去找。走近一看,一名村妇正在田里边插秧、边唱歌。此后,他与这位农妇交谈起来,得知当地税赋繁重,加之层层盘剥,百姓民不聊生,就当场答应,全免此地百姓三年的钱粮税。

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尽管那农妇唱的是与诗歌同根异枝的民歌,但我敢肯定,绝对没有如今孩子们吟唱的儿歌《插秧》那么动听:

水田是镜子,照映着蓝天,照映着白云,照映着青山,照映着绿树。

农民在插秧,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

生活在今天的孩子幸福啊,他们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插秧时节,乡村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红花绿柳,农民激情拥抱土地,用厚实有力的双手,驾驶着现代化插秧机,插下了一片片绿意,许下了一个个心愿……一行黄秧刚落地,心中金秋便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