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古老的小镇,相传明朝一位大学士告老还乡后,在小镇建起了一所私塾,解放后改造为中学。
学校位于"十字架"的顶端,横过十字路口步行一刻钟就到了。
王小小家就住在"十字架"的交叉路口,他们家屋檐东头有根大柱子。那时候,从学校到十字路口是泥土路,一遇下雨天更是泞烂不堪,坑坑洼洼。
有一次,同学上学跌倒在泥巴里,王小小把同学叫进家,烧了锅水,给同学洗了个澡,还拿出自己的衣服给同学换上。
学校的孩子们下晚自习后回家,最害怕的就是走这条泥土路,不知道该哪一脚深,哪一脚浅。他们多么希望每天晚上月亮会爬上树梢,即使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哪怕头顶上亮起一颗星也好。
有一天,老王的母亲冯二娘在屋檐东头那根大柱子上装了一盏灯。那盏两百瓦的灯,散发着无穷无尽的光芒,照亮了脚下的泥土路,让同学们在黑夜中前行,不再孤单,不再害怕,不再跌倒。那盏灯,如同冯二娘一样,十几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伫立于十字路口,守望着每一个秋冬春夏。
一年又一年,冯二娘变成了冯大娘,王小小变成了老王,也有了自己可爱的女儿晶晶。一个寒风来临的秋天,小镇开进许多现代化的大机器,在"轰隆隆"的马达声中,"十字架"换上了水泥钢筋,老王家拆迁后从青砖瓦房搬进了高楼大厦,十字路口屋檐东头大柱子上的那盏灯变成了"红绿黄"……
第二年春天,晶晶牵着爸爸的手,一蹦一跳地到马路对面的中学的附属小学报名。报完名,老王牵着孩子,走过斑马线时,突然发现,这十字路口已不同于他上学那时候。残阳如血,染红了小镇的傍晚。汽车的轰鸣声,商铺喷出的叫卖声……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
" 晶晶——",有一天,一声绝望的呼唤,在"十字架"上飞速地奔跑,像刺刀割碎了小镇的宁静。
一辆装满货物的大卡车,像疯了似的,冲过红灯,冲过斑马线,若不是因为撞到交通信号灯的立柱而停下来,还会冲上行人道,冲进喷出叫卖声的商铺。一个小女孩应声倒地,鲜血像小镇的残阳,瞬间染红了傍晚的斑马线。附近的街坊邻居费了好大的劲才将老王从马路中间拽了回来,过了许久,老王才慢慢恢复平静,两只眼睛仍然死死地盯住十字路口——眼与灯相互守望着。
那年冬天,冯大娘一病不起。感念冯大娘和老王母子这么多年在路口做的好事,以前的老街坊邻居们和老王的同学们都你问我,我叫上你地赶到冯大娘的病床前。这个说:"冯阿姨,您还记得不?我爸妈那时是双职工,在远地方上班,我中午在您家吃过饭,那次,吃完饭,您不放心,把我送过十字路口。"那个说:"我还记得,冯阿姨的那盏灯。"来人中,一个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人,是那家中学的校长,他感叹道:"我们要在学校师生中开展讨论,冯大娘那些年守护那盏灯,到底值得不值得?"
车祸过去月余时间后,这个小镇的节假日,多了一个守候在十字路口、维护交通规则的中年人。有的人听说了他的故事,经过他的身边,用目光轻轻地抚慰着他,后来,渐渐有一股莫名的感动在人们心中涌动。
有一天,电视台记者在路边采访了那个中年人——老王,也知道了这个十字路口的故事。
不久, 十字路口那家中学组织学生加入了老王的行动中。他们每天上下学利用半个小时在路边拉着横幅,提醒司机,横幅上写着:"头上有灯,脚下的路走得更长;心中有灯,路上的脚走得更远!"
一盏明灯在十字路口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