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 我在城市里已经生活了20年了,但是,我还是一直融入不到城市的生活中,说白了:我还不习惯城市。如今,女儿买了楼房,装修得非常好。她说:“这是给你们二老买的,等你们老了,就来这里养老。”女儿的孝心我懂,但是不怎么心甜。因为,城市再好,我也找不到烟火的味道。
我喜欢烟火的味道。
在我的感觉中,没有烟火的味道,似乎就缺少了生活的真味道,也就不是家的味道。
2011年,我们拍摄朝阳市有史以来第一部15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走凌河》。在一个地方拍摄时,导演先让大家分开,四处捡来干枯的草木,在一个石洞里点起了烟火。
这个地方就是大凌河边的鸽子洞。
我们摄制组来到鸽子洞的时候,导演让我现场给主持人写几段解说词。根据需要,让我写4段。可是,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感觉,写了几句撕了,再写,又撕了。我靠在石洞前的岩壁上,面对眼前流淌的大凌河,面对我们摄制组惊飞的一群鸽子,冥思苦想。
这时,导演让工作人员在洞里点起了一堆火。一缕淡蓝色的青烟在石洞里开始弥漫,然后沿着石洞口慢慢地飘出来,袅袅地升上了天空。
看见草木的青烟,闻到草木燃烧的味道,我突然就找到了感觉,灵感在烟火的味道中如同大凌河水一样,源源而来,一口气写出了4段解说词:
其中一段与烟火有关的是这样写的:“我现在走在这个洞中,我看到这个洞就是一个普通的石洞,和以往我们见到的石洞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你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这个洞的结构还是很特殊的,我们可以看见刚才在这儿点火产生的烟顺着我头上的这个方向飘出去了。看着眼前渐渐燃烧起来的篝火,让我想到了在十多万年前的古人们,他们也是这样在这洞里燃起这样的火,让我们感受到火的温暖,他们一大家子人围坐在这里,共同分享猎物的心情一定是很快乐的,互敬互爱的情景一定是很温馨的。”
因为我最喜欢这一段,至今不忘。
在后来相关的解说词中,我这样写道:根据鸽子洞出土的石器特征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推断,鸽子洞原始人的生存年代大约在距今十多万年前。可以想象,当周口店的原始人看见火还惊恐万分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们大凌河岸边鸽子洞人的一家老小,在寒冷的冬季里,早已其乐融融地围坐在洞中的火堆旁,享用着烤肉美餐了。
时光飞逝,转眼跨越了10万年的时空,依然是这条大河,依然是一块烟火熏烧的烤肉。大凌河的鸽子洞人用一堆烟火、一块烤肉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一步跨入了文明的大门。而如今,我们烧烤的每一块羊肉,依然还是我们享受生活的美味。
这样写,是因为真正的烧烤,肉香里应该是浸满了烟火的味道。
我不习惯城市,是因为城市里没有庄稼,没有用泥土和石头垒的墙,没有早晨在鸡鸣犬吠中开启院门的声音,没有半夜驴的叫声,没有一天三回升起的炊烟……
人间烟火,在大地上从远古到今天连绵不断,这一道风景里是“一大家子人围坐在这里,共同分享猎物的心情一定是很快乐的,互敬互爱的情景一定是很温暖的。”
城市没有烟火,难道就不是很快乐的,不是互敬互爱的,不是很温暖的吗?当然不是,但乡间的烟火更令我向往。
因为,城市里充满了乡愁,乡愁的根却在乡村,在遥远的人类慢慢走来的苍凉古道上。
我家住顶楼,每天夕阳西下的时候,我都喜欢站在楼顶上去寻找炊烟,大片的楼房都是寂静的,就连远处的大山都是寂静的,没有一缕炊烟的影子。
于是,即使在炎热的伏天,我也感到一丝清冷,因为我想家了。
我知道,想家其实就是想老家的炊烟。遥想远古的时候,打猎或者是采集归来的一群人,走得又饥又渴,疲惫不堪,远远地看见烟火,就知道那是家的方向,只有家才是温暖的。家,就是屋,屋也如同人一样,都会老去,可是老屋不管多老,有烟火生着就不会老去,这样说的话,烟火气就应该是人气。也是啊,没有人哪有烟火啊,烟火即是人间呢。
想那灶膛里热烈地燃烧的柴草火苗捧起的大铁锅中可以煮菜蒸饭、贴大饼子,或者是熬一锅粥,更想在炊烟的味道里,听乡亲们见面的一句话:“吃了吗?”
因为“吃了吗”这句话在乡愁里,与烟火有关。
烟火的味道,才是我割不断、化不开的浓浓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