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太原的朋友在“走读解放路,品读老街巷”,我想如果我能够行走,是一定要参加的。老朋友们为什么要“走读”?都是退休的人了,欲说还休,究竟还是不说,走读吧。
既然回不去,只好在约定的时间,独自念想。我印象中的解放路常会发生大变化。改革开放伊始,解放路南段盖了一长串单元楼。在解放路建成住宅楼前,两旁是什么模样,忘了。记忆中路很宽,两边的房子很深,距离马路牙约五米。多是低矮的院落,从大南门口,往解放路北望,最高的建筑是宽银幕电影院。很长时间,那儿都是地标。
解放路北段比南段稳定,以府东街为界,解放路北段在渐变,省府后身早早建成了坊山府宿舍,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里就盖了六座大楼,而且很快便有了配套,解放大楼、人民市场之外,还建了副食品大楼。这几座建筑,悉为当时全市一流。俨然形成一个新的商业中心。
解放路和五一路是太原的两条贯穿南北的大街,像哥儿俩。五一路有先发优势,应为大哥。比长短,差不太多,比热闹,五一路有百货大楼,当时胜出,比公交,两边皆有无轨电车,比宽,解放路胜出,比民居,解放路追着发展,到六十年代末,旗鼓相当。在五一大楼买不到的东西,老百姓会说,要不到解放大楼看看?何况那一带还有十中、四中、育英中学,方圆两公里范围,至少有三座好中学。坊山府的小孩多在这几所中学就读。位于解放路的宽银幕电影院至今还在,倒是老大哥那边的五一电影院今已不存,令人思念郑林老人在影院正面那漂亮的题字。
我幼年住五一路,把我和解放路联系起来的是,我哥考上了十中。那时觉得远到另一城市。为他上学,家里买了辆自行车。于是家人操心,每到中午不按时回来,全家心焦,终于听到车响,人一进门,大家齐问,怎么回事?多数情况下,我哥的回答是:“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十中旁边就是中级人民法院,那时法院外表普通,坐西向东,像个平房大院,并不威武,所以连中学生也能进去一看究竟。
说回解放路。上世纪七十年代拆建后,我开始常走解放路,最喜欢常青菜市场。干净整洁,品种齐全,蔬菜肉蛋、鸡鸭鱼鳖,要啥有啥。当时买不起,进去多半是参观。我和妻子曾看到一整条金华火腿,悬于壁,大概八九十块,去看了几回,设想不出这条闪亮的火腿,最后会被什么人买去。
除此,住宅楼的底商,一度全是“知青店”。那时的“知青店”,名目很多,一座挨一座,虽然同质化,多少总有些个性,有了这些小店,即使不为专程去什么地方,也愿意随意前往。溜溜达达,就为逛,这门进那门出,不知不觉间逛完半条街。逛,是很有趣的体验,你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意外从一扇门出来,闻到烤红薯香味,于是站在炉边吃一个;或是偶遇一对朋友,意外知道了一个或几个故事。让“知青店”丧失了逛的功能,是迅速弥漫的高音喇叭,一家更比一家响。那一带却没有开饭店的,只在南口处可见驰名中外的太原面食店。
小林插队时,村里给他免费回太原的机会,派了个公差,让他到涧河看是否有5M的锅炉,他回来拉上我,一同到涧河,这是我顺解放路走到的最北边。我和妻子上下班的两个点,是南华门的单位和桃园南路的家,出发前总问,走解放路还是新建路?往往想图清幽就走新建路,需要采买就走解放路。十几年把这两条路走的熟熟的。陌生时觉得挺远,后来便不觉其远。
近二十年,我们总在外地待着。去年春节后从母亲家出来,妻子冒出二十年不问的老问题:上高速走新建路还是解放路?我俩商量着选择了解放路,不料,正建地铁,只剩人行道可通。一路好不艰难。更难的是,找不到杨家峪出口了。我分明知道杨家峪就在那里,但路却把我们带到了敦化坊。
我恍然明白太原的老朋友们为什么要边走边看,品读老街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