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位校对员的学历为小学未毕业,准确地说,他只在学校学习了4年。他热情得让人不忍拒绝,然而他的修改意见却叫我哭笑不得。
我的新书初稿,他有许多句子看不懂。有一次,他看到我一篇文章里有“华发”一词,一口咬定“华”这个字错了。我只能苦笑着跟他慢慢解释。
不久前,我发了一篇短文在某刊上。我兴冲冲地把刊物交给他看。他看完后对文中提到的“我家失火后把房子搬到了‘大坡河’边”这一句表达了深深的不满。他说,明明是搬到了“学堂洼儿”,怎么能说是“大坡河”呢?他还试图撺掇母亲一起说服我:“菊仙(母亲的名字),你说是不是‘学堂洼儿’嘛?”母亲不愿听他唠叨,只说:“啥子‘学堂洼儿’喔,有啥子必要整那么清楚?”
我的想法和母亲差不多。写作不是允许虚构吗?又不是写学术论文,内容大多来自真实的生活就行了,哪有必要考究得那么严谨?他不乐意了,嘟囔道:“你这个写法,忽悠外地人还可以,我们村里的人看到不说你乱写呀?”我的文字咋个可能被村里的人看到呢?我嘴上“喔喔喔”,心里却不以为意。
第二天, 他把文稿交给我。几乎每一页纸上都画上了一些小圆圈。我一翻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汗涔涔而下。一些明显的错误当真被我忽略了---“走近”写成了“走进”,“鸭蛋”写成了 “鸡蛋”……这样的文稿若面世,是会闹笑话的。
他走过来,轻轻地说:“你看看这里有没有问题?”他指着“十万公里”的“十”字说,“依照你文中的数字,算下来并不到十万公里,而且那么短的时间跑不到十万公里,不真实!”他居然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我文字的错误,而且一语中的!这次,我羞红了脸。他建议道:“你写成 ‘几万公里’不就准确了?”我只得立即拿出红笔修改错误之处。他还指出,称秤是用右手提秤,左手移动秤砣而不是相反。他还说:“懂秤的要说你是‘黄帮(外行)’喔!”我羞愧到无地自容了。他说得不无道理,既然这是一本散文集,写的又都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是应该保证文字的真实性,我忙点头称是。
第三天,他又交给我他修改后的文稿。我把他每一处用铅笔圈过的地方都读得很仔细。我仔细思考有没有修改的必要,需要改的,我立即用红笔改掉;并不需要改的,我也不准备擦掉任何一处圈点,那是他用心留下的痕迹。
有机会了,我应该把我的第一位校对员写进我的小书中,因为, 他教给我一个道理---做事要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