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诗经》有个别名,叫做《葩经》,因为里面很多草木名称,千年之后读来,依旧散发着幽远的植物芬芳。蒹葭、葑菲、舜华……很多看似陌生奇怪的植物“芳名”,以其神秘优雅的魅力,令人着迷。
但是“葵”却不然,这个字简单明了,我们都很熟悉。《诗·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难道两千多年前的人就开始炒葵花籽来吃了吗?后来才知道自己无知得可笑,此葵非彼葵,《诗经》里的葵是一种蔬菜。而我知道的葵就是常见的向日葵,原产地在美洲,明朝时郑和带回来的种子。
同样是《诗经》,《尔雅·释诂》有另一番解释:“揆,葵也。”又说:“揆,度也。”就是审度的意思。古人真是可爱,看见一棵菜也能引申出思想。
我也知道查这些草木的身世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但是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一头扎进书本里,原来古代很多诗句里,都影影绰绰藏着葵绿色的影子。古乐府中的《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还有《十五从军行》“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采葵持做羮,不知贻阿谁。”看来至少在汉代,葵还是菜园中、院子里常见的蔬菜或者野菜。而且它主要的烹调方法是做成菜羮。
后来至少在唐代,葵还是一种大众化的蔬菜,白居易写过《烹葵》:“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这里的秋葵,与现在的黄秋葵迥然不同,不是现在吃的长长尖尖的花骨朵,指的就是秋天的葵菜。
但是现在的我,为什么见不到这种碧绿的蔬菜,只能从书本中“揆度”它的影子呢?难道冥冥之中,真的有造化弄人,就连一种蔬菜也有其命运兴衰?明代的李时珍在大名鼎鼎的《本草纲目》中还说到葵:“今人不复食之,亦无种者。”可见在明代,已经没有吃葵菜,李时珍就把它列入草部了。
就像失宠的女子被遣回娘家,“葵”从此在回归自己作为植物本来的身份,回到山野,它还是一株草。大自然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儿女,几百年来,它在大自然里自由生长。虽然人类很健忘,忘记了它曾经在我们祖先的食谱中占有过多么重要的位置,但是它并不怨艾,哪怕人类把它遗忘。
也许不会彻底遗忘。现在流行吃野菜,谁知道它会不会被再次挖起,当作一种新奇蔬菜,卷土重来再次回到我们的餐桌?但一定有像我这样多事的人,劳作之余在书页间翻寻追索,寻找一株草木的身世。我相信,在一些无人的山坡上,一定有叫做“葵”的植物在随意生长——— 命运不会轻易放弃任何生命,哪怕它是一棵做过蔬菜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