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鬼故事大全 故事大全 情感故事 短篇鬼故事 长篇鬼故事 校园鬼故事 医院鬼故事 家里鬼故事

改行

修身有娱
发表于 2022-06-11 08:04

小县城也有个还算响亮的名称,叫做龙川县。

龙川县以农为主,自然农民就多。县城不大,管的地方却不小,但差不多都是些高山、峡谷。在高山峡谷里有好多村庄,就由这些村庄组成了龙川县。龙川县电视台的新闻都来自那些深藏在沟壑山岭的小村庄里,要想采访到一条新闻不容易,不仅路途遥远,那些不通公路的地方,还得步行。扛着摄像机走山路,很累人。在小县城里找一个能写新闻稿,又有体力的记者并不是件好办的事。

但是县长和电视台的领导还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这就是年青力壮,大学毕业而且在地区报刊上发表过诗歌的、县城中学的教师小武。

小武全名叫武德浩,这是他父亲给他取的名字,可从小,他的同学就叫他“舞得好”,后来学校里的同事也这么叫他。小武当然是个聪明人,事情的大小他从来就分得清。对这个绰号小武不喜欢却并不拒绝,为了一个绰号不值得把人得罪了,有人愿意叫,就让别人叫去好了。调离了中学,县城里的人们当就再不称他武老师,而改称他为“武记者”,虽然,背地里还是叫他“舞得好”。

电视台的领导对他吩咐道,调你来,主要是为了把电视节目里的山村基层的新闻抓起来,把山村里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出来。

这当然不是说电视节目里没有来自山村的新闻,而是现在的人们难得侍候,尽管是龙川县这样的小县城,还是动不动就有人提意见,人们说龙川县电视台的新闻是“天天当官的开会,条条领导们讲话”。县上领导听到了这些说法也尴尬,才从中学里把一直被埋没的小武“发掘”出来。

小武你可要争口气哟,电视台的领导语重心长。

但是,要让远在山村里、农民堆里发生的事情变成电视里的新闻又谈何容易?那么宽的地方,那么远的路途。

不过小武却有办法,本来他就有一个“舞得好”的绰号么!他早就听说过记者有“无冕之王”的说法。没有摄像机时就很得人尊重,而现在肩膀上还扛着摄像机,就更能让人敬畏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小武懂得“关系就是资源、关系就是生产力”的道理。初试锋芒,两招过后,武德浩几乎就成了龙川县电视台的“王牌记者”。

小武的第一招是抓住时机,请人到县城茶楼里坐一下,大不了再去小酒馆里喝几杯,当然,他所请的人当然不是成天都穿着草鞋、赤膊光背,“背太阳过山”的那些人,不过,小武心里真是没有看不起农民的意思,他自己的家就在龙川县的农村里。他请的人“都有用”,这些人都是乡镇、村子里的“头面人物”或者是“消息灵通人士”,再加上他自己已经有了“无冕之王”的身份,很快就同好多乡长、村长成了无话不说的哥们、朋友。

开始时,小武有事无事都主动给这些人打一个电话,从电话里听到什么,小武就在脑壳里打几个转,判断有没有“新闻价值”,如果有,小武扛起摄像机就跑。过了一段时间就不是小武找这些人,而是这些人来求他了。原来,乡长、村长们发现自己在电视里露脸也是件风光的事,他们发觉自己的形象原来也是这样的有派头、这样的有风度。

第二招是虚心请教。请教又得分若干层次,比如写新闻稿,就虚心向原来的老同行们多学、多问。一篇新闻稿的切入角度,篇幅的长短,素材的取舍,小武都向老同行们学,别人叫修改就修改,从不与老同行们争执。这才只是第一层次,接下来,一篇稿子在基本搞定后,小武会把稿子拿去向台领导请教,台领导如果有事,他会一直等到领导有空,听了领导的教诲,他会马上就按领导的指示对稿子进行修改,直到领导满意为止。

还有一层,当这篇新闻播放出来时,领导的署名、老同行的署名总是在小武的前面。而且小武发现,只要有领导署名的稿件总是比只有记者署名的稿子容易通过,这也是一个人懂得虚心得到的回报。

小武当记者没有多长时间,不仅任务完成得好,而且电视节目里果然就多了好些来自山村的新闻,因为这个效果,更因为小武的工作态度,电视台领导经常表扬他。

没有因为领导的表扬昏头,小武反而开始陷入了时不时的困惑。他发现他的朋友、哥们给他提供的新闻线索越来越不是那么回事。问题出在哪里一时也说不清楚,可有一点,不论他怎么样采访,那些“新闻”总会变成对他的朋友们、哥们的表扬和夸奖。他觉得他的这帮哥们儿,其实也是农民,是穿上了皮鞋和西装的农民,可他们却要领导、指引那些光脚赤膊,有时也穿戴得“周吴郑王”的农民。看上去是两群人,实际上却没有好多差别。他大不敬地继续乱想:甚至就是龙川的书记、县长也如此。

越乱想越忘乎所以,他对自己说,自己到底在大学里“滚了一水”,虽说算不算得上知识份子还不好说,但总比有的人强一点吧?可能比好多人都强!不能让他们一直牵着鼻子走,自己也试着走几步看情况如何。自从有了这些想法,他开始对一些不是任务的东西有了关注的兴趣,如果发现了一些可能有点“新闻价值”的事情,他就会跑去采访,吃了好多苦,受了好多累,可是事与愿违,好多东西却往往不能变成新闻报道出去。

也许是自己没有把握好这些素材的新闻内涵,也许是自己没有找到这些新闻的切入点,与向同行、领导请教那些“任务新闻”怎么写、怎么剪裁不太相同,小武这回的请教是真心的。当然,他向自己的领导和同行们请教,出发点是有些自私:总不能把辛辛苦苦采访来的东西都丢了吧?

不料,有的同行们看了他采访回来的一些“新闻素材”大笑不已,说,啊,这条,有点小品的意思,哦,这条呢,有点黑色幽默。有的同行则当面问他:这也是新闻?台领导对他私自采访回来的东西也不满意,问他,哪个让你去管这些鸡毛蒜皮、绿豆芝麻,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新闻!听安排,喊你去完成啥子任务就去完成啥子任务,异想天开的东西,少来!

这样的“请教”多了,台里的领导和他的同行在背后都摇头:这小武到底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新闻业务的底子还是太差了。小武却开始有点明白过来,他一直称为老师的同行,还有台领导,从来就没有采访过、没有写过“任务”以外的“新闻”。他们那里早有一套既成的规矩,规矩就是规矩,自己采访的这些东西真还不太可能成为台里所需要的那种新闻。

可小武却到底舍不得他得到的这些“乱七八糟”的素材,心里说,成不了电视上的新闻还成不了报纸上的新闻?报纸上的新闻不就是讲究新闻导语、新闻背景,还有新闻链接这些么?我就按照报纸上这些规矩给地区的报纸写起去,说不定报纸就用了。于是有一天,他就写出了他自己也深知不怎么像是新闻标题的、第一条新闻的题目:干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