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幸运地拿到了学校福利房——南区6栋三居室。房子虽小却很温馨。在这间房子里,一对新手爸妈从焦灼惶恐一步步成熟稳重,而楼下小花园,不仅延展了我们的生活空间,更承载了一段美好时光。
这片花园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二层楼别墅区,学校推倒旧楼,兴建了两栋住宅楼,又在楼前空地兴修亭台花池,一个颇具岭南特色的精致小花园,便成了上千户教工的休闲地,更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
当时我家孩子三四岁,调皮淘气,一不留神就溜进小花园玩,玩开了更是叫不回来。平日里,饭点一到,喊人吃饭的各色方言高中低音在园里此起彼伏。家里的客家阿姨为了吸引熊孩子,不仅练就一手好厨艺,更是唱出客家山歌的悠长嘹亮——“转屋企食饭啦……”这一亮嗓,引来的可不止三两个“馋猫儿”,都是食过返寻味,寻着红烧排骨、可乐鸡翅的香气而来,有些家长嘴上说“取经”,进来便挪不动脚了。
小花园建成不久,校工会组织了一个“建设和谐校园,认捐认种绿树”活动。记得那是四月天,一片流光清气。认捐家庭挖坑浇水筑篱笆,在花园边上一溜排开种上秋枫,组织者还别出心裁制作了写着家庭成员名字的纪念卡,每个家庭颇具仪式感地挂在树上,场面很是热闹。大家期盼小树快快长大,男孩子们更是“殷勤”,每天憋着尿跑去浇树施肥,没想到有些树苗竟被烧死了,好在学校园林科及时更新,才让伤心自责的孩子们又欢快起来。
那些年,电视剧《西游记》正热播,花园里奔跑的孩子们手上都抡着一根“金箍棒”,“妖精,往哪儿逃!”“看老孙怎么收拾你……”大人们开玩笑说,走进花园立马觉得自己浑身“妖”气,冷不丁一根棍子横过来还会吓到心惊肉跳。我家“张悟空”的装备最出色,金箍棒是用红、黄两色防水胶布缠在木棍上做成的,灵巧又醒目,靴子原是一对女童靴,寻遍整条北京路的唯一收获,最终花了一晚上功夫修改才称心如意。那些日子,大暑天也要全副武装的“张悟空”在小花园里出尽风头,走火入魔的他幻想自己也可以上刀山下火海,骑着单车一路狂欢,一头栽进路边灌木丛,捞起来时,一头脸都是烂树叶。另一个“陈悟空”,黑灯瞎火在大石墩上蹦跳,不小心摔得头破血流,多亏了一位家长百米冲刺送去校医院包扎。原以为被下了“紧箍咒”的他怎么也该消停几日,谁知耍得更欢,额头上的白纱布着实醒目……
小花园成了大家的“前庭后院”,犹如一个大家庭,孩子们一路游戏打闹,褪去了不少独生子女任性、自私、不合群的小脾性,原本羸弱的身体日见壮实,而“溜娃”的年轻教工们,除了交流育儿心得,少不了工作和学习上的切磋,相信学校不少重大研究课题、优秀教案的灵感就萌芽孕育于此。
春去春回来,花谢花又开,转眼间,当年奔跑在小花园的那群乳臭未干儿,如今也积学成智、青春正好。每每经过花园,看见一群群孩子在成荫树下玩耍,过往的一切竟恍如昨日,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