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解放初期1951年的6月初,在文山县城南桥外的大兴寺(庙)里汇集了一些十几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女(当时我15岁),他们都是当时文山专署卫生科从辖区8县招考和文山军分区选送来“文山专区初级卫生干部培训班”的学员,约百人,分为三个中队。
在简陋的大庙里用土坯搭上木板作课桌,学员们专心听取由省派来的第七、八两个医疗队的医师们讲授基础医药卫生知识和业务技术。半年后,学员们成为专署政府培训的第一批卫生技术骨干队伍,分赴各县肩负起创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宣传、防病治病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责任。
解放初期,农村卫生条件很差,普遍无医无药,加之封建迷信活动,疟疾、痢疾和麻疹等传染病和地方病常年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生产生活。为防病治病,学员们身背药箱跋山涉水,顶烈日冒严寒,风里来雨里去巡回在壮乡苗岭,送医送药上门为群众服务。在那民谣:“八布两条河,不是寡公是寡婆”“若要下剥隘,先把老婆卖”“若要到板蚌,先把灵牌供”的瘴疠之区,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几乎都留有这些队员们的足迹……
在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学员们长期坚持在贫困山区辛勤工作。为实现基本消灭疟疾、痢疾、麻疹等传染病和地方病,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生命。
2001年6月6日是“卫生班”开班五十周年的纪念日,当年的学员们从四面八方又汇集到大兴寺(今州医院),参加“卫训班开班五十周年座谈会”。当年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如今已是年过花甲步入古稀,雨雪冰霜染白头。大家相见寒暄、问候、欢声笑语、掌声不断,当年同窗情景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