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正在上小学,那时候最有趣、最好玩的就是粘知了。那时候的知了比现在多,因为那时候人们不大吃“知了龟”(蝉蛹),而现在“知了龟”还没有爬出地面,就已经被摆到餐桌上了。
俺村的后边有一条长长的小河,河堰上和河滩上长满了一排排的柳树,一到夏天柳条随风飞舞,婀娜多姿,真是美极了。柳树是知了最喜欢栖身的树种,夏季,知了把卵产在柳树枝上,秋冬之际,树枝飘落地面,经雨雪后埋在了地下。经过几年的孕育,在每年的夏初,知了的幼虫爬出地面后往树上爬,爬到树干中间便脱壳而出,知了爬到树梢上,壳便留在了树干上。“知了壳”能入药,捡拾“知了壳”成了粘知了的 “副业”收入,一个暑假能卖几块钱,够我们一年的买笔和本子的费用。
一放暑假,我们就如出笼的小鸟,到村后的河边粘知了就成了我们的主要活动。先到村后的小河里割下一支长长的芦苇杆,抓一把小麦放在嘴里使劲嚼成面筋,缠到芦苇杆的一头,这就是粘知了的工具。粘知了的要领是:准、轻、快。“准”就是要看准,看准知了所在的位置、高度、方向,测算一下芦苇杆能否够着,知了的翅膀面向的方向。“轻”就是要轻手轻脚,不能让知了感觉到,不能惊动了它,否则知了就飞跑了。“快”就是出手要快,将面筋出其不意地粘住知了的翅膀,让它无法脱身。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你就是粘知了的高手。
村后河堰上的柳树林就是知了温馨的家园和歌唱的舞台。夏天一到,知了齐聚在这里,举行歌唱比赛,知了声此起彼伏,就像合奏一首“夏天进行曲”。当时如果有选秀节目,一定能评上“最好声音”。 就在此时,我们拿上“武器”,就像鬼子进村一样,悄悄地潜入柳树林。可怜的知了竟毫无察觉,还在树上尽情地欢唱着,殊不知“厄运”已降到了它们的头上,一双双“魔手”正在伸向它们。我看准知了的所在位置和方向,悄悄地举起芦苇杆伸向知了的背后,猛地一下粘住其翅膀,迅速收杆,从面筋上摘下知了,放进竹篓里。一种幸福的收获感油然而生。一上午时间,就能粘半竹篓知了。拿回家用油炸吃,喷香喷香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真犹如吃了山珍海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