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宝是位农村小学退休教师,早年爱好文学,笔耕不辍,不仅出版发行了小小说集《雨中情丝》和《满天星》,他的民间文学故事集《大纵湖传说》已成为盐都区对外文化宣传的一个亮点。
最近,在“文史盐都”总结会上,我有幸获得了刘老师发表在各大报刊的童年渔趣系列散文合订本,我连夜拜读,文章画面感很强,内容趣味横生,让人捧在手里就不想放下。此渔趣系列共收集了《张鳅鱼》《挑提罾》《打冻鱼》等16篇捕鱼工具的制作和捕猎过程的乐趣。将渔具制做的详细过程与捕鱼乐趣相结合,写出了童年时期16种渔具的美感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人文内涵,从体裁到内容都是一种文学创新,也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16帧照片,让50年前的打渔工具清晰再现,配以大纵湖畔如今景像,幅幅充满诗情画意。
童年渔趣系列再现了大纵湖秀美风光,为呈现捕鱼的乐趣提供了舞台。如第一篇《张鳅鱼》里面描写的:“晚霞斜映湖面,微风拂起碧浪。鸟儿啾啾,鱼儿跳跃。我们选定浅水滩,脱掉蒲鞋、卷起裤管,提起小木桶跨入水中,在涌边将‘鱼卡’一根一根斜插入滩边土中,每间隔两米左右布下一把钩,我们一边在滩上布钩,一边唱着歌,移步的涉水声好像在为自己打着节拍,青蛙也似乎在和我们赛歌,鸣个不停。”只寥寥数笔就把一幅生动的画面勾勒出来,我仿佛站在了这幅大纵湖的画中,看着几个顽皮少年,正呼朋引伴来到湖边,身手敏捷地捕鱼,看着他们耐心地走着一道道工序,目睹他们认真捕鱼的快乐模样,聆听他们收获时的欢乐笑声。
文章内容不仅生动有趣,就连渔具的制做过程,也描写得清清楚楚,如《张鳅鱼》中张鳅鱼用的是鱼卡,鱼卡的制作十分简单:选一些中等粗细、老壮的芦柴,剪取120厘米左右,剥去叶膜,在离根部30厘米左右的部位上拴上一根20余厘米的母亲纳鞋底的白棉线,白绵线另一端扣在卡芒子的中间;卡芒子是用剪子将扫帚枝斜剪成长约1厘米的菱形,长了鳅鱼不咬进嘴,短了会吐出来。由于上学,一般只能制作100~150根鱼卡。”我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制造鱼卡的画面,感到新鲜又有趣。
是的,在这本童年渔趣系列中,我们可以从《张鳅鱼》到《拉大网》的捕鱼过程中领略刘老师童年捕鱼的快乐。翻开这本书,如同走进了刘老师的童年时期,文中字里行间,一个个顽皮少年,在纸张上鲜活跳跃。刘老师虽然今年六十多岁了,但他的童心未泯。里面的钓鱼情景既新鲜又有趣,如果说这是一本刘老师通过捕鱼来回忆童年趣事的文集,不如说是细心的刘老师把家乡的传统捕鱼方法一一记录的记实散文集,因为发达的当今社会,这种传统的捕鱼方法,将会越来越少。
“一旦看到荷叶或者水草在晃动,就蹑手蹑脚走过去,双手握叉,身子一侧,照准缝隙里的鱼儿猛地叉下去。呵!一条不小的鱼儿,穿在叉上还挣扎。”读到《叉鱼》一文时,我仿佛也站在了水边,跟随着刘老师一同瞪大双眼,屏住呼吸,分享着他下叉得鱼时的那份喜悦!
文中不仅鱼类品种繁多,各种鱼的吃法也颇多,尤其《钓鲹子》中,“母亲每天把我钓回的鲹仔鱼剖净,用食盐腌起来,第二天捞起来放在太阳下晒成鱼干子。等我嘴馋时,母亲就拿几条放在碗里,加上葱花、滴点香油,放在饭锅头上蒸,鱼肉板板的,香喷喷的,没吃上就口水直流。还可以把鱼干放在火上烤,既香又脆,是难得的佳肴。”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实话实说,我仿佛闻到了鱼香,舌底生津,口水直冒。突然心底就燃了起马上要吃这种鱼的欲望!
童心未泯,童趣依旧。刘老师虽然已过花甲,可他仍在笔耕不辍,以一颗不老的童心生活和写作,让大纵湖风光源远流长,又何尝不是人生中的一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