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奶奶的厨房

龙门夜醉
发表于 2022-06-11 07:59

在我的记忆里,总是看见那间热气腾腾的厨房。它是一座土屋,用土胚垒起来的土墙,屋梁的木头柱子露在外面,经年累月的烟火,热气已经把它熏成了黑色。厨房的土墙是每年都要粉刷一次的,粉刷的时间,通常是在年前。粉刷用的也不是现代化的涂料和油漆,而是来自于大地,来自于村庄的一座土崖。那是一种天然的白土。通常都是背着背篓,挖一些回来,在盆里用水泡开,泡开的泥水刷在墙上,等干了,就成了白色。墙刷白了,屋顶的木梁依然是黑色的,那黑色是对时间的一种顺从,它不需要改变,改变它的也只能是时间。我的奶奶,这个来自河南许昌的女人,就是在这样的厨房里,操持着一家的一日三餐。

当奶奶在早上,天不亮就起来,走进黑洞洞的厨房,她的心几乎被这重复的生活磨的发亮。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一间厦房。这样的厨房在村庄也几乎是普遍的。样式、高低、方位、大小,都默默的遵守着地理、阴阳、风水。《说文解字》言:“厨,庖屋也。”而孔子言:“食色,性也。”一个做饭的地方,并不是随随便便的。这样的厨房里有:土灶、案板、炊具、餐具、柴禾、米柜、面箱、水瓮。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装着盐,醋、调味品、燷好的臊子、腌制的蔬菜,这样,那样,一应俱全。这些东西大多都有固定的位置,有一些只有奶奶才能知道,放在了什么地方,也只有奶奶才能在厨房里得心应手。跟在奶奶后面,我做的最多的就是抱回来一些柴火,添进灶膛。在咯吱咯吱的声音中,拉动那个有了年头的风箱。

在厨房里,最重要的事情还要请灶王爷。灶王爷的画像贴在墙上,上面放着香炉。在奶奶的观念里,神无处不在,一个人的心里总要怕着一些什么,敬畏一些什么。“什么”有时候并不需要说清楚,因为神只在黑暗中,虽然他们被命名,各司其职。但黑暗总是让他们显得神秘,说不清楚。这样的怕和敬畏可以说根深蒂固,它并不是来自于书本和知识,并不来自于教育。它来自于一种万物有灵的观念。这样的观念,通常都来自于年老的祖母。年老的祖母是一个家庭离神最近的人。

在我上学识字的时候,书本和知识已经把这些来自于奶奶的观念,斥责为迷信。我也跟着书本开始反抗奶奶,奶奶是不识字的,我的反抗并不能改变她的观念。她的观念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奶奶代表的是那种回到常识的世界观,常识高于一切。因为这样日常的生活,是不能被书本和知识摧毁的,它是那种一代一代,那种生生不易的生活。民以食为天,天在这里说出的是那种根本的,不变的基础。厨房在任何时候,也都不会被消灭的,因为它就是构成人生活的基础。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也总是在厨房里操劳着,厨房是让她闲不下来的地方,做饭对她来说就是一件事情,但并不是一件小事情,对她来说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不是小事情。奶奶是经历过饥荒的人,对奶奶来说,那是可怕的记忆,随时都可能在她的回忆和身体里醒来。这可怕的记忆也让她沉默,哑口无言。在饥肠辘辘的年馑里,奶奶无数次地想象过这样的一间厨房,它就像天堂一样,热气腾腾,堆满了可口的食物。

因此,厨房对奶奶似乎有着特殊的意义,但奶奶事实上并不关注意义,价值之类的东西。她顺从于日常生活的常识,在奶奶身上,常识,生活高于一切。她信任的不是意义,价值之类的空话。她信任的是泥巴、盐巴一样的令生命和生活生生不易的东西。正是这些观念,让奶奶对苦难有着天然的抵抗力。爷爷的早逝,以及后来父亲的死亡,都不曾让奶奶成为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后来我读余华的小说《活着》,觉得奶奶就像是富贵那样的人,活着的力量很多时候不是来自于反抗,而是来自于忍受。

但小的时候,我并不理解这些。只是因为奶奶,厨房是一个可以让我吃到好吃食的地方。人对吃的记忆,事实上都来自于小的时候,来自于祖母和母亲,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见识、阅历、世界观都可能改变,对于吃的记忆却很少改变。在我出生的八十年代,农村还是贫苦的,吃的东西都来自于耕种的土地。米面、玉米、豆子,菜园里的蔬菜,山坡上的野菜,一个村庄,家家户户的饭食几乎都是一样的。在土地上耕种,要的都是力气,人的食欲都是旺盛的,连一个小孩,都有着旺盛的食欲。一个人上地了,等到吃饭的时间,走在村庄,看见自己家里的厨房飘出的炊烟,心也是踏实的。

在村庄,评价一个男人,要看他种的庄稼,而评价一个女人,就要看她的女红和锅灶。孔子言:“君子远庖厨。”那是圣人,君子们的理想。而圣人君子也是要吃饭的。吃,孔子也有自己的态度和观念:“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食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不语。”孔子的话,涉及到了厨艺,卫生,饭疏的色味,搭配以及养生等观念和道理,真可谓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孔子的这些观念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几乎到了觉察不到的程度。奶奶在厨房里做饭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在遵守着这些观念。唐朝的王建在《新嫁娘》里写到:“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奶奶遵守的也是这样的传统。奶奶在厨房里培养着一个家庭的口味,这种口味让我在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