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人杜牧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春雨纷飞衣衫湿透的伤感,更是抒发了后人对逝去亲人怀念的痛苦心情。
窗外春风拂煦,刚刚泛绿的树木,摇曳起细软的枝条发出的声响,让人仿佛听到春的脚步声。一缕轻柔的晨曦把我唤醒。回味梦中的情景,母亲倚门盼儿归的凝重面容,使我心中生出无尽的怀念……一层层的愁苦,一阵阵的痛楚,涌上心头,我不禁潸然泪下。
母亲离开我们已有十七个春秋。她是一个深明大义、知书达理,坚强、自律的女性。八十七岁的高龄,她仍坚持生活起居自理,从不给子女添麻烦。直到卧床不起的时候,她才对我们说,“我实在动不了啦,我也该走了,别再拖累你们。”
但是,更让我日夜萦绕、苦涩凄惋的,是母亲的饭桌!母亲的饭桌温暖着我的心,健康着我的体魄,昭示着母亲博大的胸怀和深切的爱。今日回味起来,我热泪盈眶,心在流血。
记得是我十三岁那年,父亲过世,我们姊妹五个(姐姐大我一岁,最小的妹妹才四岁)全靠母亲给人拆洗衣被的微簿收入维持生活。日子自然过得十分清苦。当时,上小学的我和姐姐、弟弟,早上无饭可吃,只好一上午饿着肚子上课。我小时候身体孱弱,有一次竟昏倒在课堂上,这件事,引起了母亲的警觉。自那以后,再难母亲也要买些地瓜干或者豆饼(已榨过油,一般用来作饲料)切成片放在炉火四周烤着。我们走时每人带上一两片充饥,总算吃上早点啦。这个烤地瓜干和豆饼片的土炉子,是记忆中母亲的第一个饭桌!这个饭桌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坚持着,从未间断过。
后来,姐姐工作了,弟弟当了建筑工人,我上了大学。这期间,每次回家探亲,我记忆最深刻的,依然是母亲的饭桌:一进门,是香喷喷的一桌饭菜,母亲腰间系着围裙,倚在厨房门框上,搓着手,看着我们吃得有滋有味,脸上泛出幸福、满意的微笑。大学四年,四个暑假,我有两个暑假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劳动,挣几个钱买书,买学习、生活用品;只有两个暑假回老家看望母亲。为了让我吃上最爱吃的芹菜猪肉水饺,每次回去,母亲在切肉的时候,都割破一次手指……当热腾腾的水饺端上饭桌的时候,我知道,那里边有母亲的血!母亲的心血,母亲的爱。我忽然领悟,世界上最神圣、早丰美的饭局,不是山珍海味,不是猴头燕窝,不是满汉全席,而是母亲的饭桌!
1992年,我利用去外地出差归来的便利,取道河南老家看望久别年迈的母亲。当我和随行的两个同志推开家门的时候,依然是母亲慈祥的笑脸,依然是沾满油污的围裙,和一桌她亲手做的六个盘两个碗的老家菜肴……我轻声嘱咐身边的两个同志,一定要吃好,吃饱,因为这是母亲的饭桌!
本想在家陪母亲一两天,没想到当晚接到通知,让我们第二天一早上路赶到北京去参加一个重要的活动。早晨,我们打点好行装,匆匆吃了早饭便驱车去向母亲告别。当我们推开家门的时候,我们三个人都怔住了:又是一大桌饭菜,母亲的饭桌!看着母亲期待的眼神,我们三个虽然已经吃过早饭,仍然不约而同地坐下来……母亲知道我们马上要走,母亲也知道我们肯定已在宾馆吃过早饭,但她依然做了这一桌饭菜。这是她对我们的心意,对我们的祝福!这是她表达对儿女和晚辈最真挚的,也是唯一的爱的方式。
去年清明节,我回故乡给父母扫墓,从陵园回来,我独自一人又回到如今已经没人居住的老屋。母亲的饭桌犹在,已经没有了香甜的饭菜;母亲给我沏茶的大口杯犹在,已经没有了新沏的茶水和茶香。坐在饭桌前,我有几分伤感,也有几分期盼,我多么想再看看母亲慈祥的面容,多么想再听听她唤着我的乳名,那让我终生感到温暖的叮嘱……
生活如金,岁月如梭,一代一代人更替,一代一代人传承。我们也老了!处在新的人生坐标上,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亲饭桌的深刻含义,和中华女性母爱的深邃和厚重。儿女也长大了!他们融入社会,为各自的事业奔波着,拼搏着。儿女难得有暇回来,只要一听说要来,老伴不管是处在什么情况下,她会不顾劳累和身体不适,放下一切身边的事,抖擞精神,全力以赴地为儿女烧菜做饭,不把饭桌摆满决不罢手。有时儿女临时有事改了主意不来了,她也毫无怨言。日子长了,这样的事经得多了,我才领悟:对于儿女们来说,这也是母亲的饭桌!儿媳在电视台工作,是“百姓春晚”的总导演。在春节播出异常繁忙的情况下,她起早贪黑,挤出时间为我的宝贝孙女做好每一顿饭菜。吃什么,喝什么,半成品如何加工,什么时间喝水,什么时间吃饭,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苟。她上班了,顺路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可家里的餐桌上,已经摆好了为孙女下一顿要吃的饭菜。看到这种情景,我很感动。我要说,作为宝贝孙女的妈妈,这也是母亲的饭桌!
母亲的饭桌,渗透着中华民族的血脉,闪跃着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最纯洁的伦理道德的光辉,述说着中华女性的淳朴和善良。它说明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永恒。母亲的饭桌,伴随着我成长,母亲的饭桌让我受益一生!
感恩母亲,感恩母亲的饭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