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间,又是一年清明节。
今年清明的到来,节气似乎比往年来得要快一些,有些让人不知所措。尽管如此,心理感觉还是挺爽的。至少,穿的要单薄轻松些。特别对那些年轻漂亮的女士而言,更是喜笑颜开、纷纺争先恐后甩掉冬衣、换上靓装,春心荡漾、心潮澎湃。也为满城的大街小巷,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更为我们创建文明城市添分加彩,你说是不是。
清明前后,天地明净、万物复苏。河边湖边的柳树,也不知道是在何时、被何人裁出了万条绿丝绦,迎着微微熏风,轻盈地飘舞着。公园里的杏花、桃花、梨花,好像一夜之间、就绽发出一簇簇粉红的海洋,着实吸人目光,争相留影。初春乍暖、小雨初歇之后的大地和天空,显得是那么清新、爽朗,十分令人向往大自然。难怪古人描述有“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等好诗句。至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就更不用说了,这是我辈杏花村人的自豪与骄傲。清明节前几日,扫墓祭祖都成为大家首选安排的大事,俗称“做清明”。
清明扫墓,有文字记载可见《清通礼》:“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这种参拜老祖宗的传统活动,看似极平常之事,却也不断吸收各个时代的元素,在社会变迁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提起清明节。大多数人首先想到是祭祖和扫墓。其实。清明节追怀先人的功能,是从寒食节那里继承下来的,在往前溯源是来自农历十月初一的祭祖节。人们要在这一天为逝去的先人烧寒衣,以御冬寒,据说这是由孟姜女开先河的,你若不信,由她哭倒的长城可以证明。现清明节实际是融合了上已节、寒食节、三月节等多个节的日子。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美德,春秋时期,国人就形成了墓祭的传统,到了唐代,唐玄宗下令,把扫墓的日子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但寒食是一个禁火和冷食的日子,后人无法为祖先置办可口的饭菜。于是,上坟扫墓的日子慢慢就挪到了清明节。至宋代,寒食祭拜先人的安排已被清明节取代。
古时,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清明节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归乡扫墓。祭祖往往是家族性活动,由族长或家长选定日子、扶老携幼,带着祭品和香烛等,去祖先墓地祭奠一番。内容多半是先敬拜逝者,鞠躬叩首,献上祭品,表达追念之情。然后为坟墓清理杂草,添培新土,压几个纸钱,就象打扫祖辈先人房屋一样。扫墓不仅仅追远祭先人,也沟通了当今家人的情感,增添了家庭的和睦与凝聚力,又会引发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珍惜美好时光。正如: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而今,扫墓的习俗,除了家族祭扫祖先外,还扩大到团体对革命先烈的集体扫墓活动,以追念先烈为国为民献身的高贵品质。寄托人们的哀思,这也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清明节的另一项功能是踏青。阳春三月,扬柳依依,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光。扫墓之余,人们趁着大好春色亲近自然、休养身心、和谐天人、十分难得。所以,清明又寄托了人们求新护生的愿望。除了出游踏青以外,清明的娱乐活动还有插柳、戴柳、挑荠、拔河、蹴鞠、放风筝、荡干秋等。大部分都是从上已节那里继承下来的,以求吉利。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想趁这个清明小长假,带领全家去做清明、过清明。放松心情,去拥抱清明节,去接近大自然,去追远省亲、去放思未来,去享受美好的生活。我心亦然,让我们同行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