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和钱穆都是二十世纪的著名学者,他们的家庭出身和求学、治学背景大相径庭。胡适出生于安徽绩溪的官宦之家,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年仅26岁便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是“五四”前后新文化界的当红主角。钱穆出生于江苏无锡乡下的一个贫寒家庭,一生没有上过大学,完全凭自学登上高等学府的讲坛,成为一代学术大师。
1931年,有人向胡适问起先秦诸子方面的问题,胡适说:“以后这样的问题不必问我,直接去问钱穆好了,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名满天下的胡适这样力捧钱穆,别的教师势必对钱穆刮目相看、高看一眼,这对刚进北大、脚跟未稳的钱穆帮助很大。一次,胡适生病,好多人为了拉拢关系,争先恐后、大包小包前去探望,只有钱穆就当什么也不知道,按兵不动。后来,在自己的课堂上,钱穆对胡适关于老子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批评。有朋友“善意”提醒钱穆:“胡适是现在学校里的红人,你能到大学任教亦他之功,为何不去探望,还在学术上和他唇枪舌战,是不是有些寡情薄义?”钱穆然:“学术归学术,人情归人情,两回事呀!怎么能混为一谈?他资助过我,我就要说他好话,那叫我以后怎么做人?”
1938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命令,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西南联合大学,南迁到云南省昆明市。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携数千教师、学生,历尽艰辛,风尘仆仆来到昆明,在简陋的校舍中开始了不间断的人才培养,梅贻琦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当时云南省主席是龙云,他对于西南联大给予财力、物力、人力等方方面面的巨大支持,甚至连蒋介石派特务监视联大这样的机密也透漏给梅贻琦。
有一天,龙云专程来拜访梅贻琦,想请他卖自己一个薄面、开个“后门”。原来,龙云的儿子考西南联大差了几分,想让梅贻琦将自己的孩子破格录取。龙云想着都是好朋友,差的分也不多,应该没问题。谁知道被梅贻琦一口回绝了。最后梅贻琦给龙云开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让龙云的儿子次年再考一次,而且自己可以派老师给龙云的儿子补习。事后,有政界朋友劝梅贻琦:“这是云南的地盘,龙云对西南联大帮助很大,就把他儿子录进来吧。”梅贻琦只是摇头:“帮助是帮助,录取是录取,这是两回事。”
最终,由于梅贻琦对规则的坚守,龙云的儿子没有被录取。龙云很恼火,认为梅贻琦不给他面子。然而,他很快地知道这么一件事:这次统一考试,梅贻琦的女儿也参加了,也只差几分——结果,也没有进入西南联大。在这样的事实面前,龙云的态度发生变化。他哈哈一笑,此事就这么过去了。两个人依旧是朋友。
梅贻琦自己说:“我这个校长,只是帮教授搬凳子的。”但清华学子无不自感受荫于老校长的道德大树之下,将梅贻琦誉为“清华的名片”“清华终身校长”。
尊重规则,漠视潜规则,规则是 一码,人情是另一码,尘归尘,土归土,绝不为世俗人情更改自己的人生信条,这是钱穆和梅贻琦两位大师给我们上的一课——很好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