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还有菊花在开放,白的,红的,黄的,紫的,缤纷纷,闹嚷嚷,引来数只尚未长眠的蜜蜂、蝴蝶,上下翻飞,左右蹈舞,寒露很可能被视为一个肃杀的节气。
是呀,听听这名字,寒露,露水都是寒凉的,寒冷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千秋寒露,寒透千秋。白居易看到的是,“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韩翃看到的是,“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天地间生灵活脱的万物,哪能承受了这般冷遇?这时节能够与寒露相厮相守的唯有菊花。
唯有菊花不畏凉,不畏寒,在寒露时节凛然独放。
若是用一种物象指代寒露,那肯定非菊花莫属。菊花就是寒露时节的灵魂。世间开花的草木多不胜数,入秋后才开的可有几个?人活名望,草争春光。春风稍吹,春温稍暖,万千花蕾争先恐后,争分夺秒,打开自己,舒展花瓣,亮出花蕊,让蜜蜂,让蝴蝶,闹嚷嚷忙碌于自己的花芯。菊花则不,不争春光,不贪夏热,那些时令忙碌着锦上添花的极多,何须自我!菊花出场时,“此花开尽更无花”,她在装扮日渐寂寥的田野,她在美饰日渐荒落的山壑,她在延展心旷神怡的日月。世人爱菊,爱菊花之淡雅,之清幽,之高洁,禁不住把那份吹皱胸间池水的感受凝结在笔端,抒写出来。
陶渊明写下的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郑思肖写下的是,“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郑板桥写下的是,“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踞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在众多的菊花诗里,元稹格调最高,“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此花开尽更无花”,写真了菊花的生平,评价了菊花的品质。从此,菊花在万紫千红的花色里独树一帜!
以致一部《红楼梦》也离不开菊花,还要捧出菊花,为奢靡慵倦的日子,注入一点洁雅的情趣。那一伙儿宝哥哥、黛妹妹们,不作诗则罢,一作就是菊花诗,还要多达12题: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和残菊。菊花何曾还是菊花,早外化了,化为节气就是寒露,化为人格便是洁雅!
寒露因菊花而靓丽,因菊花而洁雅。寒露时令还包含这一个节日——重阳节。九九重阳节,重阳登高,重阳吃糕,重阳佩插茱萸。登高,能够远眺;吃糕,糕与高谐音,还是要高寿。佩插茱萸,缘于茱萸能够辟除恶气,能够抵御寒气,寄予的也是健康长寿。重阳节定在农历九月初九,因为九是国人向往的最高数字,没人敢要十全十美,十是顶点,到了顶点就会下坠。九月还要九日,尽管极高,却不是巅峰,还有上升的空间。重阳节是最高的节日,把这个古老的节日定为老年节顺理成章。
重阳节属于老年,这里集纳了丰饶的硕果,集纳了高洁的品格,集纳了珍贵的智识。人到老年犹如时近重阳,走过春的滋荣,走过夏的葱茏,走过秋的繁盛,如今豪华落尽见真淳,进入一个澄明澈亮的境界。才明晓重阳节登高何止是去攀登峰峦,是年深日久,不知不觉早已登上了人生的高巅。青春岁月“会当凌绝顶”的豪情,经过一路坎坷崎岖,不弃不离地跋涉,终于达到“一览众山小”的顶端。杜甫充满豪情的人生设计,未必不是每一位老者的晚景写照。只是莫比较,山中树木有高低,哪怕我最低,只要我已尽力。更何况出发的始点不相同,有人在低谷,有人在山麓,有人在峰腰,有人生来就在山脊。莫比较,不忧伤,寒露就不会入心胸,登高一望日间暖,月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