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两三个月没有来更新Blog。我想,可能是因为媒介产品更新换代太快太快了,从空间,到贴吧,到博客,到微信,换了一个又一个根据地。
可能我最习惯用的,还是纸质媒介。比如说日记本,比如说手账。
除此之外,我基本上市冷落了以上提出的一个个新媒体。很少用空间说话,除了发一些自拍和做一些工作上的宣传;贴吧呢,基本上已经不发贴了,原因大概是厌倦了“碎片化”的发言模式;微信公众号,原本是打算当成一个自留地的,但是现在有了做大的想法。
所以筛选下来,还是选择了偶尔来新浪Blog发一些日记。
评价一下这个产品吧。10年左右流行的界面,虽然老旧,但勉强还算是整洁干净;博文排列基本能够达到一个良好的展示效果,模板这几年没什么大变化。
在所有网站都对“扁平化”和更能吸引眼球的复杂化趋之若鹜时,这个网站还保持了一个原来的样子。也许是无心经营,也许是保持初心。
无论是好还是坏,我暂时还是喜欢使用的。
【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疏落下写字,生疏于自我剖析,生疏于描写。
依大多数人的看法,“文艺”是一种单独的独立的属性(虽然我现在已经不赞成这种观点),这样看来,可能这几个月下来我已经逐渐褪去这一层属性,摘下这个曾经大部分给我打上的标签了。
我不写动情的文字,不写爱和离别,不抱怨生活,不回忆过往。写字的时候,大部分是在编辑新闻稿,手机备忘录里面大部分是工作备忘和资料。
我不穿长裙,剪去了一头波浪长发。
我不再涂大红色的口红和指甲油,选择了内敛的橘红色唇膏,指甲干干净净。
改变其实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一个缓慢但有序前进的过程,一点一点扩散开来。
这也不是结果,而是开始。
有一天我和修齐聊天,我们都觉得,自己生活里的个人空间大大减少了。
“我手机备忘录里永远只有工作备忘工作资料工作日记,很久不写东西了。”“我也是,我现在只有在吃饭时间写写诗了。”
这无意是“诉苦”和“抱怨”的一种形式,我们被剥夺了个人空间,我们失去了一些自由,以此来交换我们在某个领域固定的位置。
所以这种改变,其实是我们完成某种转换的开始。
【二】
第三期的「浮生志」,已经顺利约到一个人的稿子,并且其余的人也答应了约稿要求。
是在大半夜躺在床上的时候,灵光一现然后立马决定用这个idea的。
然后整理问题,发给第一个嘉宾。前后不到十分钟。
发给第二个和第三个嘉宾的时候,他们那种受宠若惊、喜出望外的表现让我也吃了一惊。
这个平台还是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和公信力的。这是第一反应。
但是我认真思索了一下,这两个人都是平台开放的第一批受众,也就是说是我朋友圈核心圈里面的人,他们有这种反应,大概也不外乎情谊的原因。
因为整个决策的仓促,选的嘉宾作者也是很匆忙。
回过头来想整份策划的时候,开始懊恼找嘉宾时的仓促。我啊,真的是一个太过武断的人,做什么事儿都是猴急。妈妈说的没有错的。
其实鉴定做这个平台的想法,还是要感谢那位酷似演员高虎的学长。因为那一期反响不错,才打算第二期约一个人继续写。
而萌生这个想法,大约是在这学期某一日洗澡时,内心蹦出“想要讲述100位朋友的故事”的强烈欲望。
当然,前两期基本上没有什么策划。第一期的传播量基本上靠“高虎”的人气,第二期基本上靠临时的宣传。当我对广告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才认真开始对待每一期的所有项目。
从前期构思,到整个方案策划的出炉,到中期宣传,到后期传播。内容包括选定主题、邀请嘉宾、宣传策划、内容构思……
从一个很简单的推送,变成一个完整庞大的项目。
【三】
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成为一个,特别的人。
“你很特别。”
“你是个特别的姑娘,所以不能随便上。”
“你给我的感觉吧,就是,特别。”
想起许多人给我的评价,不考究过往,内心还是会一热。
我怀念过去的那个自己。
只喜欢红色,涂一个大红色的廉价口红也可以很有气场;独来独往,冷酷的气质拒人于千里之外;写一些动人的文字,每一个字都能够直逼人心;信奉强烈的悲观主义,生活得艰难而缓慢;在宇宙中,把爱当作唯一救赎。
这个傻姑娘。
可是啊,所以这些能够与众不同的气质,所以这些让人感觉“特别”的气质,现在都已经慢慢消失殆尽了。
我不遗憾。只是害怕自己沦为平庸。沦为千万人中的一个。而时常从忙碌的生活里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真的已经投身到万千大众主流里了,内心就一紧。
【四】
唯一能与众不同的方式,我想不是打扮的独树一帜,也不是表现得格格不入。
而是。保持思考。
保持质疑这个世界的习惯。